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高中思想政治有效课堂教学

时间:2013/12/30

摘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抛弃应试教育下的死记硬背,摆脱政治课的枯燥无味成为当务之急。本文主要介绍了通过知识升级、多元激趣等方式为政治课增添“佐料”,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开辟学生乐学、爱学、兴趣学习政治的新时代。

高中政治是一门理论性、社会性和实践性兼具的综合性课程。在素质教育如此风靡的今天,政治作为教育大家庭中的一员,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今,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着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教师教得非常苦,学生学得很累、很枯燥,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的情绪。但是相信很多老师也发现一种有趣的现象,那就是许多学生聊天时,提起日本对钓鱼岛的侵犯,就义愤填膺;逢伊朗核问题更津津乐道;遇中美关系便侃侃而谈;可一旦上政治课就昏昏欲睡。我们的学生明明有着一定的政治觉悟,但是为何没有转变为学习政治的热情呢?

爱因斯坦说,忘掉学校里学过的东西,剩下的就是教育。忘掉学校里课堂上灌输的东西,剩下的是什么?剩下的是一个人内心真正想要的、真正感兴趣的东西,这种发自内心的兴趣,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财富,也是课堂上应该给予的,却未能给予的。

天赋无法强求,兴趣却是人人都可以拥有。课堂的任务不是发现天才、培养大师,而是最大限度的提高整个群体的素质。因此如何使政治课变得绚丽多彩就成为我们的追求。那如何使学生对政治课有兴趣?我们应该怎么去引领学生学习呢?对此我有几点想法:

一、        升级知识,语言艺术

政治课要适应当代社会发展和学生成长的需要,教师本身的知识体系也要像软件一样不断升级,建构起完善的知识体系。教师应成为“长流水”,源源不断的给学生提供纯净而富有营养的知识资源。比如在讲述文化生活这册内容时,新课程标准要求以国内外各学科关于文化研究的成果为素材,以公认的结论为新知识胚胎,以国内学者研究成果为首选。这就需要我们时时关注国内外的文化研究成果,在讲解新课时旁征博引,扩大课堂的容量储备,从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更加专注于课堂生活。

一堂好的政治课,除了要有知识广、容量大、多层次等标准外,更重要的是言之有物,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掌握足够的教学信息,使学生有所获。那怎样言之有物呢?首先,语言要精炼、准确、逻辑性强、有趣味性,善于用形象的的比喻、风趣的语言加上自己的肢体动作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其次语言要奔放豪迈、热情洋溢。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者是一种情感丰富的人,他同样强烈感受着喜悦、忧愁、激动和愤怒。问题在于,要让儿童感受到教师这些人之常情当中,包含着正直,有道理。”例如在讲政治必修三《传统文化的继承》“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这一问题时,我是这样引入的:提起中国五千年文明的博大精深,已是老生常谈。然而我们整天挂在口边的这四个字“博大精深”在今天十三亿中国人头脑中究竟有什么样的概念和含义呢?这四个字仅仅意味着京剧、诗词和书法吗?它究竟诠释着什么?能给我们的现在和未来带来什么?我们真正了解自己拥有的五千年历史的传统文化吗?以此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自己来探索我们的传统文化到底怎么样了,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又该如何来对待传统文化。只有让学生自愿接受教育,把健康的思想吸入肺腑、融入血液才会净化学生的心灵,实现教育的目的。

二、        巧创情境,多元激趣

如果把课堂比作一场戏,那课堂前五分钟就是戏的序幕,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如何在这几分钟之内使学生思维转接到本节课所学的内容之中呢?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视频导入、案例导入、小品导入等等来创设情境。要注意,无论哪种情境的创设,都不能使学生成为“听客”和“看客”,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情境中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在讲高一政治必修2中的《民主管理:共创幸福生活》这一框题时,我采用的是版画导入。用多媒体呈现给学生一组版画:1948年彦涵先生的《豆选》,解释给学生画的内容,并且引用了当时解放区流传下来的一句话:“金豆豆,银豆豆,豆豆不能随便投;选好人,做好事,投在好人碗里头。”根据这些内容让学生来比较我们如今农村的采用什么样的选举方式,从而引出我国的基层民主自治的历程。在这里,解放区的豆选比较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流传下来的那句话读起来朗朗上口,同时去年村委会换届选举刚完成,学生们都了解一些,这些都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所以这节课的导入效果比较好,引起学生兴趣,为后面的有效学习打下基础。

三、课堂探究,小组合作

新课程提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生探究活动的引导者。在课堂上,让学生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合作探究,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展示个性,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建立起“我能学”的自信心,树立“我会学”的信念,增强学生学习的责任感。

在讲《政治权利和义务:参与政治生活的准则》这一框题时,有提到法律与自由的关系,对这一问题我采用的是小组合作,模拟辩论赛。把学生分为2组,一方为正方,认为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另一方为反方,认为人们能够无拘无束,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这就是自由。双方同学进行了激烈的讨论、提出有力的论据,然后由小组代表起来陈述观点,双方就各方观点进行论证,并反驳对方的观点。最后由我进行及时点拨。在这次活动中,学生自己动手动脑搜集资料,拓宽了自己的知识面,同时也提高了对政治课的学习热情,他们认识到政治课不是枯燥无味的,政治课也可以变得丰富多彩,可以展现他们的个性和才能。

四、宽容学生,启迪智慧

教师爱心应表现在对学生的宽容上,无数成功的教育实践证明:宽容是一中很伟大的教育力量。曾经有个学生因个人愿望没有满足顶撞了老师。而这位教师没有做任何解释,只给他写了一首小诗:“土地宽容了种子,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河,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拥有了未来。”学生看了这首诗,沉思良久,终于悟出了自己的缺点。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传道、授业、解惑的过程中,要想法设法让学生学得更聪明、方法更好、策略更多,这就要启迪学生的智慧,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后反思,及时总结

古人有吾日三省吾身,今天反思性教学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课后的反思成为改善教学的一大法宝。我们的课堂不可能尽善尽美,通过反思日记来回顾自己讲课的过程,标出其中的可圈可点之处;也可以通过观摩同事的课程,与自己的课进行比较。在讲《民主选举:投出理性一票》这一框题时,我们政治组的成员采用轮流听课的形式,将4个人的讲课记录进行比较、讨论、总结,从中找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需要向别人学习的地方,这种形式可以留下更深刻的印象。教后及时反思总结,可以形成一种不断更新的理念,使自己处于一种时刻保持上进的状态,试问:有这样的理念我们的课怎么会没有激情呢?

课堂永远是启蒙的场所,对我们而言,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带领学生走进政治的殿堂;用艺术化的语言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通过课堂探究、小组合作的形式放手给学生自主学习;课后教师本身进行及时的总结、反思······这些都会使我们的政治课更加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创设有效课堂,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如何使学生乐学、爱学、兴趣学习这一问题始终伴随着我们的教学过程,让我们共同努力、共同研究、共同建构出更好的、更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