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教学离不开有效的反思,教学反思跟学情分析和教学目标应该是一致的。例《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我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反思,达到了教学的创新和师生思维的共同开拓,促进师生共进步。
一、在学情方面进行反思
大家都知道,人获得知识的最基本的手段就是“体验”。所谓的体验通俗地说就是来自我们的五官——视觉,听觉,味觉,触觉,嗅觉。例如当我们看到某一事物的时候,“看到”本身就是一种体验。但实验又是人们获得生物学知识的主要途径,其中“观察实验现象”就是所谓的“看到”。但是“看到”也是有误差的,也会带有片面性的。所以在生物教学方面,老师在了解人的生理特性和学生思维局限性的前提下,事先对实验进行全面考虑和统筹安排,避免视觉误差的产生。例如《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一节主要是通过实验帮助学生完成对知识的探究、理解和掌握的。在做实验之前我就开始反思:如果课堂上,全班同学用同一种植物放在配置的红墨水里做实验,实验的现象尽管是很明显的,但是实验的结论可能会是片面性的,会引起学生对知识的怀疑。所以课前,我将每个班级分成8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两种不同的植物做实验,尽量做到每两个小组选取的植物不要重复,这样整个班级的学生就会用16种植物做实验,尽量避免以偏概全的现象。让学生明白:他们所观察到的现象——红墨水沿着植物体内某种管道上升不只是体现在个别的植物体内,而是绝大数植物体内都有这种现象发生,这是植物生理功能的一种普遍性,而不是特例,所以只有体现了植物生理功能的普遍性,这样的教学才具有说服力的。
二、在教学过程方面进行反思
由于在教学前,我对教学实验的设计进行了反思并进行了改装,所以在课堂上观察时,出现了好多实验现象,我也尝试着引导学生对每一种实验现象做出解释,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课上我是按照从宏观到微观的观察顺序安排的:先对实验的植物的茎进行横切,观察到变红色的部分只是茎的木质部部分,然后对此茎进行纵切,发现并不是整个木质部都变红,而是木质部内的一条一条的管从下到上都变红了,然后老师让学生推测:水到底是沿着什么结构在植物体内运输?学生根据前面学过的知识,马上推测出:水是沿着植物体内的木质部内的导管运输的(因为前面的知识提到过木质部内有导管)。一天后我再引导学生观看植物的叶子,发现大多数植物的叶子变红了(最明显的植物是天竺葵,它的整个叶子都变红了),还有些植物从叶子背面观察,观察到叶子的大小叶脉非常明显地都变成了红色的丝条(冬青,月季等),我及时问学生:植物的叶子为什么也变成了红色?学生释疑:①叶子内也有布满了大小导管,而且导管在叶脉内;②根、茎、叶脉内的导管都是相通的,否则根吸收的水分不可能到达植物的上方,所以时间长了,植物的叶子也有变红的现象。然后我再及时让学生做出推测:我们的实验中看不到花、果实、和种子的变化,请根据生活经验推测:花、果实和种子内是否有导管?如果有,和根茎叶中的导管是否相通,请解释理由(生活经验告诉他们,花,果实和种子里也有大量的水分,导管的存在是必然的)。最后让学生总结出水在植物体内的运输途径是:
根毛细胞
根导管
茎导管
叶脉导管
花、果实和种子导管
真正达到了本节课教学目的。但是由于实验的变更,出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现象,激发了学生的许多质疑:①为什么天竺葵的整个叶子都变红了,而冬青只是叶脉变红?②为什么有些植物的叶子和叶脉没有达到预期的实验效果?失败在哪里?③同一时间做的实验,为什么有些植物的叶子变红的时间短,而有些植物的叶子变红的时间长?④培养的时间长了,叶子为什么会出现萎蔫的现象?针对这些质疑,我做了反思,引导学生一个一个去攻破,不给学生留下遗憾——①天竺葵的整个叶脉都变红是因为天竺葵的叶子大,布满的大小叶脉也多,给人的整体感觉是整个叶子都变红了。②失败的原因可能很多,学生能找到多少就找到多少。比如说做实验的枝条生命力不强,或者温度不高,植物的蒸腾作用不强,所以水到达叶子的能力差,或者做实验的时间过于短暂了,或者有些植物的导管壁厚,不易从外观观察到红色等。③不同种植物都有自己的特性,是由植物蒸腾作用的快慢造成的。