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而有一个学习的乐园是十分重要的。我从学习环境、人际环境和学习氛围三方面入手。
理想的学习环境,一般指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整洁的室内学习环境、和谐的人际环境和健康的舆论环境。良好的学习环境不仅有利于教学活动周而复始的高效运转,而且能陶冶学生的情操,净化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勤奋学习,积极向上,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为此,开学伊始,我便布置学生一起动手擦门窗,拖地板。教室内保持整洁卫生,窗明几净。器物不得乱放,墙壁不得涂画。学生的课本、作业要放置有序。除本节课必需的书籍、文具之外,桌面上应尽量不放其他的书籍、练习本等,以免文具纵横,“书山”迭现,诱发学生生活随意、章法杂乱的不良习惯。学习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生存环境,特别是作为按照人的身心发展的特殊需要而设置的专门育人的学习环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情感、思维、行为、习惯以及气质的形成。根据色彩的心理效应,出一期展望未来的学习园地,并配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剪纸、图画、作文)等,使学生视物时感觉舒适,既缓解疲劳,又获得一次展示自我、相互学习的机会。我号召学生广泛阅读名家名言,并用来鼓励自己攻克学习堡垒,争取学有所得。利用班会课让学生上台演讲学习体会以及对班级管理发表意见,引发学生对班级的热爱。班级的布置给“教”与“学”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
没有好的心境,环境再好也是徒劳,因此还要在班上创造和谐健康的人际环境。现在的学生都趋于早熟,极易受到社会的影响。我通过班会、谈心等多种方式,多谈当今社会现实的残酷和竞争的激烈,让每个学生都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他们迫切需要学习,用科学知识武装和完善自己,为自己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打下基础。师生之间关系和谐是班级人际关系环境的重要保证。教师要端庄大方,平易近人,有和蔼可亲的形象,热爱本职工作,以身作则。班主任真诚关心、热爱学生,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使学生感到老师可亲可敬,是自己学习的楷模。只有这样,我们的班级管理工作才能通过学生感情的“过滤”和“催化”,变成学生的需求和行动。只有当师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形成尊师爱生的氛围时,才能真正建立起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我在与学生接触时,力求把自己放在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尊重学生人格,遇事尽量以商量的口气,不用命令的口气或责备的语气说话。我知道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个性,有自尊心,有时犯一些小错误也是正常的,要正确引导,不要大惊小怪、小题大做,更不要为此去处罚他们。平时对学生多一分关怀少一分训斥;多一点鼓励少一点批评。班里一学生屡次翻围墙出去上网,被学校老师抓到,还惊动了校长。我对他一改平时的教育,装作不知道,但每次又不经意多盯他一眼,让他感觉我知道,但又没批评,自觉得过意不去,一发现他的优点马上表扬。慢慢地,他对老师有了好感,会自觉地约束自己。结果上学期期末考试他进步了9名。我对他大加表扬了一番,并评他一个学校进步奖。这使他学习更积极,纪律更好了,相比以前声嘶力竭的批评、训斥,这次宽容让我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班级组织。班集体有利于学生群体意识的形成和良好个性的发展。通过班集体活动和学生群体间的交往,使学生不仅积累了集体生活的经验,发展了自己的志趣和爱好,而且还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交往,学习了做人之道。为此,我为班上添置了不少体育器材,让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业余爱好,并组织各种比赛活动,促进班内团结,提高合作意识。
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而学习成绩的优劣,除了个人主观努力,班级的学习氛围也是重要因素。我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使班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鼓励全体学生上课认真思考,积极发言。课余时间要提倡彼此为师,相互激励,相互竞争,共同提高。俗话说“十个手指伸出来有长短。”对于后进生,我是这样认为,要承认个体差异。班上有个学生,有一次单元测试时,硬是把下一章没学的试卷胡乱做完了。对于这样的学生,想让他学得好,恐怕是一厢情愿的事。我对他的要求是积极参加班级活动,遵守纪律,每次多考一分,他愉快地接受了。同时协调好各科任教师,处理他们所反映的问题,使学生均衡发展。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强化合作行为,促使学生普遍提高学习水平。
通过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终于把我班建成为一个令学生向往的学习乐园。上学期期末考试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我班在平行班中各科成绩均名列一、二名(共四个班);年级前10名有6名,前16名有9名,是全校当之无愧的“无流生班级”和“优秀班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