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工作,可以说是从了解学生开始的,从多方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顺利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条件。只有掌握了学生的思想状况、心理特点、道德情操、友谊情感、学习情况、生活习惯等,才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了解和研究学生包括学生个人和集体两个方面,并把了解学生个人同了解学生集体结合起来,做到既见树木,又见森林。了解学生个人,包括思想品德、学习成绩、学习态度、兴趣爱好、心理特点、个性特征、成长经历、交友情况及家庭情况、社会生活环境等。在了解学生个人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分析综合,以便了解学生集体。了解学生集体包括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发展状况,班集体的主要特征、干部状况、传统作风及倾向等。了解和研究学生,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用全面的、发展的、系统的观点,要不断掌握新情况,研究新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班主任只有整体了解和熟悉学生的情况,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班主任工作计划,提高班主任工作的针对性、预见性,顺利地建立优良的班集体;班主任只有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才能真正认识学生,掌握学生的品质和特点,了解学生的共性及其个体差异,教育才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富有成效。
一、从学生层面了解学生
1.新生的自我介绍。
这是客观了解学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新生报到第一天由每个学生做一分钟的自我介绍,要求介绍自己的兴趣爱好,自己的主要优缺点,在小学里曾经担任过什么干部?进中学以后是否继续愿意为大家服务?你能够为同学做点什么事情等。通过介绍,能够了解学生基本的素质及多方面的情况。对于一部分同学们在自我介绍中表现出来的优点、能力、特长,可以作为临时班级干部在班级工作中发挥作用;而对于一些学生的缺点、问题,可以进一步加强教育,使其进步更快。
2.入学后的检测成绩。
这是全面了解学生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学生进入中学以后的每一次测验考试成绩要做认真的统计,统计越仔细越好,可以仔细到每一门学科,目的是为任课老师提供教学依据,而不是进行成绩的排队。这样可以使我们初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学习态度以及知识的缺陷,使以后的教学更有针对性。
3.研究书面材料
记载学生情况的书面材料很多,学生的入学登记表、学籍卡片、体格检查表、成绩单、作业本、试卷、学习计划和总结,实验和实习报告、周记等,都记载着学生的思想、学习、健康的发展情况。班主任应当要求学生详细填写班级日志、自己也应坚持写工作日记或学生卡片。这是班主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基本材料,是进一步研究学生的基础。研究书面材料,要与平时的观察、谈话及教师和学生的反映情况结合起来分析,尽可能获取真实可行的结论。
4.观察学生学习和生活
班主任要关注在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共青团、学生会及班级的活动中,从见习、实习、社会实践、值日服务中,从交友结友,兴趣爱好中观察学生的真实情况。观察愈是深入细致,就愈能正确的认识学生。因为在活动中,学生很自然地、真实地表现出他们的思想品德、个性和才能。
教育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是复杂的,在不同的人群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班主任要深入学生,做学生知心朋友,应多下寝室、多进教室。下寝室可了解学生的生活条件、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仔细观察每位学生床上用品的安放和床旁墙上的装饰,能发现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某些个性特征;经常进教室观察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可了解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观察学生的课外活动了解学生的志趣爱好;观察班级的人际关系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对学生的思想、品德、作为作出正确地评价,需要通过一定时间的细致地观察,多方面的验证才行。要注意积累观察材料,善于在丰富资料基础上,通过综合分析、判断、研究学生。切忌主观臆断、避免片面性。
5.关注集体活动
班主任要积极组织各种有益的集体活动(如义务劳动、主题班会、联欢会、郊游及各类学习、文体比赛等),给学生提供舞台,引导学生充分表现自我、发现自我,从中了解学生的特点。某些差生往往能在集体活动中表现出他们的闪光点;某些性格内倾的“灰色”学生经常在集体活动中一鸣惊人,增强了自信心;义务劳动中,会有许多学生表现出为人朴实、厚道、肯吃苦耐劳的优良品质。
6.重视个别谈话
班主任有目的跟学生、学生干部谈话,可以深入了解学生本人及其他学生的意见和情况,掌握本班学生动态。谈话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在谈话前,班主任应当认真考虑谈话的目的,谈话的中心内容,谈话的方式及时间的选择等。在谈话过程中,对学生亲切自然,态度和蔼,以与学生平等身份对话,认真倾听学生意见。要讲究谈话技巧,善于启发学生讲真心话,不要急于求成,一次不行可等一等,要找机会再谈。听了学生意见应与自己的观察及听其他学生反映情况一起分析,做出正确判断,要避免听了一面之词,就轻率地得出结论。谈话要具要教育性、要循循善诱。谈话后,要把掌握的主要情况,以及自己的看法或感受记录下来,以积累资料。
7.通过班、团干部深入了解学生。班、团干部对班级情况熟悉,甚至知道许多细小事情,分析问题较其他学生深刻,出于责任心往往会毫无保留地把情况告诉班主任。这有利于班主任及时发现一些隐患,采取针对性措施及早解决。
二、加强与科任教师的联系来了解学生
学生与各任课教师经常接触,他们与任课教师的关系不同于和班主任的关系,任课教师比较熟悉学生的有关学习情况,如学习态度、学习成绩及思维、写作、语言表达各方面的能力,所以要不断选择时机与各任课教师取得联系,听取他们对班集体里的学生的看法,和他们一道商讨班级管理方法,共同解决个别学生的教育问题;还可以了解到上课的情况,作业交纳的情况,同时班主任也将自已的管理方法以及对一些学生的了解传递给各科任教师,以得到他们的支持与理解,这样更有利于了解学生,管理班级。
三、与家长交流了解学生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庭也是学生的一所学校,学生从血缘上、经济上、思想感情上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家长可以基本上了解学生从小到大的思想状态,家庭居住情况,看看有没有属于自己单独学习的小天地,在与孩子和父母的交谈中了解孩子的脾气性格、学习习惯、主要优缺点、父母的文化程度、父母对孩子的要求、期望值,也可以把家里的表现与学校的表现结合起来,给学生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如有的学生在学校表现比较好,但在家里却表现一般,有些学生则相反,在家里表现良好,在学校却表现一般。班主任还应当经常和学生家长取得联系,介绍学生在校表现争取家长的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习指导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