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学生主动发展”教师要做些什么

时间:2013/12/26

教育发展到今天,大家都已经清楚地认识到:课程教学是学生个性成熟发展阶段的一个历程,通俗地讲,就是在学校这一特定的场所,通过课堂这一主渠道,利用学科教学这种主要方式,教学生“会认知、会做事、会合作、会生活”,换句话说,就是使学生具备未来社会与之相适应的能力。那么如何更好的完成这一任务?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主动发展中成才,应该是我们重点研究,并着力突破的一个关键。下面,结合“洋思”之行,谈几点自己的见解和体会。
一、加强教法研究,提高授课技能,在教法改革上下功夫。
洋思中学制胜的法宝是八个字“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当我们摒弃了“满堂灌”“填鸭式”做法之后,似乎“活跃热闹”又成为了好课堂的标准。也先后听过不少公开课、优质课,有些课听过后,总感觉在快快乐乐、热热闹闹的背后,少些什么,有些许华而不实之感。当走入洋思的课堂,能感觉到一种“静”,那种平和舒适是一种返朴归真的感觉。课堂上学生在静静地思考,在静静地练习,在静静地梳理本节课的收获。细想一下,这种“静”何尝不是一种活跃,不过活跃的不是一种外在形式,而是学生内在的“思维”。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完成指定内容,教师巡回观察指导。学生思维受阻的时候,教师会给以恰到好处的指点,所以在洋思的课堂上时时看到学生那种百思不得其解,之后又豁然开朗的微笑,那种微笑让我过目不忘。我想这种“顿悟”,就是学生心智的提高,就是教师教学技能的高妙之处,是一名教师智慧和价值的最好体现。
这种教学模式,渗透着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充分关注每一位学生。一切不再围绕教师转,不是一切都由“教师做决定”,根据教师的一厢情愿来安排,而是充分的考虑到学生因素,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方式等变量、变项,一切围绕学生变,教师是在为学生服务,在牵引、引导学生向更高的未知领域探求。这种独立自主地探究过程,教师在做的就是学生的助手,教师的存在是学生内心真正的需要。在听取报告的时候,校长们介绍说,该学校的教师要逐一赛课、评课,相互指问题,共同研讨解决方法,不过关不能上讲台。他们能潜下心,不甘寂寞,研究教法,提高教育技能,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二是加强学法研究,抓好学法指导,在学生会学上下功夫。
当代世界教育名著《学会生存》一书中,提出两个在世界上产生深远影响的概念,就是“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这两个概念,扩大了教育的外延,教育不再是适龄青少年的独有,而是人一生的需要。这两个概念的本质要求就是学会学习。但从目前中学生现状来看,大部分学生不会学习,特别是不会自学。老师不布置作业就不知道该学什么,该如何学,更不会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学科特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就是学生手中的拐杖,离开它,学生寸步难行,学生患有严重的主动性和灵性缺乏症。
透视这些令人痛心的现象,思考造成这些后果的原因,再反思我们传统教学中“重结果甚于重过程”的做法,就觉得非改不行。好多老师曾向我诉苦:大容量的教学任务,按部就班的还讲不完,再加上实验,更完成不了了;我们的学生老师讲两三遍还不会,再少讲,更不会了;授课内容分析的那么细了,考试还有漏洞,再少讲,漏洞就更多了。其实,在我们的潜意识当中,只要学生的分数高高的,就是能力,他的实际操作水平,我们很少关注;学生没有问题“都懂了”,就是标准,学生怎样懂的,我们很少关注;只要老师要求背下来的,记住了就是好学生,他学得痛不痛苦,用多少时间,我们很少关注。洋思中学可取之处就在于让学生做“讲师”做“话筒”,老师做“听众”做“哑巴”,学生在实地演练中,寻找规律,学会学习。这种做法,实现了教师从以知识传授为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转变,而这种转变,学生是最大的受益者,社会是最大的受益者。因为我们都清楚:获得知识的能力比远比知识本身重要,运用知识的过程,就是生产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让学生在练中学,在学中练,在学生中营造重视学法、研究学法、切磋学法、运用学法的氛围,就显得非常的必要和重要。
三是注重师生、生生和谐,发扬平等互助,在情感砝码对学生内动力激发上下功夫。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习——并不是教师机械的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首先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学生对知识对学习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对教师的态度”,“很大程度”有多大?于漪老师的学生说“我们盼望着于漪老师来上课”,魏书生老师的学生说:“越是老师不在家,我们越要好好学,不让老师担心,不给老师丢人。”从这些话语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学习的需求,不再是一种强制,而是一种自觉的主动的内在需求,洋溢着学习的快乐,渗透着能够与老师荣辱与共的自豪。综观那些成功的教育家,他们无不是师生和谐关系的典范,他们赢得了学生的心,换来了教育的成功。洋思中学很重视这一点,我们烟台的教育也和注重鼓励、赏识、积极正面的教育感化工作。而洋思中学做的更好的,更值得我们借鉴的应该是和谐的生生关系,以“兵”教“兵”,就充分的显示了个中魅力。对于学习的“特困生”,这个容易被漠视的群体,他们给与了更多的关注和有效的帮助。课堂上,这些“困难户”对知识理解的不充分,优秀生帮助补习,这无疑是教师生出了三头六臂。对于英语差的学生全班同学每人交给他一个单词,在相互帮助的过程中,优劣的所,学生在互助中,建立情感,在情感中共同提高。而在我们的教学中,对于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老师们往往缺乏耐心和爱心,他们一个小小的课堂问题,老师常把它看成是严重的冒犯,处理方法简单粗暴,所以厌学辍学的情况频频发生,对于学习优秀生,一白遮百丑,忽视其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教育,这些都很值得我们反思。
四是注重理念更新,突出“效果”意识,在管理方法上下功夫。
“怎么好就怎么管”,洋思中学的管理经验,乍听上去颇似邓小平同志提出的“黑猫白猫能抓到老鼠就是好猫”。细琢磨一下这两句话,其实都强调了一种观念:就是“效果”意识。对于洋思中学,其实听到的说法中也有颇多微词,有的人说,管理的太细太严,制度化的东西太多。当然也有的人说,“如果我在洋思中学,有那么多的奖金,有利益在前驱动,可能也是一把好手”众多说法不一。但80%的学生升入省重点高中,参加奥赛获奖的学生人数居全市第一,许多“无药可救”的学生在彻头彻尾地改变,这是不争的事实,这就是说服力。而这一切的取得,我觉得就是柳斌同志讲的“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名校”的再次验证。对于我来讲,此行最大的收获就是校长蔡林森的一句话,“办一流的学校,就必须改革”,我觉得这是一种决心,一种破釜沉舟,是一种真正干事业的态度。在洋思中学成立之初,也没有什么成型的路子可以仿照,也没有多少资金来奖励,走到今天,其实就是一种信念的支撑,就是办一流学校的愿望。在这种信念和愿望的指引下,他们潜下心,研究教育教学,研究教师培养,研究管理方法,他们的经验是点点滴滴地积累起来的,是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积淀下来的,是迎合着新的教育思想理念创新而来的。今天,全国各地都来学习洋思经验,确实是一种必然。蔡林森校长的办学理念、人格魅力、管理风格就是洋思中学成为全国名校的根本和基础。
相形之下,我觉得我们一些学校做得还不够,这种办名校的信念和信心不足。在学校的一些常规管理和教师的考评上需要借鉴洋思中学的地方还有好多,包括教师教育教学的具体细节。这次南行,真的是很及时,必要。相信在上级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学校领导班子共同努力,全校师生积极奋进,定会加快向名校迈进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