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文言文有效课堂教学探索

时间:2013/12/30

一、背景

这里所说的文言文,是指狭义的文言文。新课改之后,高中语文文言文篇数没有减少,而语文课却由原来的每周六课时减为四课时;而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有增无减,“言”要“举一反三”,“文”要“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能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古代作品的内容价值”,并且“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基于以上两点,我觉得新课标下要想最大限度的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就要“言”求精,“文”求美。也就是说“言”要精讲、精练,“文”也要细品、美赏。

二、“言”求精

文言文学习,文言知识是基础,因此梳理和积累文言基础知识是文言文学习的一个重点,要扎扎实实的进行;但是很多学生认为文言文内容繁杂又枯燥乏味,而且学习的东西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运用,一句话,文言文学习既无味又无用。所以文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就成了一块硬骨头。我认为,新课改下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应该“求精”:精讲,精练,精积累。

1、精讲

文言文学习是一个系统而庞大的工程,无论实词、虚词,还是文言特殊句式都是文言文学习中很庞大很复杂的一部分,而且都很重要,但是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所以要想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效益老师就要敢于放手,要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学生自己能做的,老师绝不替代,但是学生有疑问的,难度大的,重点的,老师要讲,还要精讲。

比如《兰亭集序》,第一段中学生疏通起来基本没有问题,我就精讲重点的文言现象,实词,结合以前学过的文本,重点讲“引、觞、次、盛、信、幽、映带、咏、品类”;虚词,重点掌握“之”;文言特殊句式,重点掌握状语后置句“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和定语后置句“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通过老师的精讲,加深印象,为“举一反三”做好准备。

2、精练

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学生自己疏通,老师解疑强调,这只是第一步,要想扎扎实实地掌握住就要精练。精练不是在课堂上拿出大量的时间做练习,而是充分利用课前五到十分钟的时间,可以是老师抽查式的,也可以是学生与学生之间互查式的。使用频率比较高的就老师课前提问,其他的知识点就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每一个人都当一次老师,出一份十分钟的试卷,把自己认为上节课重要的知识点以题的形式出出来,课前十分钟进行交换试卷检测,如此坚持下来,既牢固又全面地掌握了基础知识,也调动了他们的责任心,可谓是一举两得。

3、精积累

一课一课的文言知识点看起来像是很零散,而且也比较孤立,好像不能达到新课标的要求“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所以随着文言文学习的篇幅增多,应该“精积累”文言知识点。我一直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前瞻后顾式积累,也就是引导学生把学过的和今天的文言知识串联起来记忆,这样由点到面,文言文的知识点就成系统了。还是以《兰亭集序》为例,第一段中“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中的“引、觞和次”都是重点掌握的实词,“引和次”这两个实词在前边学习《赤壁之战》时记过,我就引导学生回顾《赤壁之战》中的句子,“引次江北”。同样第一段中“畅叙幽情”的“幽”在前边《屈原列传》中也学过“忧愁幽思”,但是意思不一样。提示学生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觞”在第一段中出现了两次,另一句是“一觞一咏”。同样“盛”在本文第一段中也出现了两次,但在前后句子中的意思都不一样。在学习中我就引导学生对同一文本和不同文本中的同一实词进行联系记忆,引导学生注意前后知识的联系,这样学生在比较和关注前后知识的联系中学习、积累,最后文言知识点在头脑中自然就成为一个整体了。

二是迁移中巩固积累,文言知识点即便在头脑中成为一个整体,随着时间的流逝它也会被忘记。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进程并不均匀的。最初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要想记忆的效果更好,就要在迁移中积累,也就是要把积累的知识加以迁移运用,只有把积累转化成一种运用能力,从而实现有效积累的目的。所以我就引导学生进行适度的拓展阅读,一方面是消减学生文言文学而无用的想法,另一方面是让学生在迁移运用中学会运用积累的知识自主疏通课外文言文的方法,也就是达到新课标要求的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如学完《屈原列传》后,我就让学生做了《史记·刺客列传》有关豫让的文言文阅读,文中也出现了“委质”“事”等实词,我就引导学生回顾《屈原列传》中的有关这几个实词的句子,让学生学会把自己积累的知识进行迁移运用,在迁移运用中巩固已有的文言知识。

