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语文教育界十分重视预习,早在明代就有人提出:“与初学讲书,教弟子先将该讲之处理会一遍,方与讲解。”叶圣陶先生也强调:“上课之前,学生要切实预习。”这里说的是语文课预习的重要性。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当然更应重视预习。关于预习“禁” 与“不禁”的问题,只是一个预习方法的问题。那么,如何把握语文课预习的分寸呢?笔者以为,语文课预习应掌握“四要四不要”:
“四要”是对学生学法而言:一要预习单元导语,形成单元知识体系。现行中学语文课本都是以单元作为基本单位的,同一单元的几篇课文除各具有特色外,尚有其共同的知识和规律。因此,对整个单元浏览一遍,预先形成一个知识系统,明确单元要点,可少走弯路,便于对比和总结。二要预习课文写作背景,了解写作内容和目的。文章都是为时而作,有针对而写,有感而发的。对背景的了解有利于把握文章的写作目的和中心内容,课文中选入的伟大作家鲁迅的文章,有些内容与背景有直接的联系。三要预习课文作者,了解作者生平和作品风格。作者的生活经历、文化素养和思想观念往往影响他作品的风格。例如,选入初中语文课本(鲁教版)中的《藤野先生》、《阿长与〈山海经〉》都是著名文学家鲁迅的作品,在选材和语言风格上就呈现出一致性。四要预习课后练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对课后的思考和练习,若能事先思考,就会做到心中有数,在老师讲授时,就会找到这些问题的思考角度或答案。这样既提高了作业的质量,同时又节省了时间。
“四不要”是对教师教法而言:一不要拔高预习高度。我国目前实行的还是五六十名学生(甚至更多)一个班级的大班化教学,在学生认知起点极不一致的状况下,拔高往往会产生“两极分化”,久而久之,优生会丧失进取心,差生也会丧失学习兴趣。二不要依赖预习延伸。向课外扩张,向课前延伸,这样容易助长教师自身的惰性,会导致产生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状况。三不要禁锢预习内容。教师可以把学生的语文兴趣引导到课外阅读上去,让他们在课外读物中汲取文化营养,若唯“本”是读,会引起他们的反感,产生厌学的情绪。四不要提前预设问题。这样课堂会变成以解决教师提出的问题为目的的课堂,课堂学习活动的推进完全有赖于教师的带动,有赖于教师提问的逐渐深化。这其实是一种不完全的阅读,因为一旦离开了教师,就会陷入无从入手的阅读之困。
预习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更需要科学的指导预习方法。我的理解是:预习就是在老师没有讲课之前,自己学习,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准备。如此,课堂上学习就不是被动地听老师讲授,而是有针对性地积极主动地探究,自然会收到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