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语文被遗忘在伤心的角落,语文教学充满尴尬,特别是面对其它学科的题海冲击,其自身收效缓慢的特点让愈来愈多的学生主动缩小语文时空。语文教学成了强制性训练,学生眼中的语文学习成了一种出力难讨好的无奈。这一切引发了我们对语文教学的深入思考:
文化是语文的全部内容和灵魂,对于个体来说,文化决定了语文品位的雅俗高低;对于一个民族和国家来说,文化决定了其语文的生命力和活力。掌握语文这个交际工具的过程,本来就应当是学习人类文化遗产的过程,是接受人类文化熏陶的过程。语文的学习过程就是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这种语文能力应当具有鲜活的民族文化特征和时代特征,所以,语文教学应该是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
基于这种认识,我们确定了这样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大语文观。
并把语文教育的目标确立为:打下“精神底子”,培养“青春精神”。
即:培育学生对真、善、美的追求,对彼岸理想世界的向往与想象,对人类、宇宙、自然的大关怀,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并由此焕发内在与外在的激情,生命的活力,坚强的不屈不挠的意志力,永不停息的精神探索,永远不满足于现状的批判与创造的欲求。
语文的学习不仅是知识技能的提高,更重要的是精神的催生与心灵的善感。我们的教学宗旨就定为:在阅读中铸造灵魂。
实践中的摸索与感悟
以此为指导,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忽视知识的传授与技能训练,但更注重以文化的观念和视角来阐述和解读课文。在传统文化、思想道德、民族心理、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寻求文化的审视点,去阐扬文章中的文化意蕴,开掘作品内在的思想和趣味,而不是流于表面化与概念化。
文化的熏陶仅停留在课堂是远远不够的,还应通过阅读增长知识,认识社会,来提高文化品位。从高一开始,我们就大力倡导将个性化阅读与专题性阅读相结合。前者注重个体兴趣,后者强调老师指导。
在个性化阅读中,学生依兴趣自由选择阅读材料,再由老师指导撰写研究性论文。在潜移默化中教给学生怎样去阅读,对文章如何理解鉴赏,如何将支离、破碎、零星的感想引向深入并成文成篇。精神激发精神,灵感催生灵感。腹有诗书气自雄。人人去思,人人去写,得到文化的熏陶和精神的滋养之后,塑造的是灵魂,笔下流淌的是精彩的华章。
张梦兮同学的《<红楼梦>鉴赏》在全国语文之星夏令营中获得极高评价。济宁一中也被定为:“山东文学创作基地”并在《山东文学》上专门开设了济宁一中专栏。我校已有多位老师与学生发表作品。
为了强化学生的阅读质量,由老师共同编写了专题性阅读材料,注重培养学生的五种意识:文化意识、生命意识、审问意识、开放意识与创新意识。其编写注重了五个特性:时代性、情意性、趣味性、综合性与动态性。
例如:以文学、文化意蕴为标准和取向,突出文学与文化的特性,我们选编了《近读苏轼》,熔苏轼生平、思想、主张作品于一炉,让学生知人论事,了解其一生,品读其作品,感悟其精神,揣摩其内涵,不能只是停留在对他的共性认识上,还应有个人见解,个人的审美趋向。以此为基点,我们又编写了《近读大家》:涉及千古诗人李太白,白衣卿相柳三变,集大成者杜子美,文人之雄韩退之,游记之祖柳子厚。编辑《人生礼赞》、《生命的感觉》、《人生的哀乐》。
我们所做的毕竟有限,只是想通过我们的微薄之力,开启他们文化启蒙的大门,打下“精神底子”。
专题阅读还关注社会,关注热点,关注学生兴趣与求知。在女排重夺世界冠军,13亿国人露出久违的微笑之际,我们选编了《女排精神》,在追寻厚重的历史积淀中去解读“女排”,在续接激情如歌的旧日辉煌后体味其“精神”,引导学生多层次多角度地去解读,去分析思考。
2004年感动中国的十大人物评选已结束,我们正准备选编《感动中国》,让学生去解读“感动”,触摸正义与真情。
针对高三,我们还将结合2005年《高考时事政治与社会热点透析》给学生编写《社会热点》专题阅读,给学生开一扇窗,了解自然与社会,了解中国与世界,积累新鲜素材。
正是端正了思想认识,观念由知识灌输转向思维训练,我们结合学生成长的实际,编写了课外阅读材料,《语文》《阅读文选》,特别注重在趣味性上下功夫,兼顾与思想性、科学性的统一,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美学、音乐、体育、天文、地理等各学科领域,形式上以文化散文为主,还包括小说、诗歌、戏剧、调查报告等。阅读不涉及琐碎的训练题,使学生能够主动阅读,主动发现,主动探求,大胆为学生松绑,还阅读权给学生,唤醒其审阅意识,收效显著。
小荷露角 硕果纷呈
学生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填满的容器,而应成为一个被点燃的火把。在我们的感召下,实验一班的同学全体参与编写了《他们》,从定题到选文,从编辑到排版,从校对到美编,全由他们自主完成,付出了辛勤劳动,营造了阅读氛围,扩大了阅读量,在筛选过程中也提高了鉴别能力。作品在全校广泛流传,掀起全校的阅读浪潮。
我们无法欲知学生的潜能到底有多大,更无法估计他们的真实能力。一次小小成功的星星之火点燃了燎原的雄心壮志,在学到《茶馆》一课时,学生主动提出演出话剧,于是又一次全体动员,全班每个成员都有任务,或担|当导演,或扮演角色,或编写剧本,或准备道具、服装。历时一个月,将话剧《茶馆》搬上舞台,在全校及社会上立即引导起哄动,济宁日报、|济宁电视台、济宁教育网等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
我们所关心的是学生的潜能如何最大限度的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活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在济宁一中百年文化底蕴的传承中,让每一个济宁学子高飞遨游。
济宁一中代表济宁市参加了“全国语文之星夏令营”,8人中7人次获奖,引起哄动的效应,上海新民晚报特别报道的4位外地选手中有2名为济宁一中学生。(附照片)
(1)关肖寅同学获演讲及综合素质三等奖
(2)程天翔同学荣获“文学创作之星”,及综合素质三等奖。程天翔同学在学校老师的呵护下,在百年一中文化氛围的熏陶下已有多部长篇小说问世,并于今年二月在济南召开了“程开翔作品研讨会”,被吸纳为山东作家协会会员,成为其中最年轻的一个,现已被保送山东大学中文系。
(3)张欣同学获“朗诵之星”。
(4)张梦兮同学获综合素质三等奖。
(5)帅贝裔同学获“文艺评论之星”。
我们既为特长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又培养出大批全面发展的人才。语文擂台赛中的姣姣者王扬、张梦兮同学,其总成绩居全年级前列,上次全市通考中,分别考取年级第一与第三的好成绩,语文训练了他们的思维与理解能力,带动了其综合能力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