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齐鲁名师杨守菊:让生命保持成长

时间:2013/12/24

 “学校是一个一些有意思的人做着有意义的事的地方,他们乐此不疲。”杨守菊很是喜欢美国教育家黛博拉?梅耶尔的这句话。从教二十年来,她一直倾力体悟其中的“有意思”和“有意义”,用“成长自觉”引领自己前行。

坚守“好老师”的操守

    1989年杨守菊从曲阜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一所位于城乡结合部的高中。校门前是一个集市,很热闹。这样的环境里,老师的自由度很大,一个人是很容易得过且过、随波逐流的。
    她是幸运的。第一天到学校报到时,老校长送给她一本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那是老校长被评为优秀教师时获得的奖品。他语重心长地对她说:“好好读这本书,你会成为一个好老师。”尽管年轻的她不完全懂得“好老师”的内涵,但她明白“好老师”不能目光短浅,不能任惰性滋长。于是,在别人诉说环境恶劣时,她潜心于备课查找资料;在别人聊天唠嗑时,她沉浸于自己订阅的教育刊物;在别人抱怨学生无可救药时,她把学生请到宿舍谈心;在别人习惯于照本宣科时,她跑到外校请教先进的教学方法。
    2003年,已是中学高级教师、山东省教学能手的她选择了攻读教育硕士。她知道,“好老师”需要不断充实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
    在教育之路上行走了一段时间后,孤单和迷茫不时侵扰:困惑谁来指引,成功与谁分享,追求有谁鼓励?2006年一个偶然的机会,她闯进了“生命的色彩”博客,欣喜地领略了这里的美丽风景后,她终于找到了团队,在无数次的电话、QQ交流和当面请教后,她加入了“生命化教育”群组,开辟了自己的博客“悠然采菊”。在这里,她和来自不同地域,执教不同学科,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交流,共同切磋,彼此鼓励,培养互动、共生、合作的智慧。“好老师”的追求越加坚定。在这里,她懂得了:一个人一生中需要很多人的帮助,但能够影响一生的只有几个人。还有就是你自己,自己要有能响应那样的“影响和帮助。”在这样的影响和帮助下,“好老师”的追求越加坚定。
明晰生物教学的“大石头”

    曾看过“大石头”的故事,“假如大烧杯内先装满沙子或者是水,请问大石头还能放进去吗?”这个问题让她震动。中学生物教育的“大石头”到底是什么呢?教科书里的生硬的生物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知识是吗?如果不是,那什么才是呢?
    几经思索,答案逐渐明朗,那就是生物教学要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随着加入生命化教育研究团队,她开始了“生命化课堂”的实践探索。“老师,谢谢你,她会做最好的自己。”这是学完“性状的遗传”一节后,单眼皮、塌鼻梁的女生小敏递给她的一张纸条。那节课她问学生:“为什么她们每个人的相貌都不一样呢?”学生回答:“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基因。”“双眼皮和单眼皮,你们觉得哪个更好看?”“双眼皮。”“那么控制双眼皮的基因比控制单眼皮的基因要好吗?”学生讨论,得出了一致结论:只要不是致病基因,就没有好坏优劣之分。这时她坚定地说:“受基因控制的相貌是没有好坏之分的。人类基因组计划表明,任意挑选两个不同民族的不同个体,其基因序列相差不到0.1%。但正是这极少数的差异,形成了千差万别的芸芸众生。在这茫茫人海中,你拥有他人没有的遗传信息和相貌特征。‘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你就是你,过去没有,今后也不会有。即使‘克隆’出一个你,那也并非现在的‘你’。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只要热爱生命,热爱自己,你就是最美的!” 此时,从那些长相普通同学的眼神中,她看到了自信。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们学习着“有用的生物”,收获着知识,丰盈着精神,享受着健康的成长。   
充实前行的背囊

    教育家康内尔告诫世人:“现代社会非学不可,非善学不可,非终身学习不可。”教师要发展,要提高,必须不断学习,充实头脑,拓宽视野,为生命打点底色。
    她深信,读一本好书,就是和高人谈话。从工作第一年起,她便坚持自费订阅报刊,起初只热衷于本学科,后来读书不再仅仅局限于学科,更关注教育类理论书籍。十几年来,她建起了自己的书库,主要有教育经典类、教育教学研究类、哲学及教育哲学类、教育科研类、学科教育教学类、新课程改革类、学校与班级管理类、励志类、教师成长类等。除了读书,另一种学习途径就是听专家报告,她将其称作“读脑”。 聆听专家的思想,感受专家的智慧,或儒雅严谨,使心灵潜心拷问,或激情昂扬,令周身涨满力量,在专家人格魅力和丰厚学养的感召中,不由抬高了自己前行的视野。
    她懂得,“教而不研则浅”。科研与学科教学相结合一直是她钟情的事情,且乐此不疲。于是,围绕“真问题”“小事情”选择课题成了她做好教育科研的首要原则,站在学科前沿的课题带动学科教育的发展成了她教育科研的夙愿。十几年来,她铭记苏霍姆林斯基的名言,坚定地行走在教育科研幸福之路上。从“九五”课题《中学生物学诱思探究教学研究》到“十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构建高效生物课堂的研究》,再到“十一五”课题《中学生物教育中渗透人文教育的研究》;从具体的教学模式到整体的课堂构建,再到学科教育的价值取向。每完成一项课题,都使她对于教学特征、教育本质、教育价值的认识更加深入。

