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有效课堂管理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教师运用管理学原理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整合课堂诸因素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效用的过程和行为。有效课堂管理要求教师以正确的教学理念为指导,灵活运用教学机智来妥善解决课堂问题行为,使课堂教学呈现生机与活力,进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管理,关注课堂动态生成,强调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注重师生教学反思。其终极目标是学生能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全面发展以及教师自我人生价值的实现。
在新课程背景下,普通高中仍普遍存在以素质教育为幌子的应试教育,有些地方甚至变本加厉,与此相对应,现行的管理上明显存在着以“分”为本的管理理念,将分数从“促进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强有力手段”异化为“控制教师工作和学生学习的一种极可怕的魔杖”,同时也存在着以“章”为本的形式主义管理。把规章细则化、标准化,而且配合量化评分和经济制裁,把教师学生束缚在条条框框之中,因此改革现行课堂管理模式成为实现新课程教育目标的必然前提。
一、课堂管理现状
(一)一个案例的描述与分析
2010年9月1日新的一学年开始了,对于这所镇属初中5轨制班级的陈校长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日子,全校原本只有正式英语教师6人,现在一下子又走了3个,没有办法的办法,让那些美术、音乐老师先顶上吧,课总得要有人上,半学期过去了,在全片组织的统考中,那几个“代课”老师所教班级的成绩竟然属于中游。
下面让我们对上面的案例进行分析:
体育老师、音乐老师对英语懂得很少,更不知道英语教学的诸多规律,因此他们实际上不是来教英语,而是在组织学生学英语,因为不懂所以他们只有借助一些现代教学手段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却取得了成功。
这个现象让我们明确一点,有些教师因为专业,因为懂得多,就大量的讲,几乎占用了学生所有的时间,课堂成为他们表演的舞台,而正是因为他们会讲,使学生失去自主学习的机会,学生的主体意识没有得到发展。
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
[结论1]
新课程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是有效课堂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只有改进教学理念,还学生更多的时间才能真正做到有效教学,因此,课堂有效管理真谛之一是倡导学生自主学习。
[结论2]
新课程倡导生成性教学。有效的课堂生成是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在教学的展开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根据不同的教学情景,自主建构教学活动的过程。因此,不能把上课的过程仅仅作为实施教案的过程,完成课堂教学进度不等于达成教学任务。关注课堂动态生成是有效管理真谛之二。
[结论3]
教学经验对提高教师课堂驾驭能力有着一定的帮助,但新课程下的新型师生关系所产生的教学力量是教学经验所无法比拟的,所以,新型师生关系的建立是有效课堂管理的关键所在,此为真谛之三。
由此,我们是不是可以进而得出结论,探求或尝试新的课堂教学管理办法,使其更能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更能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育理念,使教学符合当今时代学生的思想、行为和学习的实际情况,以便提高学习效率和教学质量,是很有必要的。
(二)学生课堂问题行为案例分析
现象一:在讲课过程中,有的同学在下面说话或插话进来;在自学或做练习时,有的同学会在那里窃窃私语或很自由的讨论问题;在课堂讨论的时候,学生更会争论不休;在课间休息时更是乱成一团……许多老师心中就有疑问:到底学生为什么这么吵闹?当学生吵闹时教师又该如何处理呢?
