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在教学中《语文读本》的使用

时间:2013/12/18

高中语文读本是语文教材改革的重要创获,其核心思想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高中语文读本作为语文新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与教科书的联系和对应,在文体、内容、作家等方面采取了对应安排,可以说是教科书的姊妹篇,在开拓学生阅读视野,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等方面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当教师看到《卧虎藏龙》《天龙八部》《士兵突击》等与时代脉搏紧密相连的作品走入读本,心中不由得充满了欣喜之情,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发现《语文读本》的美却处于被淡忘的尴尬境地,许多语文教师将厚重的《语文读本》束之高阁,或者轻描淡写地“要求”学生在课外“认真阅读”,原因是课时不够,没有时间。教师对《语文读本》指导时间少,学生也就不知道怎样阅读《语文读本》,不重视《语文读本》的阅读,往往在高考完才在角落里发现几本崭新的书,枉费了语文专家们的一片苦心。怎样才能使《语文读本》摆脱其尴尬的境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在这里谈一些自己粗浅的认识。

首先,《读本》阅读是“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要指导学生阅读,教师必须要有正确的认识。

1、要理清《读本》与教本的关系。教材是《读本》的向导,《读本》与教本的目的是相同的,都是从语言的综合范例中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不同的是,教材是例子,是示范。教师要通过教材的精讲和系统的训练,教给学生阅读的技巧和方法,然后让学生运用从精读教本方面获得的知识与经验去独立阅读读本。   

《读本》是教本的拓展与延伸,是丰富学生语文知识不可缺少的重要载体。读本教学有利于丰富语文的人文性,有利于完善学生的语文知识体系,教学中可将教本与读本进行“联姻”,优化组合教学资源,真正发挥整体教学效率的功能,有利于学生学习思维和学科素养。
     2、要理清课内与课外的关系。课外是课内的延伸,课外的阅读必须有足够的时间保证。但现在的学生课业负担不轻,因此,要保证读本的阅读的质量必须要处理好教本的教学。教师在课内要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并要有一定的时间来检查落实学生课外阅读的情况。教师只有站在一定的高度,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形式多样地灵活处理,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检查、有落实,相信读本一定有用武之地,读本的阅读一定会有成效。

其次,要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吕叔湘曾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1、指导学生养成利用零碎时间阅读的习惯

高中阶段课程较多,学习十分繁重,学生都反映没时间读书。有学生毕业后说“回顾高中生活,最遗憾的是没读完几册《语文读本》,因为作业,因为考试,因为疲惫。现在终于有时间了,有心情了,有精力了,我可以安安静静读我的书了”。因此,教师要让学生懂得文科理科学习的互补作用,合理安排,养成利用零碎时间随时翻阅书籍的习惯,坚持每天挤一点时间,读一篇或半篇文章。
    2、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
     在指导学生阅读过程中,要求学生在文中或作勾划、或作批注、或写提纲、或抄录名言警句和佳句,感受较深的地方可写读书笔记、或写读后感,定期交流,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善于抓住重点,深入钻研,独立思考,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加学生读写结合机会。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感知力、鉴赏力,而且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指导学生养成用“心”读书的习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把读书和思考结合起来,用“心”来读书,才能有所收获。如延伸性的要结合课文分析思考;阅读后要有所获、或能发现一些问题、解决一些问题。

