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创设氛围,有效互动

时间:2013/12/30

叶澜教授指出:人类的教育活动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课堂的有效互动就是克服传统课堂中的单一和枯燥的说教行为,打破课堂的沉闷和焦虑,让学生在一种愉悦和亢奋的状态中主动学习的积极思维。有效互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催生学生的创造能力。
自《高中语文新的课程标准》颁行后,在课堂教学中在教师作为首席引领下的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无疑成为课堂的一道靓丽风景。这对于凸显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弥足珍贵的经验。但在具体操作时,也会出现使用不当,从而造成实际教学的无效,我仅就听课过程中发现的典型课例谈谈我的看法,以求得到业内外方家的指正。
一、游戏,激起层浪
案例一 某教师在执教省级优质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时导语作如下设计:(请根据老师的描述做一个猜猜看的游戏)有这样一位豪杰,21岁就举起了抗金旗帜曾率领五十余名骑兵,奇袭金营,生擒叛徒令“圣天子一见三叹息”;(学生大声喊——辛弃疾)他虽然宦迹无常,但政绩卓著。他出任滁州知州仅半年,当地“荒陋之气”一洗而空。他在湖南帅任,创置“飞虎军”,“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为的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个别学生仍喊——辛弃疾)他两次遭重大弹劾,有18年在江西家中度过,被迫归隐,他寄情田园,追慕陶渊明,写了大量田园词,山水词,有浓郁的乡土气息。他的爱国激情在某些唱和赠答词中,有人说他的词不是用文字而是用血泪写成。这个人是谁呀?(个别学生嘀咕——辛弃疾)(旁边的屏幕上清晰地打印着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 辛弃疾的字样)
该导语本想以互动的形式提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导入的趣味性、探索性,这本无可厚非。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因问题设置过于简单忽略了实效,因而导语的后半部分成了“为教学而教学”的蛇足,非但没有了效果,反而令学生生厌。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强调导入阶段的趣味性,探索性。导入创设的情境对教学内容能够起到凝聚、激发、增盛、消疑、铺垫等作用。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些教师在导入阶段只注重趣味性而忽视科学性,情景的创设耽误了时间,忽略了实效。语文教材以及课堂教学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这就要求我们拓宽语文教学渠道,放大语文教学资源的范围,将狭小的语文时空通向广阔的语文天地。
二、合作,集体的智慧
案例二 在《孔雀东南飞》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在反复诵读的整体把握的基础上,提出了很多问题:(1)“左手持刀尺,右手执绫罗”,兰芝是左撇子吗?(2)古代“一女不嫁二夫”,兰芝是受这种思想影响而选择死亡吗?(3)焦仲卿如此懦弱,兰芝有必要为这样一个只会“开空头支票”的男人而死吗?(4)她们为什么选择离家出走――私奔?(5)焦仲卿的母亲专横,可以赶走兰芝,兰芝的母亲为何又不能挺身保护女儿呢?(6)兰芝如此贤慧,焦母到底是出于什么心理才赶走兰芝呢?……
有教师在处理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合作完成上述几个问题,课堂气氛无比热烈,学生畅所欲言,看似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听课老师也给予高度评价,但热闹的课堂却挤占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首席地位”的教师在学生信马由缰、早已脱离文的说辞中已不置可否,失控成为此类课堂无效互动的最终结局。
其实合作探究是一种旨在鼓励学生作为主体参与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方法,它的实施过程一般是这样的:首先,教师把学生在对文本的解读中提出来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然后,教师把筛选后的问题分配给由班级相对固定的学习小组,让小组同学共同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并以书面形式写成结论报告;最后,各个学习小组选出发言人,在班级内互相交流、评判。
这种教学互动的有效性,建立在合作探究的高质量基础上;而要保证合作探究的质量,关键是不能流于形式。这就要求教师在整理筛选有关文本解读的问题时,必须处理好这些问题的针对性和梯度,即首先要保证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同时,要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以保证人人都能参与探究。缺少了独立思考的合作探究必定流于形式,缺少了独立思考的课堂互动必定无法深入。只有在合作探究的形式里注入实实在在的独立思考的成果然后互动,课堂教学才会避免无效。
再有,合作探究不能滥用,如“找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作者性格的词语?”一类的问题,大可不必讨论。
三、课件,牵动神经
案例三:有老师执教《再别康桥》,制作的课件堪称精美绝伦!有海宁、宝山、上海、剑桥的风光录像,有张幼仪、林徽音、陆小曼的亮丽玉照,还有《人间四月天》的片断,濮存昕、黄雷的朗诵录音等。整堂课下来,作者的传奇大大盖过文本的解读,边缘知识挤垮了语文知识。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课堂教学,这种教学手段的更新,虽然并不是与新的课程标准结伴而行,但确实是新课程标准所倚重的一种教学方法。语言文字、口语对话始终是语文教学互动的工具和手段。我们把过多过滥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的行为称为“多媒体化”,就是因为这种教学行为放大了多媒体技术的功能,抹杀了语文学科教学的特色。我们许多教师为一名放映员或幻灯片解说员,试图通过一问一答的互动形式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却不知不觉背离了语文教学规律,造成教学的无效。
四、生成,别样美丽
案例四 某教师在执教《廉颇蔺相如列传》时,设计了“请从蔺相如角度概括三个故事”这一环节,其中“完璧归赵”的故事学生概括基本没有问题,但在后两个故事上学生出现了“渑池相会”“智会秦王” “将相讲和”“蔺廉合欢”等不同说法。本来根据课堂生成的情况教师可将“渑池相会”“智会秦王”等说法写在黑板上,然后引导学生审清要求,再从用词的角度把“智”改成“勇”即可。但该老师因为课件上总结的是“渑池扬威”而在这一环节上,不断的引导学生往这一概念上靠,结果浪费了很长时间,造成教学的无效。
准备的教学是把预设的劳动成果分阶段地展示出来。但是精彩的预设未必有精彩的生成,真实的教学是在不断产生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中推进的。课堂不是为教学而设计,是为了组织学生学习而设计。预设固然重要,课堂生成更重要。如果教师无法融入学生互动,无法在互动中让思维与思维碰撞,总是牵着学生走很难说这样的互动会产生效果。
有人认为从“无效”到“有效”的一个关键环节是要“改造解读思维”,而提高解读文本的思维水平的前提是“每个语文教师要真正搞好继续学习的问题,有效地解决自身专业发展的问题”。这真是智者的话!我们要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先从剔除身边的无效互动做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