这样坚持下来,不但增强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又让学生轻松地掌握了文言知识点,而且在迁移运用中还具备了“举一反三”的能力,可以说是在“精讲、精练和精积累”中实实在在地掌握了文言文的基础知识。

三、“文”求美

被选入教材的文言文,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可以说都是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完美统一。所以学习文言文,不但要掌握文言基础知识,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还要立足于古,着眼于今,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内涵丰厚的古典文学,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并且把这种美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把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延续下去。文章文体不同,呈现的美感也不一样。针对不同文体的文章,感悟文本不同的美。

1、诵读美

像《归去来兮辞》这样的赋体文章,词采绚丽,对仗工整,严整中又有一种行云流水的态势,所以就以诵读为主,读出文本之美。

就以《滕王阁序》来说,本文主要是以语言的流光溢彩和文、情、理的完美结合而成为千古传诵的佳作,学习本文,可以说就是一次和精美语言的亲密接触。基本上通篇都是对偶,文字声调的平仄都是相对的。无论是在一联中还是在一句中,都如同律诗一样,在双音节处交替使用平仄声字,这样读起来就错落有致,抑扬顿挫,回环往复,具有悦耳的音乐之美。学习本文,我就以不同形式的诵读贯穿始终,读出文本之美。首先名家范读来引路,先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初步领悟魅力,激发兴趣;其次仿读,模仿名家来读,边读边思考为什么声音有的清丽有的凝重。在一遍遍的仿读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第三悟读,进而学生在一个个典故中进一步加深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进而根据自己的理解悟读。在一遍遍的诵读中,把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那次宴会上,身临其境的欣赏到三秋时节滕王阁的万千气象,体会到王勃临别赋诗的豪兴和壮志不坠的执着。

2、鉴赏美

被选入教材的任何一篇文言文,都是一部丰厚的大书,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的深究细品,但是课堂上选准一个切入点,把他往深处挖掘,也是另一种美赏细品的方式。针对不同的文本,我们选取不同的方式为切入点深入鉴赏文意之美。

①以异同为切入点,鉴赏人物语言之美

学习《赤壁之战》时,在疏通文本的基础上,笔者就抓住周瑜这一人物形象在《三国演义》和《资治通鉴》中的异同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品味人物语言之美,深入解读作品内涵,拓展写作思路。笔者设置了这样的问题: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周瑜是个擅使计谋、度量狭小、最终被诸葛亮活活气死的形象,读完《赤壁之战》你觉得周瑜是这样的人吗?因为学生已经疏通了文本,对周瑜有了一个大概的印象,都肯定地说不是。而本文中周瑜的语言描写非常准确,我就进而让学生找出文中的有关周瑜的语言描写,分析文本中的周瑜是怎样的人?学生细读文本的四、五两段,通过周瑜口口声声要“禽操”“破操”,直斥曹操“汉贼”“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同学们觉得周瑜说话干脆、有气势,很形象的表现出了周瑜的慷慨豪迈;他还分四点详细地为孙权分析了形势,语言简练、准确、到位,甚至可以说很精彩,一下子就使孙权打消了所有的疑虑。不难看出周瑜和诸葛亮一样谙熟《孙子兵法》,很有韬略;看样《资治通鉴》中记载的周瑜却是个慷慨豪迈、胸有韬略的军事家。这时我就趁势告诉大家《三国演义》是小说,人物是虚构的;而《资治通鉴》是历史传记,它以事实为依据,所以本文中周瑜的形象是客观的、可信的。接着我就让学生在文本中找出有关诸葛亮的语言描写,品味语言之美并分析人物形象,写出2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②以文题为切入点,鉴赏结构之美。