现象二:走进任何一所学校,步入任何一间教室,看到的几乎都是这样的情景:课桌整齐地呈现几何图形排列着,学生端端正正、规规矩矩地坐在座位上,发言要先举手且得到教师的“恩准”,教师站在前面的讲台上,可指使学生做这做那,或一个人滔滔不绝地讲解,“学”在这当中更多地被“忽略不计”了,展现得更多的是教师的“教”。课堂成了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
分析:在强调教学开放与尊重学生的今天,我们的课堂越来越活跃,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学生表现出的违规行为也越来越多。比如:不该说话的说话,注意力不集中,不做布置的作业,离开位子,上课迟到,上课不带相关资料,做小动作,乱说话等。所有这些现象从教育管理学角度来看都称为课堂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简单地说,就是学生违反课堂常规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它会对自己以及他人的学习带来不良影响,从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课堂问题行为自有课堂这种组织形式开始以来就一直存在着,它是不可避免的现象,在新课程推进过程中,由于教师对新课程的教学理念把握不够到位,认识不够深刻,对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管理与调控有些不力,导致部分学生出现了一些课堂问题行为。如果不重视课堂问题行为的管理,会诱发许多其他的学习问题行为,这不仅容易引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和课堂纪律问题,而且还会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伤及学生人格的发展。
课堂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主要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消极抵制:表现为上课马马虎虎,粗心大意,不是遗漏,就是曲解。上课前没有思想准备,丢三拉四,在课堂上常常引起课堂骚乱,常常节外生枝。上课时注意力不集中:表现为思想开小差、搞小动作、说话、吃东西、看课外书和在书本上乱写乱画。行为冲动:同学之间出现矛盾互不相让,甚至动手打架。逆反心理:表现为和老师对着干,老师让默读,他偏要念出声,老师不允许说话,他非弄出动静。
(三)教师教学反思案例分析
英语教师的课堂反思:
今天显然很多时间是照着备课笔记读的,但感觉还是挺充实的。只能用that的十种情况一个个读下来,很有条理的感觉,而且准备的内容全讲完了,时间也差不多,遗憾的是没有讲主谓一致时,学生对“This is one of the films that are really interesting”产生的疑问没讲清楚。
讲的时候过于重视when where why的意义和其所能运用的环境了,而且无东西可讲,反而显得语无伦次,高中生认识水平较高,重点应放在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的区别上就可以了,前面讲多了导致课堂教学任务未能及时完成。讨论气氛不够热烈,学生对所提问题不理解,书面表达出现要点遗漏,游戏和词汇没来得及完成。
听录音,在开始听范例时应该仔细分析声音升降调,当学生听不出来时,应该慢慢分析,引出答案。Main point学生分析不出来,及时改变策略,由问题引入逐步引导,做得挺好。
角色扮演学生很积极,部分学生表演得非常好,表情、动作很到位,还有一组有旁白,有情境,非常有创意,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害羞,草草了事,而且忽略了台词,而台词才是最重要的。表演时,没能管理好听的学生,控制不住局面,显得课堂秩序比较乱,学习效率不高。
对课堂仍不能很好地把握,不能收发自如,语言点没来得及讲,应在如何调控课堂和提高效率方面做努力。每次讲泛读时总是很受挫,让学生总结戏剧的特点,他们总结不出来,概括大意也不能归纳,至于while-reading的信息,处理则更不行,也许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只能做填词,表格之类稍简单的,以后要注意,因为前面耽误了时间,post-reading的活动也没能展开,只是稍微提了一下。
今天备的课内容太少了,课结束前15分钟就结束了,原本准备做新课堂的练习,忘带了,因为紧张没有想起,就进行了poster的布置,因为没有准备,课堂有点乱,但大家很积极,气氛很好。
从以上几组课后反思可以看出,教师的反思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任务是否完成,课堂气氛情况,学生知识掌握情况,教学策略是否得当,教师的课堂自我感觉,注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二、课堂管理的现状归因
实施新课程以来,普通高中教育教学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革,广大教育工作者掀起新一轮课改热潮,诸多教育教学方式应运而生,课堂教学一改过去的沉闷单调而变得"闹腾"起来。但与此同时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也出现了看似热闹其实效率低迷的现象,课堂教学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比如:从"一讲到底"走向"一问到底";从"教师独角戏"走向"低龄化语言游戏"等等。
(一)课堂管理现状聚焦○1
1、情景创设华而不实、学生学习走马观花
情景创设一度成为新课改中的“宠儿”,因此,在备课时老师们也把情景的创设作为重头戏,哪怕一些课例很难与情景沾边,也得绞尽脑汁“赋予”一些情景,从而导致公开课中部分情景创设华而不实,学生学习走马观花。情景的创设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地去体验、去理解教学内容。如果搞华而不实,那就失去了创设的价值,其实,并不是每节课都一定要从情境引入的,对于一些不好创设情境的教学内容,倒不如采取开门见山等方式,直接导入新课。
2、合作讨论热闹非凡,独立思考到不了位。
合作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它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竞争意识和能力。于是,在课堂上就会出现诸如此类的现象,合作成为教师要求学生的一种学习形式而不是学生自身的需求。合作中优等生“垄断”着合作的过程,后进生扮演着陪客的角色。笔者认为教学中一定要选择好合作学习的内容和时机,要在学生有了合作的需要,并且必须通过合作才能使问题展开得更深入、学生思维发展得更活跃时再展开合作学习。
