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高中新课改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时间:2013/12/19

  一、我在教学实践当中引导学生读书所采用的一些方法

  我在日常的教学实践当中非常重视学生课外阅读,我认为,学好语文的前提条件就是要多读书。鲁迅先生在指导青年学生读书是说过:“读书就像蜜蜂采花,只有读过很读书,才能酿出蜜来”。我常常以此来激励要求学生读书,但是,现在的学生读书,尤其是要读课外书籍,是非常不容易的,现在的学生要读书,各方面的干涉太多,其中家长干涉得更多,干涉的力度非常大的,学生很难有自由支配的读书时间。再加之现在的学生学习很苦、负担很重。学习、生活各方面的压力很大,其中升学、就业压力是最大的。如果用我们以往的学习生活经历去要求,他们不但不理解,还会产生逆反心理。当今的孩子们不见得比我们快乐多少,他们也很痛苦,家长想方设法要孩子考好成绩,上好学校,学生学习压力大,无形中也放松了课内外读书。面对这种情况,我作为语文老师,就不得不想办法、动脑筋,我常常给学生说:要想学好语文,只有广泛读书,读书积累知识就像向自己的口袋里装钱,钱只有用时才知珍贵,知识也一样,平时不积累,到了用时才知少,学生在我的多次强调之下,渐渐接受了课内外阅读。在此基础上,我就把自己多年积攒的书籍杂志拿给学生阅读,学生慢慢的产生浓厚兴趣,自愿投入到课内外阅读的行列之中,我就趁热打铁,组织课内外阅读小组,具体做法是:动员学生每人自愿向阅读小组捐出一本书,制定专门负责的学生管理,供同学们课内外阅读,经过几年的坚持指导,现在学生都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兴趣,每次考试结束,学生都深有感触的说,考题当中的阅读材料我们在课外阅读中靠到过,答题是也觉得很轻松。在任何工作中不可能一帆风顺,有些家长对我的这种做法不够理解,有些还跑到学校里来和我理论,我就耐心的予以解释,给他们讲我的读书学习经历,通过几次努力,家长们也渐渐理解我的教学的读书指导了。有时候召开家长会时我也向家长们宣讲课内外阅读的好处,请他们给于主持和理解,不要把学生的阅读看成是耽误学习,实际上磨斧不误砍柴工,对语文学习来说,任何形式的阅读(包括看电影、电视)都对学习有很大帮助。我常常告诫学生,一个学了语文热爱读书的人,和一个学了不爱读书的人决然不会是同一个素质档次。因为读书需要思考,读书思考会有所收获。把自己喜欢的作品进行品味,是一种高雅享受,有时候需要一遍两遍甚至数遍的推敲琢磨才能品到真味,也就才能有真正的收获。有了收获,自己的能力有了提高,言谈举止也就透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我认为,读书应该是一个人一生的事情,要得不落后,要得有进步,就得多读书,把读书当做人生的修行要务之一。教会了学生读书,也许我们就教给了学生提升人生境界的方法。

  二、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读书,是阅读教学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

  课堂阅读不同于课外阅读,他有一定的时限性。但教师只要指导得法,还是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比如现代文,我们比较多的采用默读、扫描式的,能够快速的筛选一些信息出来。有一些文言文,就需要去诵读了,只要读到“字从句顺”也就“读进去了”,在分解了学习目的以后,诵读是一种重要的学习理解手段。老师要范读的话,有时是创设一种情境,把学生带进去,老师表情达意的朗读带学生进入涵咏的、体悟的过程中去。另外是在学生理解了以后,能把自己的理解与感觉给读出来,也就是对作品一种解释。

  三、加强课内外阅读还可以有效解决学生语文营养不良的问题

  我们语文教学中常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要讨论要活动,学生要发言的时候词语贫乏,找不到一个词语或第二个词语来表达同样的意思。写作文的时候找不到话语,或者是找不到话题,觉得无话可说。或者成语典故不会用,或者是错用等等。其实,这些情况应该说是他们语文“营养不良”。好像要开个铺子,没有经营的货源或货源不充足,那他的铺子是无法开下去的。语文学习中的阅读就是给学生准备货源。很显然营养不良就是积累少,要解决积累少的问题,除了加强课内外阅读,别无他法。不过读书是个积少成多、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长期坚持。常有学生问老师:怎么样写作文,我别的都学的很好啊,就是作文不行,有没有什么诀窍?什么公式?现在我们学习了专家培训后就知道,这实际上就是积累得不好。在语文积累当中,首先还是原始的材料,就是原始的语篇,最经典的诗文,这个是最重要的,但是自己不阅读,原始材料从何而来呢。只有老老实实阅读,花大量时间边阅读便积累,才有可能达到目的。

