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阴似箭,转眼间一个学期又结束了,反思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作一小结,以鞭策自己更好地迎接新一学期的到来。
我发现在以前的课堂教学行为中,存在着重课内、轻课外的问题。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相比,并不是讲什么考什么,试题内容和教学内容的直接联系表现得最不明显,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对本学科整体素质的考查。题海战术不适合语文学科,靠大量做题难以培养出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
中学语文不在深,而在广。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决定了语文综合素质的高低,而现在高中生学习紧张,课外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数理化、英语上,根本没有时间去拜读一些文学作品,甚至可以说学生根本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更不会静下心来去品味欣赏文学作品,所以,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的缺少也是导致学生语文综合能力差的原因之一。课堂教学不能仅限于课本文本内容的讲解,应重视知识的相关拓展和迁移训练,尤其是语文学科的学习。
近几年的高考,对学生的感悟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对知识的相关拓展和迁移越来越重视,这就需要教师的教学方法相应的做出改变。在本学期的课堂教学中,我逐步认识到以下教学方法的实际效果:
1、我想学,我要学。
需要生成目的,目的推动行动,行动优化心态。语文教师就是要变教学目标为学生发自内心的主体需要。高中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有人曾在执教高二时搞过一个试验,让学生分析、提炼、积累课本中的作文素材。每个班分成6个组。一个小组负责一册课本和读本的内容。每个小组指定一个组长。组长负责把本书里的重要课文分配到人,然后收集整理资料,并加工处理,如修改、装订等。准备工作做好后,班上组织交流。最后教师收齐,装订成册,作为一个学生课题来处置。这样,原来不够重视课本的人,懂得了课本的价值;原来感到作文无料可写的人,也大有收获。因而,他们再也不小看课本,高三时候,还有一些学生在自觉梳理所有课本里的知识材料。他们再也不认为课本无用了。
因此,教师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创设诱人情境,有效激发学习兴趣。
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为这样做,可以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如学习《诗经》时,“赋”与“兴”手法的运用往往成为学生理解的难点。朱熹关于“赋”“比”“兴”的定义虽然准确简洁,但学生会感到既难以理解,又枯燥无味。怎样才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形象,化枯燥为生动?我在讲“赋”和“兴”时引入了同学们喜欢和熟悉的流行歌曲。讲“赋”时,在解释了“赋”的含义实际上就是直接进行叙述或描写后,我引了《小芳》的歌词:“村里有个姑娘叫小芳,长得美丽又善良,一双美丽的大眼睛,辫子粗又长⋯⋯”指明这种从多方面进行描写的方法实际上就是古代所说的“赋”。讲“兴”时,我引了《纤夫的爱》的歌词:“天不刮风天不下雨天上有太阳,妹不开口妹不说话妹心怎么想”,讲清了“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辞”的含义。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轻松风趣,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作为新教师,我觉得听课非常重要,有助于教师取长补短,听其他老师的课给了我受用不尽的知识和财富,其中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听课让我通过认识他人,审视自己,得到了改变和提高。
总之,如何针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这些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及时总结反思,再到实践中去完善提高。
语文名师学期末关于教学的一些想法
时间:2013/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