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上工作岗位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日子在忙忙碌碌中转瞬即逝,低头走路,抬头看天,点点滴滴竟然发现自己收获颇丰。“水尝无华,相荡乃生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思想的涟漪因实践、因阅读、因交流、因反思而被激荡起来,思维的火花发出了灵光,在这里结合我教学的实践拾捡几颗触动我心灵的珍珠:
教师的预设与生成
李镇西在他的班主任日记中写到,他上课时常脱离备课,根据具体的学生情况和教学情景临时确定教育的主题,而这样灵活贴切的活动恰恰能更好的点燃学生智慧的火把。不过,这对教师的灵活应变能力和知识储备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回想平时,我对教学中的每件事情都力求有明确的教育意图和期待。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教学目标时常和教学的实际相背离,有时僵硬按照预设目标进行课堂教学,效果反而不好。在李镇西看来,教师要即时生成新的教学目标,善于把握认知冲突,即在教学过程中善于随机应变,挑起学生的认知冲突,这使我想起自己上过的一节课——《阿长与<山海经>》。分析阿长这一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是这次课的教学重点,我按照事先备好的课按部就班地进行着。文中鲁迅两次提到阿长有“伟大的神力”,有的学生就说阿长一点也不伟大,有几个同学就争辩起来。当时我灵机一动,打破了原来的教学设计,顺势组织了一个讨论:阿长是不是一个伟大的人。学生组成了正反方,等大家讨论结束后也就对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有了自己的理解,对作者的感情也有自己的体会,并且这个分析是靠着大家的智慧完成的,学生的印象也更为深刻了。
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论教学过程最优化》中提出:“我们还把创造认识上争论情景的方法和组织学习讨论的方法列入刺激学习和启发学习动机的方法。……学生参与科学争论,不但使他们在有关问题上加深知识,而且不知不觉地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主题上,引起新的学习兴趣。” 这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把握了学生的认知冲突,找到了学生认知的兴奋点。课堂上的很多插曲并不是靠备课就能预设到的,学生的即时生成和教师的即时生成都是同样重要的。课堂是谁的?是老师的,更是学生的。课堂是老师、学生、文本情感碰撞、精神交流的地方,教师进教室不仅仅是带着一张嘴,更是带着一双眼睛,观察学生的目光中流露的是欣赏、赞同还是厌烦、冷漠,要带着一颗心,时时刻刻体察学生的心理,抓住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的信心,用热情点燃自己,用坚持塑造自己,做一个有智慧的老师。
关注谁的眼睛
曾经有个问题触动了我:在上课的时候你关注谁的眼睛?尖子生、中游生还是学困生?如果是我的话,我会更加关注学困生的眼睛,但是有经验的老师却说他会更加关注尖子生的眼睛。关注尖子生目的是通过好学生来带动整体的学习,如果一堂课尖子生的积极性都调动不起来的话,更妄谈其他学生了。虽然关注尖子生的眼睛与“关注每一位学生”的理念相违背,有精英教育之嫌,但是细想来是有些道理的。
回想我的教学,我曾一度把很多的精力和注意力放在了学困生身上,放在了维持课堂纪律上,有的时候甚至为此耽误了教学的进度,弄得自己疲惫不堪还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尖子生在课上吃不饱,而中游生吃不好,学困生吃一点,这样不是达到整体的均衡,而是造成一种教育的失衡。关注尖子生的眼睛,并不是讲高难度的题目、提高难度的问题,也不是对学困生置之不理、放任自流,出发点是为了让课堂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取代懒散沉闷的精神,让前进者得到前进的乐趣,让后进者受到前进力量的感召,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比教师单纯得说教和维持更有效的,一旦形成将是一种持久的向上动力。所以在一个班级中,培植几个能带头学习、带头回答问题、带头积极思考的尖子学生,是何其重要啊!同时,在实行小组教学的形势下,班级内尤其要注意发挥尖子生在小组内的领导作用和组织作用。
教育是一门等待的艺术
教育的最大价值是什么呢?是培养出能得高分的学生?是多培养些为校争光的学生?还是转化一个有问题的学生?每一个孩子对于他们的家庭都是百分之百的,无论是传统观念中的差生还是优生,可以说拯救一个孩子就是拯救了一个家庭,这似乎有点危言耸听,夸大了教师的作用,但是谁都不可否认,一个教师对一个成长中的学生的重要性。在这个追求速度和效率的后工业社会,仿佛一切都追求速成,教育身处这种大的社会氛围中,也是欲罢不能,但是有件事情却让我体会到:教育需要耐心,教育是一门慢的工作,是一门等待的艺术。
在一次家长会上我认识了一位家长,他看上去五十多岁的样子,头发灰白,脸色苍黄,刚开始我还以为是学生的爷爷,后来知道是老来得子。这位家长对他儿子的爱是溢于言表,滔滔不绝,在他的言谈中也透露出对我这个初出茅庐、刚刚走上讲台的教师的不信任感。他的儿子正是我们班里的问题学生,字写得“龙飞凤舞”,人整天脏兮兮的样子,同学距他于千里之外,而他也整天是一副无精打采、自暴自弃的样子。
这位家长说他把他的孩子托付给我了,而这个孩子对我的话却总是置若罔闻。我怎样对待这样一个学生呢?记得教育专家曾提出作为教师要观察和转化一个学生,我就决定把他作为自己的转化对象。于是我三天两头找他谈话,时不时提问他,把他叫到办公室盯着练字,可是他依旧是我行我素,软硬不吃,“五毒不侵”,我的所有的付出和努力没有效果,就像是一腔热血洒在了冰块上,受伤的结果是我。一次在门口我碰到这位家长来门口接这个学生,他明明看见了我却回避了,这让我很伤心。难道我的转化之路就此放弃吗?反思起来,我发现自己的很多方法是不恰当的,因材施教,我分析了学生的特点了吗?我走进了他的内心了吗?他需要的是什么呢?我渐渐地学会了观察,学会了用脑子用智慧来教育,而不只是凭借着一腔的热情。慢慢的这个学生发生了变化,他爱笑了,上课听课也认真了,还能和同学在一起打乒乓球。有一次他说:老师,我的目标是超过某某,他说老师你不能不管我。期末考试他考了一个好成绩,令我鼓舞和欣慰的不仅是这些,而是他精神面貌的转变,这让我体会到了一个做老师的成就感和幸福。我不能说他的进步和提高与我有多大关系,但最起码我见证了他的成长。
