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但学生知道如何预习吗?由于要求不明确,对预习的方法指导不到位,对预习的结果不能进行及时的检测,课堂上不能有效的运用预习的成果等
“回家把明天要学的内容预习一下。”这句话几乎成了许多教师的“口头禅”,但学生知道如何预习吗?由于要求不明确,对预习的方法指导不到位,对预习的结果不能进行及时的检测,课堂上不能有效的运用预习的成果等,导致学生预习的积极性和有效性大打折扣,以致于有些学生认为预习跟不预习差别不大,所以也就缺乏了预习的动力。但实际上,我们都知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认真备好课;同理,学生想在听课过程中取得最佳的学习效益,也应该在课前做好预习准备工作。在市教研室推广的“三四五”课堂模式中,更是把“课前预习”做为重要环节提出。因此从上学期开始,我们将课堂教学研究的着重点放在了课前预习的研究上。
一、设计预习作业,把预习要求落实到学生的行动中。
为了帮助学生学会预习,我们开始时将预习任务的布置安排在课内进行。我们在学生预习前做到“三给”,即给时间,给要求,给方法。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布置课前预习。认真钻研新课标和教材,根据学生的年级段特点和实际的学习能力对课前预习内容进行设计。
为了让预习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一种习惯,我们及时对学生的预习作业评价,鼓励大家认真对待每次预习,让学生能持之以恒,慢慢养成预习的良好习惯。
二、即时评价和检测,提高学生预习的主动性和有效性。
要想让预习真正有效,而且做到持之一恒,检测环节的落实尤其重要。人其实都有惰性,尤其是学生,自觉性、约束力不够强,如果不及时检测,教师就无法把握学生预习的程度。预习好的学生因缺乏检测,得不到教师的认可,就会缺乏预习热情,而缺乏主动预习的学生情况就会更糟。久而久之,预习则流于形式。所以,检测必须针对预习要求,及时的一一落实,而且要进行精心设计。在每堂课的前10分钟,我们以不同的方式,或默写,或学案检测,或板演知识体系等方式直接检测基础知识。这种做法,既能帮助学生发现预习中存在的问题,找出疑惑点,督促学生保证预习的效果,又为教师找准讲点,还使预习认真的同学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进一步激发了他们学习的热情。基础知识解决之后,老师可组织学生在课内重点探究知识点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所学的知识,利用课堂上所学得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不断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