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设计好的问题需要教师理解新课标理念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进行了,教师的理念也随之更新,高中数学教师应该自觉地运用科学的课程理念来指导自己的工作。《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但是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我们不难发现人教A版的高中数学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主要形式为:问题情景---实际生活---意义建构---数学运用---回顾反思。教材充分注意到了创设情境,从具体实例出发,展现了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强调不同的数学内容之间的联系。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注意教材的编写理念,应精心地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学生产生疑而未解,却又欲解决之的强烈愿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设计好的问题需要教师具备驾驭和处理教材的能力
教材主要是教学资源,是教与学的重要凭借,因此教师应该按照教材要求开展教学活动。但并不一定严格地按照教材的问题情境、例题、练习进行教学。教师是新课程实施的主体,是课程的研究者、建设者和执行者,是教材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应该根据自己对教材的理解,着眼于六维目标的实现,着眼于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可以对教材内容进行加工和处理。对于一个问题的情境,在教师的加工处理下,应该是生动的,是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教师应该走出“教”教材的状态,应该是“用”教材,但绝对不能是“改”教材。事实上,处理教材的能力是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一个重要参考。教师只有在认真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内容、深入研究学生,才能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加工和处理,使其更符合自己的教学思路。
三.设计好的问题应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各种情境,为学生提供事数学活动的机会,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源于生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创设贴近于学生生活的问题情境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最常用的一种创设问题情境的办法。它不但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更能让学生体会数学原来就在身边,感受数学的作用的同时,体会数学的魅力,也同时能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每一名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个探索者、研究者和发现者,而富有挑战性、开放性的问题情境,往往能使学生的这些角色得以充分地发挥,促使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当然,我们也不是说任何时候都要把教材中的问题情境生活化,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定要避免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
四.设计好的问题应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新课标》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认知过程.因此数学教学中,应该着眼于创建构性的问题情境,使得表态知识动态化,将学生的思维逐步引向深入,逼近数学知识的本质.让学生参与到数学知识的建构的过程中,从而主动地建构数学知识,发展思维.教师还应该借助于问题情境设计教学环节,使学生学会如何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学会而对他所不懂的东西,知道去那里寻找答案;设法把学生的目光引向广阔的知识海洋,让学生知道,生活中的一切时间和空间都是他们学习的课堂,也就是说,让学生学会自己学习。
五.设计好的问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山东省素质教育的深入,数学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其问题的解决能力不仅是数学素质的重要体现,更是个人适应社会生活能力的重要体现。《新课标》指出:“使学生通过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能获得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素养,满足他们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的需要。”因此数学教师应该设计出能够引导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数学素养的问题情境。
总之,好的问题情境要有利于六维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师应该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起学生的认识冲突,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之产生非知不可的要求,让他们的思维进入最佳状态,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热爱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