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关于学困生的教育的一点反思

时间:2014/12/17

心理学认为:情感作为一种心理倾向,影响着人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意志等,教学活动的创新发展,素质教育的深入都需要情感来润滑。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份,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许多教学案例证明:学困生的学习上不去,并不是他们的智力低下,不够聪明,而是情商发生了障碍,没有乐观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情绪,具有贪玩、胆怯等不良的情感态度。由于情感障碍造成学习困难的学生占整个困难生的60%—70%。通过对影响数学教学中学困生的情感态度疏导培养形成因素的调查与研究,不难发现,形成学困生情感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于家庭的,如父母态度太粗暴方法欠缺、无时间疏于管教放任自流、总认为自己孩子笨,造成心理暗示等;家庭的不和睦,单亲家庭,缺乏关心和疼爱,放弃了学习的;有来自于社会的,如游戏、电脑等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强、注意力涣散等;有来自于学校教育的,如教师教育方法上的疏忽大意,教学方法的不得当,或者因为学习基础不扎实,知识掌握的不够系统,影响学生的接受新知识的状况等等。这些因素或多或少的对学生的良好学习情绪造成不可避免的心理影响甚至是心理伤害,从而使学生厌学、不学、怕学。

所以我觉得解决学困生的问题、开发学困生的学习潜能理应从情感上寻找对策,让情感态度发挥重要作用。

例:我班上的学困生魏某某自觉性、自制力极差,性格倔,上课不能专心听讲,隔几分钟就会动一下,或者丢纸团等扰乱其他同学,尤其喜欢和好朋友孙某某逗闹。学习能力并不差,但是因为不听讲而不会做数学题。因此我采用约定法,激励方式改变学生并及时与家长交流沟通。

我与他约定每天评星,通过课堂表现,例如注意力是否集中、上课是否积极举手发言、作业完成的质量等进行评价。全班是一个月登记总分,而他每周都会总分,只要比上周有进步就奖励。这种短时间的奖励机制的方法效果非常好。
 周一:今天数学课的精神状态比较好,但是纪律一般还是经常做小动作,课下通过谈话提示,他有所觉悟,虽然他仍没有开口与我交流,但我从他的脸上看到了要约束自己,改正课堂做小动作的决心。

周二:今天的数学作业完成的较好,虽然速度慢,但都是自己独立完成,较好的理解了今天的数学知识。不过课堂上,还是喜欢周围的同学讲话。

周三:今天他在体育课上与同学发生了打架事件,询问事情的经过时,他就是不说。我比较了解他的性格,不会轻意的打人,所以在办公室没有人的时候,我走到他身边,一副打抱不平的样子试探他:“真讨厌就是那个某某!是他先惹你,害你也进办公室……”话还没说完,他眼睛里的泪水就流下来,很委屈的说:“很烦人,不想跟他玩,可他偏要凑过来,还往我身上扑,扑了一次又一次,我就猛的把他往外一推,接着打起来了。”哦,原来是这么一件小事,我开导他:“哎呀!你怎么这么受欢迎,某某喜欢找你玩,别的同学也喜欢跟你在一起,看来你很得宠。”听到这里他的心情马上平静下来,我趁热打铁:“有没有想过,当着这么多同学的面说不跟他玩,他有面子吗?所以拒绝也要注意方法。”这个时候他的头已完全低下来了。通过这一次的事情让我明白,老师要从学生的角度去思考,这样才会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了解他们的想法。每个孩子的精神世界都是一本独特、耐读的而又不易读懂的书,需要我们教师勤读、细读,用智慧与理性去读懂每一位孩子。而这件事也让我们之间的距离更近了,数学作业他比以往完成更快更认真。

周四:今天的数学课不仅很认真听讲,竟然还举手回答问题,真是一大转变。

周五:今天数学课上学习画地图,速度比较慢,主要是方向的度数以什么为0刻度线还比较模糊,但是画的比较精确,结果正确,只是不太熟练,需多练习。

第一周总分是2颗星,第二周总分是3颗星,由此可见短时的评分奖励机制加上交流谈话确实激励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改善并拉近了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

智慧型教师需要在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研究、不断反思,也需要我们教师时时处处做个有心人,用爱心、耐心、细心去关爱每位学生,走进每位孩子的心。做一个智慧的引导者,把学生引向健康快乐的成长之路,为他们创设幸福的人生。

数学教学中如何注重学困生情感态度的疏导及培养呢?我把自己的一些做法做了如下的总结。“润物细无声的师爱、看似不经意的肯定和赞美、与家长的积极沟通”,消除学生不良心理,培养学生自觉主动学习的心理,使学生爱学、乐学,从而使学困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情感态度,达到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过程,投入学习活动,使外部的学习活动逐步内化成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在明显提高解答数学题能力的同时,发展智能,提高素质的目的。

一、润物细无声的师爱,增强学习信心,创设愉悦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特别是建立师生合作的基石——尊重、信任,鼓励学困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只有尊重孩子的心灵,以爱为本,才能真正体现教育的魅力。

