我们知道,教育部英语教研组于1999年11月将“提高对中外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培养初步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列入中学英语英语课程的内容和目标之中。中学英语教学是大部分学生外语学习的初始阶段,因此,及时有效的引入跨文化的内容对调动学习者的兴趣以及提高其学习效率大有裨益。“跨文化交际”的英语名称是“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他指本族语者与非本族语者之间的交际,也指任何在语言和文化背景方面有差异的人们之间的交际。由于不同的民族所处的生态、物质、社会及宗教等环境不同, 因而各自的语言环境产生了不同的语言习惯、社会文化、风土人情等等诸语境因素。不同文化背景造成人们说话方式和习惯不尽相同。因此,在交流中,人人们总喜欢用自己的说话方式来解释对方的话语,这就可能对对方的话语做出不准确的推论,从而产生冲突和障碍。本文分析中学英语课堂的跨文化问题,以及积极有效的课堂引入的一些途径以及方法的实例。
现代外语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能力是交际能力的基础,但是具备语言能力并不意味着具备了交际能力。外语教学中, 文化因素的教学已有近百年了。早在1904年,Jespersen就说过:“学习它国的文化是语言教学中最重要的目的(learning about the culture of another country is the highest purpose of language teaching)” 然而,一些外语教学的专业人士直到20世纪50年代才对外语教学中文化因素加以重视。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在大学外语教学界开始重视跨文化教学。目前,我国绝大数中学都是使用Junior/Senior English for China这套教材。这套教材融合了有关目标语国家的文化内容,譬如艺术、教育、历史、文学、音乐、政治、宗教以及日常生活,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等。由此可见此套教材比以往的教材更加重视对文化因素的引入。显然,这是一个明显的进步,也是对中学外语教学的目标,本质和功能等方面认识深化的一种表现。它要求教师把语言与文化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在语言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文化教学。随着对交际理论的研究及其在中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很多的人已经达成了共识,教师在英语教学中不能只重视语言的外在形式和语法结构,而忽视语言的社会环境,特别是语言的文化差异,越来越多的教师认识到文化在语言学习中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英语的理解和运用。因此,认真研究跨文化教学,探索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途径,对提高中学英语教学质量,适应未来社会对外语人才的需求是及其重要的。
那么,如何巧妙和及时地将跨文化交际的基本引入到中学课堂教学中来呢?这当中又有一些实际的难度和挑战。中学英语还处于基础阶段,要求学生理解文化的东西,其难度自不待言。同时,跨文化交际,关键是“跨”,这即要求对本民族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又要求别的文化的了解,从而才能谈及进行不同文化间的比较和交流问题。因此,在引入文化习俗等方面内容时必须考虑到学生的接受度。巧妙的引入言之易,行之难。下面就是笔者在这一问题的一些思考,试举几例以求透视这一问题:
1. 称呼(addressing)。很多教师可能都听过这样的称呼:Teacher Wang, Teacher Li…甚至Teacher Chemistry等汉语式英语,然而称呼方面中西习惯有很多差异。英语国家常把男士Mr,女士称为Miss(未婚)或Mrs(已婚)。如果在不明对方是否已婚的情况先, 可用Ms,这是英国女权运动的产物。需要注意的是:Miss可单独用以称呼女性,Mr和Ms通常是与自己的姓名或姓连用,而不能单独与名连用:Mrs只能与夫姓或自己的姓加夫姓连用。Sir和Madam一般既不与姓,也不予名连用,而是单独使用。在中国,习惯上有:“李同志”、“黄主任”、“郭校长”、“王经理” “林老师”等称呼,在英美国家除了某些特定工作头衔,如法官、医生、博士、教授、教士等外,一般是直呼其名倒觉得亲切、自然。如教材中出现; Good morning,doctor,但如果搬用来称呼教师则不符合英美人士的习惯:Good morning,teacher(Teacher Lin)。
2.关心(Showing concern)。在英语国家,除了对小孩,人们不轻易问一个成年人特别是女士或老人的年龄,以免冒犯他人隐私权。所以在跨文化交际中要避免问以下这些问题: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How much do you make every month? What’s your religion? What have you been busy doing?So you’re divorced, what was the reason ? 对于这些“关心”式的问题,大部分中国人并觉得有什么不妥,但是对于英美国家人士来说这些是“个人隐私”问题。 他们很重视privacy,不愿别人过问个人之事。因此,根据他们的习惯,这样的问题不宜过问,否则就是失礼。
3.拜访与告别
曾有一位美国友人邀请一位中国学者到家中吃饭,这位学者在电话中不停地说“Thank you”,最后还加上一句“I’ll try to come”。这使得这位美国友人十分纳闷,并感到不知所措,因为他不知这位学者到底是来还是不来。这个例子表明: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就会造成交际失败。另外,中国学生由于不了解英美文化习惯差异和社交准则,常在未与外籍朋友(特别是外籍教师)约好的情况下,冒然拜访,很多外籍教师对此反感,以至造成师生之间的隔阂。也就是说,在英美文化中,你要想拜访某人,就得预约(make an appointment)如:
I’ like to come and see you sometime. Would you be free one afternoon this week?这时不应用陈述句或命令的口气来来表达自己的请求,如:I’m coming to see you today. 在与主人告别时,通常用以下的话语:
Well, I’m afraid I must be going now.