年后又开家长会,这位家长也来了,对我的言语中流露出的是一种信任和友善。有人说作为一个教师有影响社会的价值,我的经历或许就是其中的一种被认可被赞同的价值吧。尽管他现在还是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我相信只要在他的内心中有向上的勇气和信心,他的路一定会越来越宽广。
构建生活化的教学
语文教学情景的设计实质上是教师在学生和教材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和理解的桥梁,是为学生的学习建设一种良好的心理场域,可以说情景设计是教师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当然,不同类型的课文需要有不同的导入方式,但是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应该是学生,即始终贯穿“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的心理认知和情感体验。大家知道学生的学习基础有两种:一种是知识、一种是经验。一直以来教师关注的往往是学生的知识积累,忽视了学生经验,特别是生活经验,这其实是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浪费。因此在教学中我有意的运用生活中的情境进行教学。在教授《端午的鸭蛋》时一个鸭蛋的两次出场让我感受到学生对此的兴趣和灵活应变的喜悦。
汪曾祺先生的《端午的鸭蛋》是初三上学期第一单元的课文,这个单元是民俗单元,在备课时我发现很多的导语设计是抓住了“端午”两个字,从端午节的风俗入手。可就我而言,我更关注的是“鸭蛋”两个字。在布置前置性作业时,一个班我布置了以“鸭蛋”为话题写一篇短文,另一个班我布置了预习课文。
在没有布置写短文的班级,上课的时候,我变戏法一般,把鸭蛋拿了出来,让学生讲讲关于鸭蛋的故事,这时同学就争前恐后地说了起来,讲他们生活中关于鸭蛋的故事,接着我读了另一个班两个同学写的关于鸭蛋的范文。这两篇短文或风趣幽默、或广征博引,引来同学啧啧的感叹。这时我问大家如果让你就鸭蛋为题,洋洋洒洒写出几千字怎么样?这时同学都一副匪夷所思的样子,于是我顺理成章进入正文。
在另一个班级,我口袋里装着鸭蛋进了教室,我还没有开口说学新课,聪明的学生已经猜出了要学习的篇目,有的学生甚至都知道老师要给他们一个鸭蛋看看。本来想拿出鸭蛋的突然改变了主意,我表扬了作业做的好的同学,读了几篇写的好的短文,进入了新课。在讲到文中说鸭蛋“有的秀气,有的蠢笨”,这时我突然把口袋里的鸭蛋拿出来,让大家观察,并模仿达•芬奇画鸡蛋,让大家画鸭蛋,这时他们开始在本子上画起来,顺势我告诉他们看似简单的事物往往包含着复杂的内容,看似平凡的事情通常蕴含着无限哲理,而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才能于滴水间望见大海。
这次课的小小成功让我感受到在备课过程中,“自我”的存在,即教师的“在场”,同时要有“他我”的存在,即换位思考,学生的“在场”。所谓教师自我的存在是指教师对教材的研读要有自己独立的理解和掌控,切不可人云亦云,不可让自己的脑子成为别人精神的跑马场。学生的“在场”是在准备的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注重挖掘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扬学生的实际体验,让学习真正走进生活,让生活有助于学习。
要让学生过关吗?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知识,我每天总是找几个学生过关。有一天,我走到教室,便自然而然得跟一个学生说:课间找我过关。让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说:“老师,好不容易有个课间。”当时我自然是生气,后来回想起这句话又让我很心酸。
扪心自问,我找他们过关,特别是利用课间时间过关合适吗?可是除了课间时间我还有别的时间吗?找的过关的人大都是在语文上比较薄弱,学习较懒的同学,从这个角度讲,让他们过关似乎是无可厚非的。可是,如果是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每天上课那么累,好不容易有点时间休息,还要过关,难免会产生厌倦的情绪。当一种抵触的情绪无法释放而演变成盲从的时候,会产生怎样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现在想来老师的一片苦心、热情未必就能换来学生的认可和理解,一味的严加要求未必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吕氏春秋》 中有言:“达师之教也,使弟子安焉、乐焉、休焉、游焉、肃焉、严焉。此六者得于学,则邪辟之道塞矣,理义之术胜矣。” 让自己的课上的生动、提高课堂的效率,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是想效率的最大化应该是我当前首要考虑的问题。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师的教育教学智慧要在实践中不断地摸索和实践,“问渠那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教育教学方法也唯有在不断阅读和体会中得以加强和提升。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澜就提出“让学生快乐地、努力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不断让学生思考,不断感受到挑战”,而我们教师也在都在努力读懂“学生”和“课堂”这两本无字大书。探究的路上,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同样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摸索中我们可能找不到什么方法更合适,但是至少我们知道了什么样的方法不合适,在语文探索的路上我们与夸父何其相似,都是在坚持、在追求,但只要教师都呵护好心中的那一株兰花,不断地汲取养分,即能预设自己的前进之路,又能在路上不断的生成,那么这株兰花一定会枝繁叶茂,于不期然间散发出沁人的馨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