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素质教育主体思路的渗入,中国的高考命题方向和内容也做了调整,但它的指挥棒的地位和作用依然稳如磐石。研究高考、透视高考,是我们中学教师的主要任务之一。我们不但要指导高中学生学习方法和方向,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调试心理、稳定心态,全面精心备考,从而满怀信心去参加高考,保证自身具备水平的淋漓发挥。
从2002年高考数学试题看,高考题目在朝基础化、简单化、能力化方向发展,但梯度依然存在。高考题中的12个选择,4个填空向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测试,共计76分。以往总要从中设置3~4个难题,考生极少有人得满分。但今年简单化充分体现,并未设置难题,主测基础知识、基本方法的掌握和灵活应用。平时踏实肯学、中等偏上水平的学生拿满分的不在少数,而做题时间也从以往的50多分钟缩减到不到40分钟,为解答题节省出了思考时间。2002数学高考理科试题注重了难度、梯度和效度,既考查了知识点和知识的融汇、综合应用能力,又考查了逻辑思维的全面性、条理性和灵活性。第18题将立体几何的概念、运算、性质与函数思想、方法揉和在一起,既突出数形结合的解题技巧,又显示了函数思想及求最值方法的重要效用。类似的还有21题。解答题是区分学生水平的关键,易于入手但每题都难以拿到全部分值。这就要求学生在考场上要有平和从容心态、扎实基本功,沉着应对、大胆心细、勇于取舍,选择答题策略,尽可能的多拿分。实际上,2002年数学高考中我校取得100分以上得人几达半数,也正缘于此。
精研高考是为了精心备考。通过几届带毕业班,我深深体会:高考是一次综合素质考试——考知识,考能力,考心态,考决断,考应变。因此,我认为在高考备考过程中,教师当指导学生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准备:
一、知识储备。
双基考查是不变的重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基本题型的灵活处理,基本技能的恰当使用,是平时训练及备考中的重点。重基础,以熟达巧,提高答基础题的准确性和速度,增加基础题的得分率。
二、能力储备。
数学培养人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建立数学模型能力、分类讨论能力、转化归一能力,以及联想猜测能力和辨析能力。平时教学和高考备考中明确告诉学生所使用的数学方法和技巧,让学生清楚理解和感受到它们的作用,既锻炼思维方式形成,又培养各种能力的掌握和运用。
三、心理储备。
平和愉悦心态是高考考场上正常发挥的关键。既不能好高骛远,也不能妄自菲薄。正视自己的真实水平和能力:不做过高奢望,增加自己的负担;也不盲目乐观,满不在乎。应有战略重视和战术藐视的心理,胆大心细,勇于取舍,要有得分意识。考场上不思考试只思答题,满怀自信,同时有干扰时想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先贤心胸。这样,正常发挥得以保障,还可能达到超常效果。
四、策略储备。
高考数学答题时间是2小时。在规定时间内想把题全部答好、答对几乎不可能。尽可能多的得分应成为目标。这要求有自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答题心理特点与能力特点,在浏览全卷后合理决策答题顺序,舍弃部分难题,或舍弃难题的部分小题,将精力用于自己会的全部题,保证会做的全做对全拿分。先易后难,先准确后速度。稳定心理,也增加自信。保证能得的分不失之后,若还有时间再攻难题。这时心中有底,思路无阻碍,增加得分机会。
五、技巧储备。
分析和解决问题需要有一定的技巧。细致审题是关键。审题要发现已知条件有几个,相关知识点是什么,数字特点、作用及相关联系,题目所求与问法,有几问及与之相关的已知条件该怎么用。分析题目有几层阶梯,联想已做过的题目、相关的知识概念性质、方法技巧,结论的所有可能产生方法,类比对照,结合图形的直观,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有条理地处理信息,通过正思逆推,联想猜测,运算排除,最后完整地求解作答。平时训练和高考备考当注重数学感觉的形成。
高考随时代变化和发展,人也是变化发展的。因而,教无定法,学无定法。教师要因才、因材施教,学生也应与时俱进。师生共同精研高考,精心备考,为发展教育事业、培养未来人才而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