关注“玻璃窗”外的世界

    “如果学校里新来一位天才生物教师,两年之后就会出现10个禀赋高强的少年生物学家,他们爱上了植物,在学校园地上入迷地进行试验和研究。”每每读到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这段文字,她总是心潮澎湃。她憧憬着,学生们不必拘泥于课堂、禁锢于教室,而是走进生活,融入自然,兴致盎然地观察和实验,津津有味地学习和思考,在习得生物知识的同时,感悟生命的内涵,实现自身的成长。
    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每位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树立课程意识,做课程开发的实践者。于是,她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走出课堂,去观察、了解、实验、思考。校园里她和学生一起开辟了“生物园”, 种植时令作物,开展生物小实验;节假日,她带领学生参观生物工程公司,亲手体验“植物组织培养”;考察盐生植物园、湿地博物馆、自然保护区,感受丰富多彩的生物世界。
    “课题卓有成效的研究和探索,促进了中学生物学实践活动在内涵和外延上的发展,对新课程背景下生物课程资源的开发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课题研究带动了全市中学生物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全市乃至全省生物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了范例,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这是2011月5月她主持的《中学生物学实践活动的探索与研究》课题的高质量结题时专家的鉴定意见,这是对“大生物观”的有效实践和探索。
    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唤醒了她们的课程意识,激发了她们的专业精神。生物课堂不再局限于“压缩在黑板上的世界”,而是关注“动荡在玻璃窗外的世界”。

相约“成长共同体”

     2007年12月,当母校领导把烫金的曲阜师范大学兼职教授证书颁发给她;当2010月7月,山东师范大学领导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证书放到她的手上,她知道:这是一个中学教师的莫大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随着“杨守菊名师工作室”正式授牌,她带领来自不同县区、不同学校的工作室的9名同道组成学习成长共同体,每两周集体活动一次。工作室着力突出七个“实”字,即:立足实地、针对实情、注重实践、强化务实、倡导实话、提高实效、作风实在。她们通过开展职业规划设计、教育名著研修、课堂教学观摩、教育教学艺术探讨、教育课题研究、课堂问题诊断、读书与思想沙龙等活动,一起探索、一起努力、一起成长。
    作为山东省教师远程培训专家,杨守菊参加了2010年暑期的山东省初中生物教师培训,并担任“省生物学科专家团队副组长”,她以出色的工作赢得了省教育厅领导和教师们的一致好评,也在全省教师中拥有了广泛的知名度。 
    几年来,她还在省内外作专题报告40余场,和广大教师交流成长体会和感悟。她深信,这样的成长共同体不但拓展了她们的视域,而且随着智慧的快乐分享,见识的日渐丰富,生命也越发变得灵动而富有活力。

幸福地做“背弟弟”的人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个人到喜马拉雅山神庙朝圣,途中他看见有个瘦小的女孩,背着一个胖男孩。小女孩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他同情地对小女孩说:“她只带个包袱就感到负担,你背得这么重,一定很吧。”小女孩摇摇头,绽开阳光般的笑容说:“你背的是包袱,所以觉得重,她背的是弟弟,一点也不觉得重。”   
    自从 2004年8月,调入市教科院担任教研员以来,杨守菊对教研员角色的定位就是——那个背着“弟弟”的人。在成就教师的同时,无私付出,不求回报,奉献自己,快乐自己。
    走进教研队伍7年来,她一直努力做一名有思想的教研员。她始终认为,“教研员,要有大爱”。 一是“爱学生,构建科学的学生观”。她们面对的是一些和她们具有同样人格尊严的成长中的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和升学考试的工具,她们要自觉地关注一下学生的感受和心理,自觉地挖掘知识的教育价值。二是“爱教师,确立民主的教研观”教研员要养成谦虚、朴实的平民心态,要学会宽容,鼓励教师不同教学风格的形成;要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使教学研究成为一种坦诚、民主的对话、交流中进行。 三是“爱事业——树立有意义的价值观”。她始终坚守,教研员的职业使命和责任担当,就是要“让理论落地,让实践开花”。这就要求教研员就应该具有实践的经验、理论的修养、研究的能力和服务的本领。
    “接地气”的教研是她钟爱的工作方式。立足教师需要、立足教学现状、立足本地实际、立足长远发展、立足积蓄后劲……是她工作的着力点。几年来,她指导的教师1人入选“齐鲁名师”建设工程人选,2人被评为省教学能手,5人获省优质课一等奖。

    一路走来,虽然有着山东省特级教师、山东省首届“齐鲁名师”、山东省教学能手、东营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诸多光环,但她时时都能感受到自她超越的压力,她将用始终如一的热情去追寻新的高度。因为,她时刻记着一位专家的话:“不因为你昨天不是特级教师就说明你水平低;也不因为你今天成为特级教师,就说明你水平高;真正的‘特级’在今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