④茎与水接触的面积少,吸收水分的能力小于了植物的蒸腾作用的能力了,所以时间长了植物体内缺水而萎蔫。看起来一个简简单单的实验,如果用心做起来,其实会衍生出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衍生,如果老师不用心去反思,去精雕细琢,不引导学生去思维,就形成了生物教学的盲区。而且在引导学生去思维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都是应用曾经学过的知识去释疑的,也做到了对旧知识的巩固和复习。教学过程中的反思:达到课堂的教学目标并展现了知识之间前后的联系,拓宽了师生的思维,体现了对话教学的有效性,师生共有成就感。
三、在学习历史思维方面进行反思
新课改要求建立“和谐高效,思维对话”的新型课堂,即生生对话、师生对话都要有一定的效益性。但是如果教师和学生的思维只局限在课堂也是远远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的,还需要自己对过去的思维进行反思,即学习历史思维的反思。当我把自己在课堂上的成就感向别人表达分享快乐的同时又受到了烟台市教科院李莉老师点拨——用芹菜做实验,一株芹菜的叶脉在水里剪,然后立即放到配置的红墨水瓶里,另一株在空气里剪,待一会,再放到红墨水瓶里,观察结果如何呢?随意的交流,没想到自己也有没有想到的东西,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历史思维,开始重新领学生再次做芹菜实验,发现了特殊的现象——在水里剪的芹菜的大叶脉和叶片里的小叶脉都变红了,而在空气剪的芹菜没有前面的现象。我和学生面面相觑,学生象猜梦一样,积极调动自己的思维,寻找现象的原因:可能水拉不上去了,所以叶子没有变红?在空气里剪叶脉,可能会造成叶子的死亡,所以水上不去了?“水为什么上不去了?”我反问学生,学生真是说不上什么?老师引导:在空气中剪的芹菜,先进入导管内的是水还是空气?有些生嘘了一口气,好像明白了什么,试探着回答是空气,老师继续引导:既然是空气,会造成了导管内外空气什么的平衡?学生还是试探着回答到可能是大气压。老师继续引导,既然内外大气压相等了,水还能进入植物体内吗?水不能上升吗?学生恍然大悟,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弥补了实验课师生探究知识的不足,拓宽了知识面。所以把你的历史思维说出来与人共享,可能会更收益,让你的历史思维上一个更高的筹码,而不是停留在原来的思维水平上。
四、在养成学习习惯方面进行反思
生物实验教学已给学生带来了兴趣,带来意想不到的知识,一上生物课,学生就会想到:今天又要做什么实验了?我们要带什么实验材料?这就是一种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学生对学习生物习惯的一个反思。而且有好多知识都是学生自己做实验发现的,比如还是《水在植物体内运输途径》的实验,我让学生带芹菜,结果学生不仅带来了芹菜,还带来了香菜,萝卜叶子,白菜叶子,空心菜叶子等。我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解剖芹菜,让他们观察的是一条条变红的维管束。但有些学生连芹菜的维管束也纵切了。他亲眼目睹了变红维管束的实际——不是整条维管束都变红了,是一半变红,另一半并没有变红,他们这一惊人的发现在全班一吆喝,结果全班同学也都在解剖芹菜的维管束,有些孩子还在解剖其他植物比较粗的维管束或是叶脉,结果发现了和上面同样的现象,学生很兴奋,兴奋之余又习惯性的进入了新的思维过程。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推测:变红的一半有导管,没有变红的一半没有导管有筛管,而筛管不运输水分的,所以只有有导管的一半变红。并且学生在实验中也初步了解了维管束的组成——有导管也有筛管。
总之,“有效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师生共同的、有机的、人性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都得到共同的提高。在有效教学中,教师的任务是什么呢?教师的任务就是在学生以及学生的学习之间建议起联系,使教师的教成为对学生有意义的教。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以理解为中心的历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