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坚守这份心灵的宁静

时间:2013/12/24

未采访刘同军老师之前,从与其事迹相关的资料中,笔者发现了他的一个贯穿始终的爱好——电脑。虽然时下电脑已是寻常物,拥有者甚众。但当一种爱好被拥有者自觉地赋予了责任感与使命感,成为一种高蹈的精神追求,如好风相从好剑相随般地融入他工作与生命的点滴时,那么,势必会绽放绚丽的精彩,从而赢得敬意与掌声。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淄博十八中数学高级教师刘同军便如是。走近他,便走进了他瑰丽斑斓的教学生涯。
 
动态数学:“几何画板” 十年一剑
 
刘同军结缘电脑,那已是十几年前的事了。而电脑真正在其教学中发挥巨大的辅助功用,且使他取得不凡的业绩,则是自2000年调入淄博十八中后。
在这里,刘同军经常把数学课由静到动地搬到多媒体教室或电脑网络教室,受到喜欢并乐意接受新鲜事物的学生们的欢迎。继而现显“多米诺骨牌效应”——由喜欢他的几何画板教学,逐渐喜欢上了他这个老师,再而对数学的兴趣变得浓郁了。事实有力证明了他的创新教学模式的魅力:一年后,他教的学生有两人获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其中一人还获得全省最高分!而且接下来的几届中考中,他送的毕业班也连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使他更加坚信:技术的正确使用,是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
系列成绩的取得,使刘同军对“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的学习与研究,一发不可收拾:先后解决了滚圆问题(获全省首届数学课件评选第一名),在全省新教材首轮培训会上成功执教省级公开课《奇妙的雪花曲线》(在山东教育电视台和中国教育电视台多次播放,以该课为素材的研究论文也在《中学数学教育》上发表),为泰山出版社新编课标教材录制了随教材一并发行的示范课《多边形的密铺》,课件《镶嵌》再次获得全省课件比赛第一名和全国课件比赛一等奖,为全市200余名教师讲授“几何画板” 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出版全市教师继续教育用书《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51万字,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出版)……“真是了不起!”山东大学方祖耀教授对他如是评价。
“十余年来,我只是做了我喜欢的事,我只是希望把它做得尽量完美,而它却一次又一次给予了我这样厚重的报答!我心中充满了深深的感激!”
出版专著:植根实际 静水流深
 
2005年,刘同军对“几何画板”的研究成果——《几何画板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一书,一经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即被指定为全市教师继续教育用书。他还把全书的课件放在市教师教育网上供老师们免费下载使用,并向全国各地的数学教师免费赠送课件光盘近200张。
而编撰此书过程中的甘苦,也只是当事人自知。自参加工作至今,刘同军一直担任两个班的数学课,且连续几年送毕业班,教学任务繁重,班级管理和教务处工作压力很大,对“几何画板”的学习和研究,几乎都是在课余完成的。而且,虽然对“几何画板”已有了多年的认知积累,但对相当多问题研究得并不深透,像“与三个圆相切的圆”等许多题目,涉及的是一些深层次的数学思想方法的问题,已经不是纯技术的几何画板的使用技巧问题,这一次无疑使他的业务水平和数学素养,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在困难面前,刘同军没有畏惧,更没有退缩,他选择了学习,选择了研究,选择了专心致志。“那是一段难忘的日子,有时,一个小问题能耗去我整个月几乎所有的课余时间;有时,为了构思一个细节,在不知不觉中已是夜深人静;甚至,为了给课件配一个合适的图片,我能去书店呆上一个下午,抱回好几本美术方面的书籍。我自费订阅的数学教学杂志有六七种,这些常年积累的资料此时都派上了用场,成了我学习研究的好老师。滴水穿石。经过不懈的努力,问题被一个个攻下,我的研究也越来越形成体系了。”从刘同军的笔记中,我们可一窥他编撰此书所付出的智慧与艰辛。
“我把教学和研究紧密结合,我书上写的就是我教学中做的,我教学中做的,正好是在书上研究过的,所以互相促进,互为成果。把研究和反思深深植根于自己的教学实际,也许是一个教师取得成功的最重要的因素吧。”
 