3、电教媒体眼花缭乱,只因追求“时尚”。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可以为我们的教学提供简便的服务,可以为我们提供生动有趣的视觉画面,可以帮我们完成教学难点的突破,其实,多用电教媒体也有诸多不利因素。我们要提倡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但在运用时应该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认知规律,恰当地加以运用,真正发挥电教媒体的辅助教学作用。
4、鼓励盛行其道,学生无动于衷
新课程强调课堂评价的“激励”功能,将视角更多地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而宽松的课堂又给予了学生展示自己独特想法的时机,由此产生了答案多种多样,异想天开。其实,过于频繁的表扬反而会助长学生的骄傲情绪,不利于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及健全人格的形成,相反,用恰当的方式对学生的错误进行纠正和帮助才是真正尊重学生的表现。
5、优秀学生频频亮相,后进学生黯然神伤。
在新课堂上,优等生成为了教师眼中的主角,在课堂上成为了主要“搜索目标”。“而后进生在大部分时间中扮演的是”陪太子读书”的角色。精彩的课堂可以来自于优秀学生的大胆表达和独特见解,但后进学生的“稚嫩想法”和错误思考是可贵的教学资源,可以成为课堂中的亮点。因此,我们需要优秀学生的突出表现,更需要全体学生思维的碰撞,言语的交流。
(二)课堂管理现状成因探析
1、主体意识的缺失
主体性教育的要义之一是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过分“热闹”的课堂里,其实只有少数优生或表演欲强的学生在参与“阅读表演”,大多数学生冷在一旁看“热闹”,因此,过分热闹的课堂是对多数学生主体的藐视。被动应付,失去主体意识是影响学生发展的主要症结。教师依靠重复、强化和外在的诱惑甚至肉体的威胁来维持学习活动,产生学习效果,这种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学习质量和效益低下,更严重的是压抑了学生作为人所必须具备的主动性和能动性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的形成,失去了学习的愉悦感,扼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1。
2、教学内容表层化
部分教师不了解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真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公开课追求形式上的东西太多,老师还在这样备课:先想这节要采用什么教法,组织哪些教学活动,如游戏、故事、表演等活动形式一样不缺,让人一眼就看出是生搬硬套的。我们知道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常数,此长彼短,此强彼弱。过分强调某一方面,甚至把课本放在一边,多次或长时间地讨论、表演等,必然淡化真正的教学内容,导致教学目标被冷落在一旁,或者一带而过,重点没有突出,难点没有突破。
3、教学模式程序化。
教学模式是经过专家论证的,大多数能推广的教学方式。模式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正常有序开展。可是我们也看到生搬硬套模式的现象,不管是什么课一律用这一种模式,或者没有理解而强行套用,这都是对模式的错误理解。模式应该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结合教师、学生实际情况,根据自己的课堂教学目标来选用,用好了能使课堂教学事半功倍。
(三)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理性思辨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来的问题行为一般不是由某种单一因素造成的,而是各种问题的综合反映,它可能是不良的课堂教学环境或教师的教学失策导致的,也可能是受同伴团体的不良影响,甚至是家庭问题行为或社会问题行为的延伸。
1、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个别教师由于缺乏正确的教育理念,视提高学生考分为唯一宗旨,大搞题海战术,对学生进行超负荷灌输,学生因频繁的考试、过重课业负担、同学间的剧烈竞争而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从而滋生厌倦情绪、逆反行为,甚至产生较严重的对抗性行为,并最终导致学生出现问题行为。
2、课堂管理的行为失范。教师在课堂中缺乏适当的管理,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教师放弃管教的责任,采取不闻不问的立场,放任学生,使课堂未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气氛和教学环境;二是教师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做出过敏反应,处处设防,动辄对学生大加训斥,甚至滥用惩罚。
3、教学方式的操作偏差。教师不能做到认真备课导致教学方法呆板,枯燥乏味,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或对学生缺乏了解,教学内容过难或过易,讲课速度过快或过慢;表达能力较差,语言和要求含糊不清;或教师缺乏活力,精神不振,懒懒散散等等,这些教学上的偏差很容易导致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降低,引起课堂问题行为。
4、问题家庭的消极影响
家庭的教育方式影响学生课堂上的行为。有的家长娇惯溺爱、纵容放任,对子女百依百顺,这种方式容易使子女养成自我中心,甚至玩世不恭、放荡不羁;有的家长粗暴严厉,动辄打骂,这种方式容易养成其子女弄虚作假、消极对抗;有研究表明,父母不和、经常打闹的家庭的孩子,在课堂上也经常会表现出孤僻退缩、烦躁不安,甚至挑衅滋事。所有这些都会造成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
小结
有效课堂管理是普通高中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目标指向和价值追求。开展这一深层研究,有利于建构新型的课堂管理模式,提升课堂管理绩效,从而放大教育教学的效益、效率、效能。这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永恒诉求,是课堂管理的理想境界。当然,实现之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积累、思辨、总结、提升。总之,有效课堂管理给我们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我们将潜心钻研,在有效课堂管理之路上不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