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工作已经快三个月了。从最初站在讲台上紧张犹豫,到现在面对一双双充满求知欲的眼睛,能够自信满满。我在历练中逐步变得成熟、理性。博中给了我这一方天地,在这里,我和学生们一起成长,不仅是知识,更是教育的理念和艺术。尤其是“生本课堂”这一智能化的教学模式,我也是在不断地摸索和尝试中逐步地思考和践行。可以说,学生是在“生本”中探究“知识”,而我们是在“课堂”中探究“生本”。经过这几个月的教学,结合我的切身体会,尤其是观摩了许多老师的公开课之后,有如下几点体悟,与大家共享:
一、大胆放手
“大胆放手”这几个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每次上完课之后口干舌燥、精疲力竭,这是很多老师的真实写照。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从这样任务繁重的课堂中解脱出来。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固执地专注于知识点,恨不能竭尽所能地将自己的所知全部倾注给学生,这也是教师的本能。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设计的教学内容以及我们的讲解,实际上是把学生限制在我们的思维之中,按照我们的头脑去思考问题。包括我在内,也曾经想要面面俱到,结果事与愿违。
就拿我自己的语文课堂来说,公开课《听听那冷雨》之后,我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学生们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让我看到了他们无限的潜力。他们对文本的解读,往往比我预想的要深入、要有创意。语文教材上的文章,本来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何必要被教参所束缚,用几个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问题去限制他们呢?天马行空,自由驰骋才是他们思维的本色。之后,在讲授《再别康桥》的时候,我有意做了一次尝试。我没有按照传统的方法去做。我把课堂完全交给了他们。采用小组PK问答的形式。让每个小组都讨论整首诗,而不仅仅是前置作业中的几个问题。然后让他们自己去设置问题,并选择想要对决的小组,把问题抛给PK小组,如果他们回答不上来,其它小组抢答,并加分。结果,不出所料,这堂课的气氛异常活跃。在分数的激励下,每一个小组都把自己当做老师一样,认真准备,都想让自己的问题有知识含量又有一定难度。而接受挑战的小组为了不被难倒,也争先恐后地回答。其它小组更是聚精会神地听,随时准备纠错或者补充。更让我欣喜的是,他们不仅把教案上我们认为比较重要的词语分析到位,而且还提出了很多连我都没有关注到的、值得探究的问题。虽然这堂课课堂秩序稍显混乱,但至少让我明白了:学生可以比我们想象的要做的多,只要我们给他们足够的空间,他们可以比我们想象的要积极,只要充分激发他们强烈的表现欲。
除了课堂,课下的许多工作也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做。比如让小组出字音字形的听写题,让小组批改听写,让学生给自己或者他人的作文写评语。这些我都尝试过,一方面,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另一方面,学生在做这些工作的同时实际上是一种再巩固和再思考。他们也从中得到了提高。事实证明,这种方式很有效。
二、合理调控
除了要秉承“充分相信学生、大胆放手”的理念之外,还要做好课堂的调控。怎么去激发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又怎么能够最大限度的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这确实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首先,小组加分确实是不错的鼓励方式。但是往往会产生这样的问题,有的学生过于重视加分,如果一旦出现失衡,就会情绪低落。或者为了加分,故意排挤其它小组,导致恶性竞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做好思想沟通和课堂调控。比如说,不是在黑板上写1分、2分这样的字眼,而是换成画五角星或者打对号。从视觉上,这样弱化了分数的意识,而是更注重表现。只要小组有人站起来,就给你个五角星奖励。另外,可以设置必答题和选答题。必答题是每个小组都得回答。这样做到了机会均等。并且,同一个小组一个人只能回答一次,把机会给更多的同学展示,其它小组做好监督。这样避免课堂上回答问题的总是集中于几个人。而选答题是有一定难度的题目。小组抢答。只要回答就给一颗五角星,答得正确可以给两颗。
其次,小组合作的方式要多样化。小组合作并不等于仅仅是讨论问题。现在很多教师只是提出问题,让小组去讨论,然后展示问题答案。模式比较单一,学生容易出现倦怠。我认为合作的形式应该多样化。比如组织小组间的背诵比赛,作业评比比赛,小组出试卷之类。这样既能更好的培养小组团队意识,更能有效的促进教学,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后进生的帮带和激发学习兴趣。
另外,课堂上,教师的评价也很重要。恰当的评价可以极好地激励学生。在高青一中听课的时候,陈俊峰老师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在课堂上鼓励大家说:“大家都要展示自己,展示优秀是让大家欣赏,展示不足是让大家思考。”我们也可以这样鼓励回答错误的同学,你的不足是有价值的,是给大家留下了思考的空间。并且,在每节课结束的时候,我们不应该仅仅总结课堂知识点,还应该更重视总结小组表现。肯定表现好的小组,鼓励暂时落后的小组,表达希望看到下节课他们的精彩表现之类的。
三、 充分准备
虽然说生本课堂让我们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给了学生,给了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教师好像是比以前轻松了。实际上,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课堂上要做好宏观调控之外,课下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首先是备课要更充分。以前的师本课堂更关注的是课堂容量和知识点的全面。现在,更重视的应该还有学生的活动设计和对学生的预设。也就是在备学情方面要多下功夫。教师的智慧和教学机智体现的更加明显。同时,要想更好的了解学情和预设,前置作业的检查要跟后置作业的批改同等重视。前置作业能够很好的反映学生对这一部分内容的理解程度。以前我只是利用课前三分钟预备简单看一下大家的完成情况,而对具体的完成程度并没有过多关注。事实证明,不了解学生答题情况,使得教案设计很多时候并不合理,甚至会因为对学生估计错误而在课堂上手足无措。最后,就是要做好巩固。一切形式都是为内容服务的。课堂再活跃也不能代替学生的课后巩固。10月份月考的时候,我们班语文的基础知识部分成绩不高。这与我平时的巩固落实不够有关。在这之后,无论是课堂提问还是课后习题检测,我都加强了落实检查,并及时反馈。反馈尽量具体,包括完成好的、有所进步的、有潜力的等等。其中,表现好的同学依然采用小组加分的形式加以鼓励,提高了学生复习巩固的积极性。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1月的期中考试中,我们班的语文翻译默写部分的成绩果然有了很大的提高。
事实证明,生本课堂是符合学生特点以及学习规律的课堂模式。但如何最大限度的发挥生本的优势还需进一步的探讨和研究。比如,如何提高小组讨论的有效性等问题,也一直是亟待解决的难题。但我相信,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勤于反思,每位教师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我们一定会在生本之路上开创淄博中学的光明未来!
我把课堂还给学生
时间:2013/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