第三,要教给学生一定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

1、“迁移式”阅读
    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些例子”。老师精讲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学生根据老师在分析“例题”时用的方法,自己去独立阅读与“例题”类似的文章。《语文读本》上的很多文章就可以作为 “习题”,比如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是中国当代诗歌诗歌,上课时学习鉴赏分析诗歌的方法,课下可以布置学生运用所学赏析《语文读本》中的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看能不能准确把握诗歌的情思和意味,能不能快速找到解读时诗歌的钥匙等等。
    这样就近取材、信手拈来,既完成了《语文读本》的学习,又方便及时训练教材要求,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2、“摘录式”阅读
    《语文读本》上的有些文章,所写内容难以理解,语言表达隐晦,行文方式不熟悉。学生的知识积累、人生经验毕竟有限,这种情况可以让同学们采用“摘录式”的方法,摘录文中 “有意思”“有哲理”“有文采”的句子。如“古代议论文散文”这一单元中《修身》《六家之要》《进学解》等,由于学生的文言知识水平有限,很难做到对文章的完全理解,但“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事乱君而通,不如事穷君而顺焉”这些句子却意味深长,将其摘录在阅读笔记中,每隔一段时间品味,也许会从自己的生活体验中悟出其妙处。
    艰深难懂的文章,往往妙句连篇,精警句子不少。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趣味和嗜好,摘录一些句子,这对于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文学情趣,以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等都有极大的好处。
    3、“点评式”阅读
    好文章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我们如果用心去读,就会在作者引领下进入其思想和感情世界,或扼腕叹息,或拊掌而笑,或注目沉思,甚或击节而歌。只要进入了文本,就会情不自禁,有话要说,要把阅读的情感轨迹留在书上。此时,在书上圈圈画画,指指点点,或用符号,或用文字将思想碰撞与交流的结果记录下来,会提高学生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帮助他们真正读懂、读透作品,甚至达到“二度创作”的高境界。同学们试着用“点评试”阅读随笔杂文单元,《西安这座城》、《绝版的周庄》、梁实秋的《雅舍》等文章,你会体会到这种方法的魅力。

4、比较阅读法。

教本与《读本》的许多文章都有可比的内容,教师要做好引导的工作。如教材中善于讽谏的邹忌、勇纾国难的烛之武和委婉机智的触龙比较;《故都的秋》与《听听那冷雨》比较,原教本中汪曾棋的《胡同文化》,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对照阅读。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怅惆低徊,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领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这座城市躯体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上海的历史沧桑。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较好地开发读本的价值。

另外,还有研究性阅读、追踪阅读法、质疑阅读法、猜测阅读法等等。教师可以推荐一些有关读书方法的文章给学生看,按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原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如何积累资料、如何利用工具书,并帮助学生纠正不科学的读书方法,引导学生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创新阅读方法,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和阅读能力,使《语文读本》的阅读取得明显效果。

最后,还要注重落实,完善阅读的检测手段。

由于学生的主动性和阅读能力有差异,加之《语文读本》内容丰富,要使每个学生通过阅读《语文读本》提高语文能力,扩大视野,增加积累。教师除作阅读指导外还需要加强检查督促,使《语文读本》的阅读落实到位。
    1、学生制定阅读计划与教师指定内容相结合
    为了落实《语文读本》的阅读,教师可结合阅读习惯的培养,督促学生自己制定阅读计划,每天必须坚持阅读;同时教师还应联系教学内容,指定部分与教科书内容相关的文章,安排时间统一阅读。如延伸性的内容,在学完《在庆祝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一课后,让学生阅读《永远的校园》、《在哈佛大学的讲话》,既让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如知识性的内容,在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前,让学生阅读《先秦历史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界定》,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个初步地了解,以利于学生开始高中阶段的文言文学习。再比如鉴赏性的内容,学习了《荷塘月色》之后,要求学生阅读《北海的早晨》,让学生进行比较鉴赏,以丰富学生的文化底蕴、增进学生的文学素养。
    2、通过定期检查读书笔记等督促学生阅读《语文读本》
    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这是整个阅读过程中最为重要也是最有实效的一项。埋首读本,沉浸其中,一定会流淌出一些有思有感有情的好句好文。教师要定期地检查学生读书笔记,或适当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解答。有条件的情况下,还可组织学生互相交流彼此的读书笔记。

这样既掌握学生阅读情况,又可以更好地指导学生阅读《语文读本》。

3、通过定期推荐精彩文段,加强交流,落实阅读效果。这项活动主要让学生感悟语言,学习语言。主要由文段朗读和推荐意见(即为什么推荐)两个环节构成。因为不需要展开,所以一堂课的容量非常大,学生在寻找、勾画、朗读、倾听、点评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语言,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

4、张贴文章排行榜。由学生给自己喜欢的读本篇目打分,最后统计出数据并张榜公布,以此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并借此了解学生的阅读取向,以便更好地指导阅读。

总之,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养成自学语文的习惯,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继续教育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语文《读本》的出现,给学生培养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教师要做好教材与读本、课内与课外的衔接工作,通过指导学生掌握适当的阅读方法,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途径帮助学生打开那个五彩斑斓的世界,品味其中丰富的内涵,让《语文读本》真正发挥它的作用,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