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是不可确定的,宇宙世界、人类社会、生命个体,都在一个不确定的系统中生长和发展。不确定的未来,使未来变得神秘。
未来潜伏着未知,但不全是未知,未来的走向有很多方面是可以预测的。理想主义者都喜欢研究和设想未来,期望未来按照自己的梦想照进现实。不确定的未来,让对于未来的憧憬变得美好。
今天源于过去,未来源于今天,历史跟时光一样,是延续的。未来学告诉我们,科学预测是可能的,对未来的预测可以成为人们行动的依据。
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的意义就是促进人的发展,让人过上美好生活。而发展就是不断地把未来变成现实的过程。所以教育就是一个未来的事业。
早在1983年9月8日,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就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可是被应试教育一统江山的中国教育,从来就没有真正面向未来。美好教育是充满理想色彩的教育,它不仅关注受教育者的今天,更关注受教育者的明天,教育的是今天的人,培养的是未来的人。
面向未来,必须考虑社会发展和时代变化对教育的要求。世界是一天一个样子,今天跟昨天不同,明天跟今天不同,人类对世界的认知也日新月异。教育不仅要与时俱进,甚至要先行一步,因为教育是在为未来准备人才。我们的教育,不能只是死抱着已经生成的知识啃来啃去,知识总有一天是会过时的。教育应该怎样面向未来?
第一,要引导受教育者学习未来人生有用的知识。知识在不断爆炸,而生命的长度有限。遗憾的是,现在的学生,很多的青春年华都浪费在学习那些以后根本就用不着的知识上了,不断地为自己的未来做着无用的功课。这种状况必须改变。教育专家们在设计教育内容时,一定要认真选择,为受教育者提供不过时、用得着的知识。
第二,要激发受教育者对于未来世界的兴趣。我们教育学生,不仅只是认识已知,更要探求未知,创造新知。在未知还没有被认识以前,激发对未知的想象,是探求未知,创造新知的前提。教师一定要善于诱导,培养学生对于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有好奇,才会有想象,有想象,才会有探究,有探究,才会有新知的产生。我们培养的学生,不能只是知识的享用者,更应是知识的创造者。
第三,要发展受教育者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美好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人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这种美好生活既指当下的教育生活,更指教育后的生活。所以要特别注重发展学生适应未来生活的能力,能力才是可持续的,永远也不过时的。哪些能力?一是职场生活本领,二是家庭生活艺术,三是个人生活情趣。一般来说,教育都不会忽视职场生活本领的传授,只是有很大偏差,大多停留在知识加技能上,把职场生活本领等同于专业岗位能力。那些专业岗位能力之外取得成功必需的职场核心能力,如职业沟通、团队合作、自我管理、解决问题、信息处理、创新创业、领导力、执行力等,则很少顾及,而这些核心能力却日益成为职场人才竞争的重要标志。关于家庭生活艺术、个人生活情趣,现时教育基本没有关注,可这两个方面恰恰事关受教育者未来的幸福指数。我们活着的意义不仅仅是谋生,而是要让自己的生命变得美好。没有和谐的家庭,没有高雅的情趣,哪怕职场顺风顺水,生命也美好不起来。为了学生的未来,教育内容必须适度调整,不能只盯住职业岗位,而要围绕整个人生来设计,让培养出来的人,无论在社会空间、家庭空间、还是个人空间,都有能力和智慧创造美好生活。
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提出:“教育是为未来人的完满生活做准备”。我们眼前站着的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未来的他隐身在身后,教育的任务,就是要让这个隐形的他清晰地站在眼前,当他从校园里走出时,他已经做好了足够的准备,他是完全自信地跨入未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