  四、目前部分高中学生素质现状深思

  有人说:在中学里面特别是高中,学生的语文水平素养在下降,这是有一定的道理。就我们周围来说,由于小学初中都非常重视教学质量的评价,但是由于评价方法不够科学,教师为了使学生考出好成绩,用很少的一点时间匆匆把课程赶完(是赶完,而不是教完),然后投入大量时间做复习,反复再三的复习,重复,至于学生的感受一点也不顾及,使得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兴趣,课外阅读少得可怜,对语文素养的培养很少考虑,学生升到高中后,连一篇基本的作文都不会写,教师布置了作文任务,学生想到的不是选材,构思,而是从优秀作文选上‘对号入座’,完成任务了之。高中语文教师对此很是苦恼,但束手无策。一方面要完成高中教学任务,一方面还要想方设法给学生给从基础上指导,增加了教学工作量,但收效并不大。因为很大一部分学生连好多成语不会读不会写,句子更是不通,要想提高难上加难。你要帮他进行专题复习的时候,这个成语他都没有听过,一些语病他也判断不出来,有些课文他毫无影响,由此看来,课改还不是我们高中单方面的事,必须是中小学都参与的一项系统工程。虽然说小学、初中课改实行几年了,但是实际效果并不好,最起码从升到高中的学生身上看不到课改的良好效果。由此看来,课改要落到实处,关键是考试制度要改革,对各级各类的学校评价制度要改一改,否则,再好的方式方法都不会收到好效果。

  五、一定要处理好积累和梳理的关系

  1、正确理解积累和梳理,学习语文应该养成积累和梳理的习惯,我认为积累和梳理的关系可以这样看:首先要注重积累原始语言材料,只有充足的积累,才谈得上梳理;没有丰富的积累,无从谈梳理,就好像进入一个空房间,要进行梳理只能是空话,学生学习了字、词、句、段、篇,达到一定数量,才能归类,分析,总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语文实践活动课上,学生或讨论或演讲或发言,但因为词语贫乏,无法表达或无法准确表达,还有写作文的时候找不到话语,或者是找不到话题,觉得无话可说。或者成语典故不会用,或者是错用等等。这类情况应该就是语文“营养不良”也就是积累不够。到了高中,好多学生也有类似现象,就是小学初中阶段就没有积累充足的语文知识。可见在语文学习活动中,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积累,积累词语、语法、语句、好的语段,古人说的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凑,就是指的积累的重要性。积累和梳理是有区别的,同时这二者又是相互结合的。我们不能把积累简单看作是盯着教材要求或几篇课文来积累语文能力,这个是狭隘的积累。积累不能仅限于满足教学的要求,讲的我都听懂了,考试的我都会做了,这只能算是积累的初级层级。的知识等等,养成一个习惯。留心生活,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学会思考,也是积累的一种好习惯。每个人都有五觉,充分调动五觉,目视、耳听、鼻闻、口尝、皮肤感受,再加以思考整理,就是知识获得的过程。只有不断的学习新知识,不断的积累,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我认为,积累是前提,梳理是为了更好的积累,梳理过程也是积累的延伸,是积累的加工和提高。

  2 、在教学中是努力引导学生进行积累和梳理

  就我们学校目前的教学实际来看:校本教研是正常开展的一项活动,虽然语文教学时间相对紧张,但我校一直很重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积累,学校要求每位教师每学期至少读一本书,教师要求学生每学期读书不少于2本(实际上都超过了这个最低数量),在读书活动开展时,校领导、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都参与其中。我对所任班级学生要求,凡是课本要求背诵的篇目必须背诵,并在每节课之前集体背诵,我对学生背诵情况一一检查记载,作为平时成绩,起到了应有的督促作用。学校语文组、年级组互相配合开展读书读报竞赛活动,也对这一活动起到了推动作用。

  我们还要求学生坚持写学校生活日记,自己觉得每天最有兴趣、记忆最深刻的、最有意义的事记录在日记里,长期坚持,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有了好收效,对学生作文也是一种促进,每当写作文时,学生不再觉得无话可说。在梳理知识方面,我们一般来说主要依靠专题训练,通过考试测验的形式进行,再加上班级黑板报、学生剪报、学生自办杂志等多种形式,对某一方面知识展开竞赛,评选优秀给予奖励。知识得以应用的同时,起到了梳理的作用。只要调动了学生积极性,那么对相关知识的梳理学生就能自己去梳理,只有自己去梳理,才是最有用的。梳理积累不光获得了知识,同时也获得了能力。总之,新课程改革,任重而道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