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我的生本课堂

时间:2013/12/24

记我的第一堂历史公开课


前记:有一次和课代表谈话,我问他公开课和常态课有没有区别。“当然不一样啦!”他立刻回答道。我说:“我们的历史公开课将和常态课一样。”虽然我当时只是随口一说,但那句“公开课和常态课一样”却深深印在了我的心里,成为我对他乃至全班同学的一个承诺。我不想食言。
一、课前准备
本节课要讲述的是高中历史岳麓版第四单元的第十六课《五四爱国运动》。
课前准备分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研究教材和教参,然后确定教学目标并设置前置性作业。这次前置性作业的设置依据教材并适度超出教材的范围,共分为“五四起因”、“五四经过”、“五四意义”和“五四精神”四个部分。第二个步骤是批改前置性作业。在这个步骤里,尤其要注意总结学生易错的知识点,如本节课中的五四运动的结果和五四意义等。第三个步骤是设计教案、查找资料并准备一些“特殊任务”。“特殊任务”的形式视本节课的内容和主题而定,如在本课主要为表演历史剧。为了不影响学生的思维,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原创力,教师一般不接触展示小组,委派课代表下发任务条。
二、 课堂环节
    课堂过程分为六个环节,包括:课前准备、温故、导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当堂巩固(含口头和书面两部分)和评价学生。下面分别依次予以说明:
课前准备:课前三分钟播放张明敏的爱国抒情歌曲《青年人中国心》,其目的有二:一是为学习这节课做好情感铺垫;二是缓解学生们的紧张情绪。与此同时,由一个小组的代表去写板书,并标出他们组认为的重要知识点。
温故:上课开始后进入温故环节,即提问。提问主要是回顾前几节课所讲的知识,其中一个是“中国各阶层的反抗”。学生回答后引出一句:“我们这节课再来一个反抗。学之前请大家先听一首歌。”
导入:利用《中国共青团团歌》进行导入。让学生带着“为什么说五四的火炬,唤起了民族的觉醒”这一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讲授新课:授课内容根据前置性作业分为四个部分,即“五四起因”、“五四经过”、“五四意义”和“五四精神”。期间,引导学生检查板书是否有大的纰漏,如有则进行纠正。
老师先让学生一起回顾知识引出五四背景,并且引出历史剧《巴黎和会》。针对该历史剧询问了几个知识点,解决“五四起因”。之后,进入第二部分“五四经过”。“五四经过”采取课堂变相考核的方法即作文改错的方式讲解。由五四结果引出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从而进入第三部分“五四意义”。由于这个部分学生做的不好,所以由老师组织进行小组讨论。讨论的时候,学生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课堂争论,这实在出乎我的预料。庆幸的是,对于这一“意外”我并没有慌乱失措,而是受学生们情绪的感染,顺着他们的思路和他们一起思考,并且对他们进行了点拨,从而解决了疑难知识点。随后,进入最后一部分“五四精神”。五四精神的内容很明白,所以仍然采用课堂变相考核的方法进行讲解,主要引导学生将五四精神的内容与李大钊、陈独秀的言论对应起来理解。由于“如何在当前弘扬五四精神,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这节课的另一个重点目标,所以我再次采用小组讨论,要求是讨论时让他们结合实际,小组成员畅所欲言、言简意赅,展示的时候最好能达到百家争鸣的境界。这一部分学生们又给了我惊喜,他们并没有说大话、空话,而是结合了实际,有的从广播入手,有的从黑板报入手,达到了我预设的效果——让他们意识到弘扬“五四精神”并不是一个空的口号,只要用心,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可以是“五四精神”的折射。而且,我还以一个青年教师的身份参与了他们的发言,表示我在当前弘扬“五四精神”的关键就是在课堂上创造条件,让有优势的学生展示优势,没有优势的学生培养优势。之后,对他们进行寄语,希望他们能够在当前乃至未来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坚持发扬“五四精神”,热爱祖国,自强不息,最终能够实现《青年人中国心》所唱的“万仞华夏做栋梁”。
课堂小结:根据板书和学生们一起对本课进行总结。
当堂巩固:两种方式,一是老师提问,由学生口头回答,主要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水平和识记效果;一是书面做题,通过做题让他们熟悉本节课相关知识点的命题形式,为以后的考试做好准备。
临下课之际,对学生们在这堂课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在找出问题和不足的同时,充分肯定了他们的优秀表现和所取得的成绩,使他们有信心、有勇气和激情在下节课的学习中再接再厉,继续有更为优秀和突出的表现。
后记:公开课讲完了,不管作为老师的我表现如何,但是这些孩子们的表现确实很好,让我很欣慰,我情不自禁的夸他们一句。我唯一可以肯定自己的是兑现了对他们的“半个承诺”。之所以说是“半个”,是因为公开课与之前的常态课保持了一致,但是之后的常态课呢,能否保证它们都能具有甚至超出这次公开课的效果?这次公开课暴露的问题如何解决?这都是摆在我面的难题,也是我必须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总而言之,前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必须继续摸索着前进,希望能尽早并更好地兑现对孩子们的另外“半个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