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深度教学》一书随想
王玉强老师在本书后记中提到,“教师要在课堂上充分渗透符合学科特点的规律和方法教学”,“教师教学的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提炼、升华、创造个性的规律和方法,让你的学生迅速地学会学习”。这是一名决心实施深度教学的教师必须要牢记的一点。此外,读《深度教学》一书,我还体会、感悟和学习到很多课堂教学之外的东西,这些对于我的班级管理和个人专业成长都起到了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
作为一本任务式阅读的书籍,我被《深度教学》一书吸引开始于一次课间休息时偶尔的一瞥。记得当时随手翻开《深度教学》,目录中的一个标题“每朵花都要授粉”引起了我的注意,激起了我的阅读兴趣。翻到第10页,带着疑问开始阅读,王玉强老师的“授粉”理论让我觉得耳目一新,豁然开朗,就像交到了一个知心朋友一样暗暗喜悦。带着这份惊喜,我走进了课堂,授课过程中,我审视着每一个学生,思考着如何给他们一个个单独授粉,需要授什么粉。这种教学中渗透教研的体验,因为疲于应付日常事务性工作,我已经很久没体验过了。
就像久旱逢甘雨一样,一下课,我就迫不及待的翻开《深度教学》一书,重读第10页的文章,并虔诚、认真地划下了以下的句子,“教师就是要做‘授粉’的工作,要给每一朵花授粉,不要随意丢掉、舍弃、淡漠任何一朵等待授粉的花。”“反复授粉”。作为班主任,我觉得在班级管理中也要做到“单独授粉”。我是一个想到就做的人,为了跟踪“每朵花”的成长,我利用暑假研修学过的freemind思维导图给每个学生做了个电子版发展档案,分列学习、纪律、卫生、班级贡献等涉及学生在校表现的几大范畴,虽然增加了不少工作量,但每个学生的表现在思维导图中一目了然。有个学生看了自己一周的发展档案后,感慨自己怎么请了那么多次假,觉得太丢人了,以后再也不让家长随意给自己请假了。高一的学生还处于为自己定位的时期,对自己的认识不充分,为了让每个学生发现自身的优点和闪光点,每天下午第四节课我们都会随意抽一名同学,由大家写出这名同学的优点,晚上我就用思维导图给这名同学把优点汇总出来,第二天一早交给他。有名早上经常迟到的同学简直不相信在同学们眼中自己竟然有那么多优点,有次自主学习时,他主动找到我,敞开心扉,把自己在初中时的表现一五一十的告诉了我,并且表达了痛改前非的决心。我的情绪也随着他的诉说在起伏,甚至听到他对父母的愧疚时,我哭了,深感自己肩上的责任又加重了。后来,我生病期间,这个3年不和爸爸说一句话的孩子主动打电话问候我,虽然寥寥数语,但我能感受到来自他内心对老师的关心和牵挂。这只是王玉强老师“单独授粉”理论带给我班级管理中的一个小小的例子,但是这却可能改变一个学生的一生,改变一个家庭的未来。
至于学科教学中的“单独授粉”的方法,每位学科教师都有很多好的办法,我个人认为关键还是王玉强老师在“体育老师竟能教好数学课”一节中谈到的,“首先,在于她的执著与守望,在于她内心的无比热爱,在于她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态度。……其次是好学的精神与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我们要做到给每个学生“单独授粉”,就要心中有执著,要创造“逐个授粉的时间与空间”,避免“飞机喷洒式的教学”带来的弊端,采用“私塾”教法,“个别辅导”、“反复授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关注和爱护会在学生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相信有了老师的关注和个别辅导,还愁学生的学业成绩没有起色吗?避免“飞机喷洒式教学”的方法之一,在“就是迟了也比不做强”一节中,王老师提到了孟庆忠老师的“示范性上课”,就是老师为学生先示范性讲课,“然后要求学生按照老师的讲解方式”,再自己讲解。实际上,这就是“在做中学”的一个范例,通过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让学生对课本知识产生一种“生产性的爱”,进而将课本知识内化为自己的认知与能力,换句话说,就是给“每朵花”创造个性化的生长环境,让他们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结合自己已有的图式,选择理解、掌握自己能接受和掌握的知识。
还是在“就是迟了也比不做强”一节中,王老师提到孟老师“大力地鼓励我们青年教师搞教研”,王老师也说“一位教师教研生命的长久,取决于这位教师内心的不懈追求。……让你的教研与你的教学同时开展吧,这才是自由飞翔的双翼。”在“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一节中,王老师请大家记住林肯的话“你的速度可以慢下来,但千万不要回头”。是啊,如果我们每天坚持写教学反思或者教学体会,我们的“教研生命就会很长、很长。”实际上,我一直对教研情有独钟,喜欢进行课题研究,但是因为各种借口,对一些触动自己的教学灵感和教育现象做不到“记当时,当时记”,白白流失了很多教育资源。由于身体原因,2012年10月-11月份,我在家休养了一段时间,在这期间,我的心静了下来,通过重读2012年暑假研修期间做的作业,我决定写一篇关于在课堂上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论文。在治病间隙,我通过淘宝网买来相关书籍,通过中国知网进行相关文章的阅读,通过下载学习全省教师关于研究性学习作业的设计,我定位了论文的主题和脉络,虽然还未投递,也不知会不会发表,但我知道正如王老师谈到的如果你的教研是“为自己的心灵而去,为自己教学的青春而去,为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去,你的教研空间就会无限大。”
可以说短短3个月的时间,王老师的执著精神和《深度教学》一书的理念已经渗透到我的日常班级管理和教学教研中了。因为热爱教学与教研,所以我不会觉得痛苦;因为热爱,所以沐浴在教学和教研中是一种幸福和享受,充满着乐趣。最后借用王老师的话,祝“真正从内心里热爱一项事业、专注一项事业、痴迷一项事业的人”,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