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在考前这仅有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扩大战果,使成绩再上新台阶:深化教材的内容,形成知识网络,突出主干结构;注重查缺补漏,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应试能力;重视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掌握思想方法;增强实践意识,重视探究应用,培养创新能力;指导学生以考学考,提高应试技能。
历时半载的高考数学第一轮复习已基本结束,同学们在学习中取得了成绩,发现了问题,完全可以说,到目前为止,我们中的大部分同学已经把水烧到了九十九度。当然,行百里,半九十,就是这离沸腾的一度,使我们焦虑惶恐不自信,吃不香睡不甜,但只要我们科学备考,沉着应对,巩固双基,弥补漏洞,提升思维能力,强化心理素质,是完全能够胸有成竹地走进考场并考出理想的成绩的,奇迹总是发生在最后的时刻。如何在考前这仅有的时间内尽可能地扩大战果,使成绩再上新台阶,是备受广大高三师生和家长关注的问题。
1.深化教材的内容,形成知识网络,突出主干结构
怎样来做好这项工作呢?
第一,学会读目录,构建知识菜单。首先通读高中数学教材的全部目录,从大的方面看看都学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其次读每一章节的目录,看看这一部分学习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再次按章节顺序浏览各章节中的内容,看有哪些概念、公式、定理、法则,边看边动笔记录。每一章后的小结也要看,而且要把平时的所学所悟充实进去。很多知识要框架化、表格化、程序化、菜单化或者口诀化。这是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的过程,总之要达到多全部所学了然于胸的程度,以使自己具备一种宏观的眼光。
第二,学会找联系,构建知识模块。据说一个优秀的工程师的脑海里有数万个大大小小的知识模块,使得他解决起问题来得心应手。我们学习数学,就应该使自己的知识模块化。比如三角函数这个内容,总的来讲,分为三大板块:预备知识板块,函数板块,解三角形板块。从任意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式出发,推导出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又推导出5组诱导公式,再结合两点的距离公式,推导出两角和与差的公式,进一步推导出二倍角的公式,最后推导出半角公式,这基本上是一个从一般到特殊的过程,这是第一大板块;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就是用高一函数理论(主要是“三性二域”)来研究三角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这里面周期性和奇偶性是借助三角函数这个典型标本新学的函数概念。其实从解析几何知识你知道,所谓奇偶性也不过是对称性的特殊情形。这是第二大板块,严格来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三角函数;第三大板块就是正弦、余弦定理。你能够不看课本,用30分钟在一张大白纸上顺利完成这个工作吗?
2.重视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掌握思想方法
高考数学考试宗旨是测试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高考始终注意的是通性通法的考查,“避开过死、过繁、过偏的知识考查。”复习中要熟练掌握“三基”,充分体会数学基础知识的通性通法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必须尽快走出只重视“妙题巧解”,忽略通法,掩盖基本思想方法运用的误区。高考在对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考查的同时,对重要的数学思想如分类讨论、数形结合、等价转换、函数与方程等思想的考查早已深入人心,这些数学思想的运用必须达到自觉熟练的程度。新增数学知识更加丰富完善了中学数学思想方法,进一步拓展了知识的应用空间。复习中应把新增内容向量、导数、概率统计、随机变量等思想融入到传统数学思想方法之中。如通过向量运算可有效揭示空间(或平面)图形的位置与数量关系,由定性研究变为定量研究,只要是垂直问题总是寻找数量积为零,只要是平行问题总是用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要求角总是用夹角公式;求导数,可简捷地解决曲线切线问题,瞬时速度加速度等问题;概率统计为人们处理数据信息,分析把握随机事件,评价、决策现实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计算随机事件发生的概率,求随机变量的期望与方差,会用样本特征估计总体、用样本分布估计总体分布等,这不仅是高考的需要,更重要的是有效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形成与提高的手段。具体复习过程中可通过设计题组,一解多题,宏观控制、微观活用的办法提高效率,减少盲目性。
3.注重查缺补漏,强化思维训练,提高应试水平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出现认识上的偏差和知识上的漏洞,考试中该拿的分没拿到,会做的题丢了分。这时要注意复习过去的“错误”,尽快走出抓“三基”走过场,低不成;抓综合攀难题,高不成,一轮一轮又一轮大运动量练习的误区。
针对高三后期综合训练的增多,师生应经常沟通,面批试卷或作业,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那种只练不讲或以讲代练都是片面的,那种只重视结论的应用,忽视思维过程的展示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师生应在过程上下功夫,在提高准确率上下功夫。不怕有题不会做,只怕题题被扣分。高考对能力的考查,以思维能力为核心,全面考查各种能力,强调综合性、探究性和应用性,在知识网络交汇点处设计试题,复习中应重视知识的有效迁移,培养思维的准确性、深刻性和灵活性。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是,拿多套各地综合卷,就某一方面考查的知识进行归类,比如是数列内容,研究这几套综合卷总是在考查哪些内容,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修复遗漏,提高应试水平。
4.增强实践意识,重视探究应用,培养创新能力
高考重视新课程知识与传统知识内在联系的考查与应用能力的考查。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并灵活运用,是学生应用创新能力的体现,解答应用问题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高层次体现,是考查能力与素质的良好题型。新教材设置的几个研究性课题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了数学教育的基础性、实践性与大众性。复习中应关注经济建设、科技发展、社会现实等生活背景,并从中提炼出具有社会价值的数学应用模型,近几年的高考数学试题应用题在这方面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关于这方面的备考,后期可通过几个应用性问题专题,就常见的应用问题归纳为函数不等式型、数列型、概率统计型、几何应用型等几大类,让学生熟悉应用题的解答步骤与过程。但应告诫他们数学应用题的解决没有固定的模式,应贯彻辨证法思想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鼓励和培养探索应用、创新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信心,产生更强的学习求知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5.指导学生以考学考,提高适应能力
考试是一门学问,高考要想取得好成绩,不仅取决于扎实的基础知识、熟练的基本技能和过硬的解题能力,而且取决于临场的发挥。要让学生把平常的考试看成是积累考试经验的重要途径,把平时考试当做高考,从心理调节、时间分配、节奏的掌握以及整个考试的运筹诸方面不断调试,逐步适应。要训练学生调整好心态的能力,不能让试题的难度、分量、熟悉程度影响自己的情绪,力争让会做的题不扣分,不会做的题尽量得分。
6.普及提高,面向全体
在备考的全过程,面向全体学生,认真而正确的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也是改革课堂教学,大面积转化差生,提高教学质量,保证学生顺利通过高考考试的重要环节,在具体操作时,时刻关注绝大部分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随时跟踪尖子学生对难题和综合题的解答情况,“抓两头,促中间,分类推进”,准确全面地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周期性地进行数量统计,及时表扬不同层次有进步的学生,让教师和学生做到心中有数,达到大面积提高数学成绩的目的!
最后的胜利不是属于一直遥遥领先的人,而是属于坚持不懈、永不退缩、毫不放松的人,只有树立了正确的目标,调整好心态,并借助好的学习的方法,才能赢得成功!世界上的事开始很容易,但却难成功。因为成功意味着必须学完知识的全程,意味着历尽千辛万苦,依然执着;意味着满身伤痕,也决不放弃;意味着受尽伤害依然心地善良;意味着在身体极限时,咬紧牙关,继续迈着疲劳的双腿向前迈进。不跨越极限,我们会吃尽苦头;要跨越极限,则要经受更多的考验,但只要你能忍受黎明前那黑暗的一刻,太阳一定会带着满天的朝霞为向着东方奔跑的你升起!六月的天空,我们一起笑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