Well, I think I’d better be leaving now.
I’ve an appointment this evening, I’m afraid I must be off.
Thank you for a lovely afternoon.
……
4.谦虚(Modest).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中国人常常是自我否定来表示谦虚。当受到别人的赞扬时, 自己却贬损自己。中国人在听到别人赞美自己说的长相,衣服漂亮时,往往会谦虚一番:哪里,哪里。当这种赞扬遭到中国人拒绝时,美国人常常怀疑自己是不是做了一个错误的判断,他们之间跨文化的接触很可能是以一场交流失败而告终。在送礼物时,中国人常谦虚说:“Here’s something little for you, it’s not good”不太了解中国文化的外籍人士自然不知道这是 “谦虚”的说法,他们会很纳闷为什么要送一件自己认为 “not very good” 的小礼物给别人,因此,老师在教学中,应教会学生当听到英美人士赞扬时,可以用:“Thank you.”来回答。
以上几例说明了在中学英语课堂中国跨文化的引入大有可为,关键是教师如何巧妙的引入,并且和学生做好互动,比较中国文化的习俗和英语国家文化的异同,在课堂中创设对话中的文化语境。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到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语言交际中, 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成功的对话课,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哟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以下举例说明几种文化语境的设置:
1. 采用角色表演的方式:
例如,在人教版教材book1, unit2中,学习有关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区别, 课本就建议采用对话练习来询问最近的地铁,同时给出很多常用的交际用语,学生可以模仿并编写新的对话:
A: Excuse me, could you please tell me the neareat subway is ?
B: I beg your pardon?
A: I am sorry , I mean the underground.
B: Er…,well, go round the corner on your left-hand side, straight on and cross two streets. It
will be on your right-hand side.
A: Thanks so much.
B: You are welcome.
2.积极挖掘语篇的文化信息
现行的中学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大部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3.在课堂上让学生体会文化对语法的影响
语法是语言表达的小结,他揭示了连字成词、组词成句、句合成篇的基本规律。文化背景不同, 语言的表达方式各异。英语注重运用各种连接手段到达句子结构和逻辑上的完美,如要表达“他是我的一个朋友”,不能说“He is my a friend”,而应该说 “he’s a friend of mine”, 双重所有格准确的表达了“他”与“我的朋友们”之间的部分关系。又如:“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一看到if ,两句的语法关系便了然于胸。汉语则未必如此, “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还怕没办法?”毛泽东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 看上去像是一连串动词的堆砌, 几个短句之间无连接词语,但其上下文的语意使他们自然地融为一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西方人重理性和逻辑思维,汉名族重无形和辩证思维。让学生了解这种西方习惯上的文化差异,体会其对语言表达方式的影响,对于学习英语语法,减少Chinglish(中国式英语) 的错误是有帮助的。
4.利用多种渠道,多种手段,吸取和体验异国文化。
教师在平时可以收集一些英语国家的物品和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地感受,使学生对英语的实际使用耳濡目染。向学生推荐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邀请中外“英语通”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组织英语角,英语晚会,创设形式多样的语言环境,加深对文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中学英语课堂是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从根本上说,是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不是纯语言的训练或交际技能的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输入和文化输入主要依靠英语教材、课堂和英语教师的传授。因此,英语教师的文化修养显得尤为重要。英语教师可以通过接受专业培训,学习英语文化课程提高文化修养,深入细致地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甚至生活细节,为改善英语教学创造了条件。英语教师还应更新教学观念,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教学的关系。在课堂上结合教材设置情境, 进行跨文化知识的介绍,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比较英汉思维模式的差异,使学生认知、理解这种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参照得体恰当的文化背景来进行交流;在课外教师也应最大限度地创设好英语文化氛围,如,鼓励学生广泛地进行课外阅读,多渠道地摄取文化养分,在阅读过程中多注意其中的文化细节,以便更深层次地理解语言背后文化因素;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用英语与外国人接触,进行面对面交谈,或访问网站,与外国网友交流,让学生在直接交流中理解外国文化,锻炼跨文化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