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到十五中参加了区里组织的校干点评课活动,未去之前想,应该还是老一套吧:报告厅如考场般设计,选手按桌上姓名对号入座,单人单桌,每人发给两张评课表。听两节课后,对每节课进行书面点评,从目标到课堂整体设计稍作分析,整点新词,唱唱赞歌,至于缺点嘛,蜻蜓点水,一带而过。而后交答卷听报告至12点后,一切OK......
果不其然,一切如旧。心里有点打鼓,半天的时间啊,干点什么不好?
既来之,则安之吧。下决心好好听课,机械的听着,想着,记着,竞也慢慢地被渐入佳境的课堂所吸引:实验设计与微课结合得天衣无缝,学生展示落落大方,异彩纷呈,这样的课,真好!
书面评课还是传统的评课,从优点缺点两方面进行分析,虽人人下笔千言,到底也无新奇之处。接下来的活动却让人颇感意外又觉耳目一新。
是什么呢?是别开生面的复盘式评课与切片式评课。
“复盘”一词,来自围棋,即将自己与他人下过的棋凭记忆按原来顺序重新摆出。“复盘”可以使棋手客观地分析对局中双方着法的优与劣、攻守的得与失,是迅速提高围棋对弈水平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
“复盘式”评课,就是将上过的课从头至尾回顾一遍(看录像或听课记录),从目标维度、教的维度、学的维度、学习效果维度等方面进行务实细致的评价。评课者提出一连串的问题,着着切中要害,执教者一要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二要思考下一步的改进措施,与此同时评课者也随时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议。也就是通过平等议课、辩课,共同研究优化策略,形成优化方案,供执教学者在后续教学中自主选择。
“切片式”课堂观察的概念来自医学诊断领域,是听课者凭借自身的业务素养对授课者的课堂采取单一主题或微格化的点式观察、研讨与交流的听课形式。
评价物理课,采用了“复盘式”,两位评课者轮番提问,执教者开始尚能从容应答,后来提出的一些问题大概自己也始料未及,答起来就有些语无伦次了。评价英语课时,采用了“切片式”,两位评课者就课堂时间安排和学生评价方面进行了深入剖析,一连串的问题,也给执教学者制造了不少的“麻烦”。
这两种评课,看的就是事实,找的就是问题,想的就是优化。虽然一堂课评下来,往往会让执教者的自信受到严重打击,但收获却是满满的。风雨洗礼,脱胎换骨,再度前行时,一定有彩虹一路相伴。
由此想起前段时间,刘所长和吕教授来听王猛和翟风芹老师的课,评课时,多数老师看来是碍于情面,总是说了一大串优点和值得自己学习之处,然后说一点自己的小建议,恰恰是这些小建议是那么出彩。吕教授在点评时,基本没有过多的赞美之词,直接切中要害,给出许多实用的建议。这样的评课,才能让执教者得以更好的提升,不是吗?同样,本学期区里要举行优质课评选,考虑到有这么一次机会不容易,并且一等奖获得者还要继续往上推,我就给所有参赛选手开了一次小会,目的只有一个:自己的课任人听,任人评,请人听,请人评,豁上“脸皮”也要争第一。因为过去有些老师外出讲课,不好意思让人听,更无让人评的勇气,自己课堂教学中的缺点无一遗漏的展示给评委,结果自然不甚理想,遗憾也是在所难免的。虽然短短20分钟的会,老师们不仅感觉到了压力,观念也有了不小的改变。每节课反复打磨,参赛成绩也很不错,9位位老师脱颖而出,参加了市优质课比赛。
有效的评课是煅造炉,是加油站,不妨让其成为校本研修的常态,让每个老师在行动与反思中获得专业的加速度成长。
“复盘式”和“切片式”评课,这样的评课,可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