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课程建设评估的几大理念

时间:2013/12/20

摘要: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评估,既是课程建设的目标导向,也是课程建设的助推器。课程建设评估应是整体性评估,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体现人文关怀,树立大课程意识;评估的主体要多元化,评估要与科研评估结合,本着科学、简易、可行和讲求实效的原则,并处理好几个关系。

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建设的水平直接关系到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及人才培养的水平。而科学合理的课程建设评估,既是课程建设的目标导向,也是课程建设的助推器。课程建设的评估,必须进行理念创新,不断吸纳新思想,创造性地扩展评估的功能,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从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迈出新的步伐。
  一、课程建设评估应是整体性评估
  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包括教师队伍建设、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机制建设、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实验内容建设等。评估标准把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效果作为衡量课程水平的五个主要指标。教学队伍是课程建设的源,“课程带头人的道德高尚、学术及教学水平高、教学特色鲜明且教学有方,就会带动一支责任感强、团结协作、教学思想活跃、乐于为教学奉献、积极进取的教学队伍。”教学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教学内容的更新,基础、经典理论与现代、前沿发展的关系处理得当,能为学生不断开拓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打下基础。教学条件是课程建设的必然产物,也是课程进一步提高、发展的必要保证。教学方法与手段在课程建设中如何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提高认识能力和研究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学效果是课程质量的直接反映,也是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因此,课程建设的评估必须要有整体的观念和视野。如果仅将评估对象当作出版几本高质量的教材,而不同时考虑教师教育,不同时考虑提高教师素质,不考虑教学技术的改进和教学制度的改善等,课程建设就收不到应有的效果。
  二、课程建设评估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符合客观规律、实事求是、切合实际的发展观。”无论课程建设中的队伍建设、教学内容、教材建设,还是教学方法和手段建设等,都应该用科学发展观来审视。课程建设各项评估指标的制定,都应该符合中国国情和学校的校情,既不能盲目仿效名校名课程的思路和做法,也不能固步自封,闭门造车。要认真分析学校的历史人文背景和客观现状,实事求是地制定出既富有时代精神又尊重客观实际的评估标准,以真正实现评估的价值。对评估结果的认定,也应在承认现存状况的基础上进行,切勿抛开规律、抛开现实,单纯为评估而评估。科学发展观是课程建设评估的重要理念,只有认真落实这一理念,才能与时俱进,不断强化课程建设,健全其评估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三、课程建设评估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
  课程建设评估,实际上就是课程建设阶段性的小结,这样可以拉近课程评估与课程建设之间的距离,对课程建设者们来说尤感亲切、宽松,也最能把握课程建设评估的本质所在。既要坚持评估标准,又要充分体现人文关怀。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要善意地提出,而不应斥责,甚至到处张扬,人为地伤害感情。要努力为课程建设营造良好环境,在评估中充满尊重与信任,充满对课程建设的激励与支持,这种隐性评估将对课程建设者们的心理产生积极影响,其作用不可低估,它能让课程建设者们信心百倍地进行课程探索,参与评估。通过评估,对课程建设进行解读,提升课程建设的价值,真正使评估成为促进课程建设的良好行为;通过评估,认识和把握课程建设的规律和方向,进一步明确其优势和差距,夯实和完善课程建设的基础和条件。
  四、课程建设评估要树立大课程意识
  课程建设不单指高校教学计划内的课程,还包括学校非正式、非正规的课程,即潜在课程。因此,课程建设与评估要树立大课程意识。大课程或全课程意识,并不意味着在课程建设时面面俱到,没有重点,全面开花,而是意味着在突出某一重点领域时,不能忘记和忽视作为全面领域的部分,对这些部分的重视,可以成为重点建设和中心建设的强有力的支撑力量。课程建设的目的在于提高教学水平,而不是迁就现有水平。通过少数高水平的重点课程(或者优秀课程)建设,带动全面课程建设和提高质量,达到“效果”深远和“辐射”宽广,从而成为课程建设的排头兵和引风旗。
  五、课程建设的评估主体要多元化
  课程建设评估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需要来自各方面的评估,而不能只局限在课程专家这个小圈子里,只要是关心课程建设的人,都可以参与评估。这样做有利于汲取各方建议,加快建设步伐。要让教育系统内所有的人都参与到课程建设评估中来,尤其要扩大教师和学生对课程建设的评估权。教师和学生处于课程建设的第一线,他们对课程的感受最深、最真切。让评估走向全体教师,走向广大的学生,倾听他们对课程建设的意见和建议,使他们处于评估的主动积极状态,这对课程建设一定会大有裨益的。具体的评估方式有课程自评、学校展评、师生测评和专家评估等。此外,还欢迎教育系统外的评估,听听他们关于课程建设的声音。过去总是教育专家们对课程指手划脚,并且他们的评估往往对课程建设具有决定性作用,“固然教育内部的人更了解课程,但是他山之石也许可以叩出更为和谐的音符。”有时一些“外行”的话语,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教育外部人士与教育内部人士的视角与思维不同,他们对整体社会的认识程度可能要超过教育界人士,会对课程建设提出很好的意见,补充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内容,拓展课程建设的内涵与本质。
  六、课程建设评估要与科研评估相结合
  只有与科研相结合,建立在研究基础上的课程,才有可能成为优秀课程。课程建设并不是组织一批人马简单地编写教材,课程建设本身就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与任务。好的教材和课程就是一部具有影响的学术作品,它能够影响一代人甚至几代人。另外,科研不仅能够将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充实进课程内容,将先进的教育思想溶入课程体系,也能够将科研过程中的科学精神,如严谨求实创新存疑的精神带入课堂教学。比如刚刚病逝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物理学家黄昆先生,35岁时写出的《晶格动力学》一书,被牛津大学奉为经典。83岁高龄时,以他对科学事业的卓越贡献,获得了我国科技界的最高荣誉──200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在世界固体物理学科发展史上多次写上中国人的名字。他一生中并没有正式出版过教材,但他的教学是公认的精品教学,他所担任的普通物理学课程是公认的精品课程。他教学中使用的概念,严谨而又有新意,他的教学别具风格,令人沉思,常常将学生带到科学理性的王国,使学生着迷。课程建设评估与科研评估结合,使课程建设与科研发展相得益彰,从而推动课程建设再上新台阶。
  七、课程建设评估要本着科学、简易、可行和讲求实效的原则
  课程建设是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复杂过程,要客观地进行课程评估,关键是找准反映课程建设的主要方面,制定评估的指标体系,从整体上看该指标体系是否符合教育规律,是否比较科学地反映课程建设水平和质量。采用量化标准进行评估固然不错,但在制定这些标准时应注意它的简易、可操作性特点,如果指标体系过于烦琐,操作起来费时费力,评估时难免走马观花,容易主次不分,影响评估的深度和效度。积极开展课程评估工作,是强化教学、提高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评估,了解各课程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内在潜力,找到课程改革的突破口,为建立以评估为手段的规范化教学管理制度打下基础,为现代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搭建科学、实效的平台。
  八、课程建设评估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课程建设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开展课程建设和评估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处理好这样几个层面上的关系。首先是处理好传统与特色、规范与创新、内容与方法、基础与专业、教学与科研、点与面的关系;其次是处理好自发与人为的关系。坚持长期的自我建设原则,不人为拔高,不人为干涉,要自然成熟。同时,要给予政策和经济等各方面条件支持,加快其成长、成熟的步伐;再次是处理好软与硬的关系。课程建设需要硬性指标,但不能过于僵化,要有弹性和柔性。否则,过于刚性,对课程建设、对创新是极为不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