少年儿童由于自控力差,难免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教师批评教育学生应讲究艺术,不能采用讽刺挖苦的方法。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诚恳友善地对待学生,心平气和地指出其缺点错误,学生才易于接受并改正;只有真心诚意地热爱学生,尊重孩子的心灵,采取多夸夸孩子的正面导向教育,学生才会有明显的进步。否则,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还容易导致师生情感上的隔阂对立,严重的甚至会对学生的心理构成伤害。教师对学生的爱,不是纯粹个人的、无目的的情感享受。而是为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由于个性差异的存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优等生和学困生的出现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教师对学生的爱,也应该是普遍的,不应当因学生的家庭地位、家庭状况不同而不同;不应当因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对教师的亲疏程度不同而不同;不应当因有私人交情而不同。而应当是在深入细致地了解全体学生的基础上,针对每个学生具体情况而赋予具体的爱;自觉地、有意识地爱有缺点的孩子更应该是义不容辞的职责所在。老师鼓励的目光,赞扬的语言,都可能成为他们克服困难的动力。反之则可能引起他们与老师各种形式的“对峙”,及至自暴自弃。关注优点,就会发现孩子的优点;关注优点,就会增强孩子的优点。

自尊是人的天性,而孩子们的自尊又最容易被摧毁。“其实这种自尊容不得丝毫忽视。”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在心情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每位老师都应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每一位家长把孩子送往学校,都满坏着希望与憧憬;每一位学生天真无邪地迈进校门时,都对明天充满了信心。教育,是培养信心,浇灌希望的活动。教师的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提高眼前的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即会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发展,个性形成,职业的选择,人生道路的转变,甚至影响其毕生。

二、看似不经意的肯定和赞美,激发学习兴趣,创设数学教学情境,优化课堂教学方法,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面向全体学困生,促进学困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我们在长期的数学教学实践中都曾发现:兴趣是学生爱好某种活动或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倾向,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向往的心情,从而积极主动的认识事物。这种倾向又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商受情商控制,智商占成功因素的20%,而情商占80%。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就能发挥他们高度有效的作用,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可见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要想使学生学得有趣,首先教师要教得有趣。我们有时听一堂好课,都不约而同地说这样的课不但学生学得有趣,我们也得到一次教学艺术上的享受。我们要按照“课标”要求,在教学中发挥创造性,针对教材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头脑是亟待被点燃的“火把”,学习兴趣就是火把的“助燃剂”。我们要积极地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让课堂教学变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催化剂,变成激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及时雨。

“方法比知识更重要”。数学教学“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感情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降低起始阶段的难度,重在培养学生的解题兴趣和自信心,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

学生的学习兴趣重在培养,在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中,注意对学习兴趣的评价,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形成和持久性,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习的发展。新标准作了较具体的“评价建议”: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采用成长纪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数学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如关于学生平时表现和兴趣潜能的记录;考察其学数学的兴趣、方法与习惯;重视对数学学习的过程和方法、情感与态度的评价,是否有学数学的兴趣和良好的习惯,是否真正积极的学习态度,对有创意地解题思路应予鼓励。我们对学生学习成绩评价一定要及时正确,可有效地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目的达到了要求,就得到了一种满足,再对学生的这种满足加以强化,又进一步产生了新的需要,就形成了新的动机和兴趣。及时评价效果好,可以利用刚刚留下的鲜明的记忆表象,使学生产生进一步改进学习的愿望。现实告诉我们,学生的自我体验是在趋奖避惩的情境中形成的。当学生的行为得到认可时,这种奖励促使学生在自我实现方面乐此不疲,当学生的行为得不到认可时,这种惩罚就会使学生学会防御或退缩。因此,我在批改作业时,尽量采取面批,有问题及时指出,常用“好”、“很好”、“如此改进、”“这种方法妙、”“你还可以做得更好”之类的话语,这正印证了英国丘吉尔所说的话:“你想要人家有什么优点,那你就去赞美他吧!鼓励他吧!”

三、与家长的积极沟通,尽可能争取家长的合作,创设良好的家庭气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配合学校教育,培养学困生良好的情感态度,特别是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在心情舒畅、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每位家长也都应该尊重孩子的自尊心和人格。然而现实生活中却不是都如此,如父母态度太粗暴、教育方法欠缺,只要成绩不好,不问是何原因,常常是想打就打、想骂就骂,认为打骂自己的孩子谁也管不着,久而久之,在心灵上给孩子带来一种恐惧感,学习是一种负担,毫无乐趣可言;或因工作需要、娱乐需要(只顾自己玩乐)无时间过问、甚至于不管不问、以至于疏于管教放任自流,形成自由散漫,学不学、学得好不好,都无所谓,毫无责任感和成就感可言;或着总认为自己孩子笨,总是在旁边陪读、陪做作业、甚至于包办代替,时间长了,造成心理暗示,连学生自己本人也认为自己很笨,遇到难题,就怕动脑筋了,反正自己笨想不出来,最后连简单的题目,他也懒得动脑筋了;等等多种原因对孩子的心理上形成了一种漠视性、暗示性伤害,以至于学习成为一种负担。

因此,教师应积极与家长沟通,共同讨论如何让孩子身心具能娱乐起来的措施,对他们进行鼓励性教育,从生活到学习上给予肯定、关心,让他们对老师有一种信任感,在耐心辅导,慢慢提出渐进时要求,并及时和家长取得联系,让家长对孩子的优点有及时的了解,时间久了,学生和家长关系缓和了,学习自然而然也上去了,特别是对思维比较慢的学生,指导家长在言语上进行暗示,要求学生用“我能行,我很聪明,我一定会赶上和超过别人”的心理暗示,经过长时间的训练,激发他们潜意识中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