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物理教师育人之点滴

时间:2013/12/25

随着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提高民族素质、增强综合国力的呼声越来越高,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在新的教育环境下,我们的教学观点、教育理念都要随着发生改变,如何在新的理念指导下做好高中物理教学,这是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作为一名高中物理老师,不仅要有清晰的物理知识体系,运用严谨的逻辑推理、生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学生传授物理知识,还需要做好育人的工作。我们物理老师的育人工具就是我们的物理课本、物理课堂,就如何挖掘物理课本的内容作好这一工作,我想谈谈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积累的一点体会。
在物理学习中学会评价
通常情况下,评价一个人一件事,我们多是以主观判断为主,对于我们要评价的人或事,如果我们只看见缺点而看不见优点时,其缺点就会在我们的心里放大,再放大,久而久之,这个人或事在我们的眼睛里就容易产生一种一无是处的结论。如果你试着去探寻他的优点,你会惊奇的发现,他还有很多优点是让人欣赏的,久而久之他在你心里的印象就会越来越好。所以我们在评价一个人的时候,不要带着挑剔的眼光,要立足于他的优点去辩证地分析他的缺点,剔其糟粕,存其精华。在人教版的高中物理教材中,多处提到亚里士多德,有的学生一提到亚里士多德,就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代言人。其实,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几乎是古希腊思想史的百科全书,即使在今天,我们也很难全面了解亚里士多德竟是一位集逻辑学、哲学、神学、物理学、天文学、生物学、心理学、政治及文学于一身的全才式的伟人。他所探究的关于运动与力的观点与人们的许多生活经验相一致,因此得到世人广泛接受且其观点传承两千多年。在科学更发达更精密的今天,在实践的检验之下,我们知道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有严重的局限性,作为老师,我们应该或者说有责任教育我们的学生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去评价一代伟人,让学生从我们对亚里士多德的全面的评介中去领悟、体会评价的方法。通过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习的效率、增强学习的自信心;通过评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自己在发展中的长处,并反思不足,逐步形成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能力。
在物理教学中阐述思想与方法
古语说得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物理教学过程中,除了传授给学生物理知识,重要的是传授一些物理思想及方法,若干年后,我们传授的知识可能学生早就忘记了,但思想与方法却会成为他们一生的财富。
一、归纳法,就是从一些特殊事物的性质和关系中概括出一般事物共有的特性或规律的逻辑推理方法。归纳是从客观事实认识一般科学原理的重要手段,也是把低层次认识上升到高层次理论的有效方法。在高中物理必修二《万有引力定律》一节中,传说牛顿在苹果树下观察苹果落地,他想到这是地球对苹果的引力作用,进而又想到月球可能也受到地球的引力作用。而这引力的大小与苹果受到的地球引力大小有何关系呢?是不是同一种性质的力,遵循相同的规律?假设维持月球绕地球运动的力与使得苹果下落的力真的是同一种力,同样遵从“平方反比”的规律,那么,由于月球轨道半径约为地球半径(苹果到地心的距离)的60倍,因此,地面上重力加速度就应是月球向心加速度的3600倍。他根据月球与地球的距离及月球运行周期进行了估算,结果“差不多符合”。从思维方法来看,牛顿运用了归纳法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归纳法是物理学习中最常用的方法,每一堂课结束,我都注重让学生自己去归纳本课的知识点,每一单元,归纳出本单元的知识每一章结束,归纳出本章知识的网络,让归纳的方法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被运用。
二、“放大、缩小”思想
我们的“视力”范围有限,太小的东西,我们看不见,太远的我们看不清,质量大的物体我们称量有困难,质量小物理的我们也有点束手无策,太短的东西不太容易测量,太长的东西也不太容易测量……我们把这些不在“视力”范围的物理量,转变到我们的视野中来的方法就是“放大、缩小”思想方法。在《弹力》一节中,涉及桌面的微小形变,由于这一微小形变不易观察,课本中采用了演示实验“在一张桌子上放两个平面镜,让一束激光依次被这两面镜子反射,最后射到墙上,形成一个光点。用力压桌面,观察墙上光点的位置的变化”这一实验,老师做了,学生也明白了桌面有形变。但这一实验体现的物理思想与方法——“放大”的方法却往往被忽视。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不仅让学生明白“形变”,更重要的是要明白这一方法。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比如,测量一张纸的厚度、测量头发丝的直径,以及关于引力常量的测量、静电力常数的测量等,都体现出“放大”或“缩小”的物理思想与方法。
三、等效替代法
等效法就是在保证效果相同的前提下,把陌生的复杂的问题变换为熟悉的、简单的方法。它是科学思维的基本方法之一,这种思维方法的实质,就是强调在效果相同的条件下,将复杂的实际研究对象变换为简单的理想研究对象,然后进行分析和讨论。,在《力的合成》一节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体会这个方法,同时要让学生领悟物理方法在建立概念中的作用。等效替代是物理学中常用的方法,中学物理中等效的思维方式几乎渗透于学习过程的始终。如质点、点电荷、电流元等概念的引入;力合力、力的分解、合运动与分运动、平均速度;复杂电路简化为等效电路问题,交变电流的有效值,热功当量的分析等问题无不是等效法的应用。
大发明家爱迪生在研制白炽灯泡时,让其助手阿普顿计算一只梨形灯泡玻璃壳的容积,阿普顿为此画了许多图形和曲线,做了大量计算,花费了大量时间却得不出结果来。爱迪生很不满意,就把玻璃壳灯泡拿来,先往里面注满水,再把水倒进量筒,很快就测出了灯泡玻壳的容积。爱迪生所用的思想方法就是等效法。
中国古时曹冲称象依据的道理不也是等效替代思想吗?所以学生从物理课本所得的思维方法和生活中相应的案例相结合,既增加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又掌握了有效的思维方法,真可谓一举数得。
运用课本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机,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的兴趣”;也就是说,浓厚的学习兴趣可激起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奋发向上。高中生活是枯燥无味的,每个从高中生活走过来的人多多少少都有这样一种感觉:自己总是管不住自己,结果浪费了很多时间。人不是机器,总有自己的喜、怒、哀、乐,总会对学习感到厌烦,有时候逃避学习是一种自然的行为,就像习惯一样,出于潜意识。如果我们要减轻这种对学习的消极影响,就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使他们愿意参与学习,当他们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他们就会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在学习了《摩擦力》之后,关于摩擦力的产生,我们知道,物体之间的动摩擦因数越小,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就越小,我给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表面越光滑的物体之间的摩擦力就会越小吗?事实确实如此吗?学生带着这样的疑问查阅图书、网络,使学生在了解“摩擦力产生”的认识过程中,知道了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还认识了流体与固体间的摩擦及与各种与摩擦有关的量,有的学生为此还写了小文章,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以及自己对摩擦力的看法。这一看似不经意的一个小问题,激发了学生潜在的学习动力,使学生既掌握了课内知识,又丰富了课外知识,也通过这一个小问题的研究过程,使学生了解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和方法及如何去认识这些知识。
总之,物理教学的目的就是使学生想学、愿学,通过学习不但掌握必要的物理知识,还要掌握更多的思维方法,甚而至于由课内的物理联系到生活中的物理以及做人的道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有意向学生渗透物理常用研究方法和思想,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进而适应新的教育形式,培养新型的教育人才。学生一旦对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就会对物理知识有更加深刻的领会,当他们树立起正确的思想观念,他们的学习能力也将大大的增强。物理前辈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撬起。”我们要怀着寻找支点的使命,为未来的建设者们搭建一个知识和方法的平台,让我们物理教育的明天百花争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