讲学躬行:传经送宝 金针度人
 
自身利用电脑辅助教学所取得的成功,也使得刘同军迫切想将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同仁们共享,为数学教学事业的建设与发展奉献自己的一份智慧与热忱。故而,几年来,他曾先后为山东省初中数学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学员作课件制作的讲座;应山东教育出版社之邀,在全省数学新教材培训班上,为老师们作《信息技术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的报告等等。
在传经送宝的过程中,给予刘同军最深感触的,源自那次于2005年暑假在山东理工大学举办的“几何画板全市骨干授课教师培训班”。他使用自己编写的教材,为来自全市的200余名老师举办培训班。培训分三期进行,每期一周全脱产。虽然学员的水平不同,又是炎炎的夏日,但老师们的学习热情都很高涨,而且几乎都是全勤——所学的知识有用、好用,成为老师们抗御一切外因干扰的动力。培训班结束后,学员们对他的授课给予了热情而真切的肯定。沂源一位老师留言说:“您是我参加工作以来,外出培训遇到的最负责任的一位老师。你详细地讲解,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给我留下了最深的印象。只是七天的培训时间太短了。刘老师,我在今后的工作中会向你学习的。”
“老师们的留言,深深地感动着我,我只是按我的工作常态在进行,却得到了学员极高的评价。我把老师们的留言精心保管,将成当成我人生的一笔财富。”
而且,除了热忱授课外,刘同军还秉持“金针度人”的襟怀,对同仁,特别是青年教师,热忱地给予传帮带:指导的张红梅老师出示了省级公开课,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了多篇教学论文,并被评为淄博市学科带头人;付烈俭、张庆花等5位老师获得山东省课件比赛一等奖;参与指导的房文慧、陈颖老师获得全国优质课一等奖……时下,这些教师已经成为所在学校的教学骨干。用他的谦言,就是“电脑成了我和老师们共同提高的助推器”。
 
校本创设:不遗余力 教学相长
 
2005年开始,淄博十八中开始构建“基于导学案的轻负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使用该模式的一项重要的奠基工程,就是编写学生课堂上使用的学案——新元学案。对于一个学校来说,编写学案是一个巨大的工程——学校要求每节课都必须用学案上课。由于老师们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打印出的稿子也是五花八门,很多都达不到进课堂的要求,刘同军便责无旁贷地担负起了全校所有年级所有学科的学案编排,这项枯燥、单调,又必须细致谨慎的任务。此外,很多教师学案上的图形、图片、公式处理不了,他还要教他们怎么去处理,甚至亲自给他们画图。不合格的学案坚决让老师修改甚至返工。虽然在别人眼里,这是一项既劳心劳力,又得罪人的事情,但是为了学校的教学质量,他仍然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时下,新学案已成为十八中高质量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
此外,刘同军针对学校花高价购买的电脑软件,却完成不了学校考评这种个性化任务的情况,利用假期重新学习了当年曾经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获得理论上机双优秀的数据库,买了两本工具书,并把两本书用一个月的时间“啃”了下来,之后编写出用于统计计算教学成绩的软件——新元学校教务助手,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地提高了教师的工作效率。
新生分班软件,是刘同军编写的另一个大大提升学校工作效率的软件。新生分班是一个实效性很强的工作,不能拖后也不宜提前。原来分班是用买来的软件,因分班结果达不到要求的质量,每次都要用手工进行微调,非常麻烦。他根据几年来的工作经验,发现分班实质上是一个自然数列的映射问题,微调则是在求一个多元函数的近似解。基于这样的理解,他编写了一个可以考虑各种因素,并能自动进行微调的程序,应用到此后的新生分班工作之中,使工作在保证高质量的同时增加了几许从容。
 
人本治学:严爱相济 润物无声
 
在刘同军28年的教学生涯中,仅班主任一职,他就干了18年。在班级工作中,他努力做到严在当严处,爱在细微中:尊重关心学生,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用观察和交流去发现学生,用赏识与期待去激励学生,用思想的火花去点燃学生。他认为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最高境界是“导”,即在恰当的时机诱导,用精练的语言指导。同时注重通过心灵的交流创设和谐的课堂,以及利用适度紧张的教学过程生成学生巨大的思维量。他还根据学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提出创设了“班级工作中的雪花曲线模型”,逐渐形成了自己严爱相济的班级工作特色。而同学们也以优秀的成绩,回报了他的孜孜以求:2004年孙中飞同学获得中考数学满分的好成绩;2006年,李良晨、陈晓同学在《初中数学教与学》杂志上发表了数学论文《对一个折剪问题的探索》;每届中考,他送的毕业班连续取得优异的成绩……故而,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山东省教学能手,淄博市学科带头人、师德标兵,淄博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等荣誉称号之于他,委实实至名归。
而且,近年来,刘同军积极进行教科研及管理工作的课题研究。2005年以来,参与并实际主持了淄博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基于导学案的初中生高效率学习研究》,构建起了具有校本特色学科特点和课型特点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群。2008年,他又申报成功了山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初中生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内容与获取方法的研究与实验》,现在正带领课题组着力进行研究。其不断创新,敢为人先的钻研精神,亦让其收获了丰硕的果实:近年来,有三十余篇论文发表于《中国教育报》、《中学数学教学参考》、《中国电脑教育报》、《中学数学杂志》、《初中数学教与学》、《中学数学教育》等十余种报刊。他还积极参与并高质量完成了淄博市教研室《新课标同步训练》丛书数学各册的编写任务。
 
采访即将结束时,刘同军与笔者分享了他对法国思想家卢梭说过的“心灵的宁静补偿了我经历的一切苦难”这句话的理解与心得:“一个人不论伟大还是平凡,只要他顺应天性,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并且能坚持把这件事情做好,我想,他就有了牢不可破的精神家园,这个人也因此获得了心灵的宁静。我愿坚守这份心灵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