《六国论》是一篇论证严密的论说文。语言质朴简劲,论断斩钉截铁。对学生议论文的写作来说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所以在学生自主完成疏通字词后,我就直接从文题入手,引导学生鉴赏结构之美。“题目中的‘论’字就已经明确的说明了文体是议论文,论点是什么?本文围绕论点又是如何论证的?结论是么?”学生自主疏通文本后,不难发现文章在第一段就开门见山,直截了当地亮出观点: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而六个国家中真正赂秦的只有韩、魏、楚,齐、燕、赵三国并没有直接赂秦,作者为巩固自己的论点,使论点无懈可击,接着以设问的形式,一问一答又提出了两个分论点,在第一段最后,再一次重申自己的论点,“故曰弊在赂秦也”。语言简短有力,掷地有声。

二三段分别围绕“赂秦力亏,破灭之道”和“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两个分论点,运用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多种论证手法,依据历史事实进行论证,结构清晰,论证严密,可以说无懈可击。

第四段根据自己的看法发表议论,惋惜六国有好的条件却被秦的积威胁迫,并且以沉痛的心情警告治理国家的人,应该吸取教训。学生认为从文章的题目和内容安排来看,到这里就论述完了,如果没有第五段已经是一篇完整的议论文。但作者为什么在前边论述事实的基础上又加了一段,不是添足吗?而袁宏道曾说:“末影宋事,尤妙。”第五段从内容上来看是讽谏北宋当局不要重蹈六国覆辙。学生小组讨论后发现这恰恰是作者写作此文的目的所在,本文不在论证六国灭亡而在讽喻北宋统治者,结尾确实是妙,引而不发,点到为止,引人深思。

③以称谓为切入点,鉴赏人物形象之美

中国的语言文字可以说博大精深,就以称谓来说,场合不同、关系不同,称谓也不同。我们通过这些特定场合下的称谓就可以窥探出说话人的心理和性格特点。在学习《鸿门宴》一文时,有一位同学突然问:“刘邦和项羽不是同是楚怀王手下的将领吗,那他为何对项羽那么毕恭毕敬?还称项羽将军?”听到他的问题,我突然意识到这是把文本往深处挖掘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于是我就改变了原先的预设按这位同学的思路进行下去。

首先是宴会前刘邦对项伯的称呼。刘邦对方阵营中身为臣子的项伯如何称呼哪?刘邦是君,项伯是臣子,地位相差悬殊。好比一个是主子一个是奴才,是可以呼来喝去的。可是一看之下同学们却发现,刘邦很是尊重项伯,在文中曾三次尊他“伯”。为什么说是尊称哪?因为古人称呼对方时一般出于尊重都是称其字不直呼其名。刘邦为何屈尊尊称“伯”呢?在大战前夕,项伯为报张良昔日活命之恩夜进敌营,却无意中把军事机密透露给了刘邦,刘邦意识到这是一个骗取项羽信任、解除自己的危机的最好人选,马上请进项伯“约为婚姻”还尊敬地称“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极其尊崇又亲切之极。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放下君主的身份,可谓用心良苦,心机之深。

其次是鸿门宴上刘邦对项羽的称呼。同学们发现刘邦和项羽两人同为反秦大将,地位本无多大差异,战前楚怀王也与诸将约定“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而刘邦也是先入关的,即便“王关中”也无可指责;而刘邦又想称王,当年看到秦始皇的豪华仪仗惊羡的脱口而出“大丈夫当如此也!”但当时的情形却是,项羽的兵力是刘邦的4倍,看样子刘邦即使想称王也“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只能忍气吞声,到了鸿门一开口便请罪,口口声声尊称项羽为“将军”,虽然不是君臣之礼,但是态度却毕恭毕敬,淋漓尽致地表现出刘邦为自己的野心不惜甜言蜜语、卑躬屈膝,一副十足的小人嘴脸。而刘邦对自己的手下张良是如何称呼的呢?请同学们从文本中找出细细品味,写出200字左右的赏析文字。

几年来,笔者在文言文课堂教学中,精心钻研,精心设计,精心选择,一步一个脚印的前进,“言”求精“文”求美,实实在在地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自身也真切地体会到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给学生带来的可喜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