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班上学生接二连三的惹是生非——打架斗殴、辱骂老师、行为不耻……让我心烦意乱,甚至大动肝火。我的学生这是怎么了,竟然会做出如此过分、有失道德的事?我的班级管理是不是很失败?我质问自己,我开始怀疑自己。
还好,事情一件件的协调处理,各方总算安抚下去,平息过去。这些家伙却丝毫不见彻底悔改的表象,我胸中的怒火是与日俱增,我想我绝不能原谅他们:严厉惩罚,维护师道尊严。但我该如何惩罚这些屡教不改、一错再错的“顽固”分子,让他们真正悔悟,回归正道呢?我似乎已经黔驴技穷,我感觉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我必须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学生的问题……
11月22日,区里的“师德师风汇报团”的演讲报告既让我感动,又让我汗颜。特别是那句“我们面对的是孩子”,犹如醍醐灌顶,把我从梦中敲醒。是啊,他们虽然已是初中生,但必竟还是些孩子,对于孩子,还有什么我们不能原谅的。
是该清醒一点:如今的学生已不再是先前思想单纯,为师命是从的小孩;而是有着独特思维方式、生活空间,充满天真好奇,敢于幻想,甚至敢于叛逆的小大人。如果我们依旧用老眼光去看待他们,高高在上,颐指气使,那只能是自寻烦恼了。
不可否认,复杂的现实社会影响冲击着当今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学生变了,他们的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也许这群离经叛道的一代将会成为主流的一代。可是我们似乎还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因为我们的学生观却依然没变:认为学生是不懂事的,生来需要成人管。因此,家长和老师与学生的关系是管与被管,是上对下的关系,没有什么平等可言。认为“师道尊严”,学生是家长和老师的附属品,教师有权力任意摆布学生,学生谈不上有什么主体性。这样,教师与学生间的鸿沟越来越大,彼此的误会越来越深,教育的结果也就只能是令人越来越担忧了。
在学生的眼里,“公正客观”“有亲和力”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一个教师没有亲和力,便没有了教师的生命力;一个班主任没有亲和力,便没有了班主任的生命力,也就没有了班级管理的生命力。爱学生就要做到平等、公正,尊重他们的人格,用自己的信任与关切激发他们的求知向善,引领他们健康成长。
试着走近他们,阅读他们,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生活习惯,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发现他们除学习之外的闪光点,也让学生感受到你亲切和善或不凡的另一面。换一种方式,给学生个机会,就等于给自己个机会。我觉得我们要试着学会把看似不正常的当成正常的对待,上网、打架、喝酒、早恋、破坏,这些实实在在存在着的现象,不全是学生的过错,家庭、学校、社会都应该负有责任,这也许也是很多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位哲人说过:“人不是一件东西,它是置身于不断发展过程中的生命体。”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在生命的每一刻,他们更需要尊重,需要平等,需要信任,需要宽容,需要相望……
现在想想,曾经的大动肝火,甚至绝不原谅他们的想法是多么的幼稚。我想我知道该怎么做了,不管他们做了什么,他们还都是孩子,他们更需要我们正确、冷静、耐心、智慧的教育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