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行走在专业发展的幸福里

时间:2013/12/30

一直想拥有一本改变自己教育教学方式的书,如今行走在《新教育》的字里行间里,才猛然感觉教师的发展内涵是如此的丰富多彩,教师的行走方式是如此的靓丽多姿。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这是新教育实验人最重要的追求。是的,教育应当是幸福的。如果学习不能给我们带来幸福的感受,这样的教育,那我们要他们干嘛?在传统的教育理论里面,教师是工具,学生才是价值,所以教师是蜡烛,燃烧自己,却照亮孩子前行,到最后,“蜡炬成灰泪始干”。但教师都不快乐,不幸福,会让学生快乐幸福吗?那么,怎么才能让教师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呢?

新教育认为:“没有教师的发展,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没有教师的幸福,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教育的成败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也就是说,只有高度的专业发展,对职业的认同、信仰,对教育的热爱,以及生命的激情,才最终有了教育品质的保证。朱永新教授告诉我们,教师的专业发展可以通过“三专”模式来实现:专业阅读——大师肩膀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专业发展共同体——站在集体肩膀上飞翔。新教育实验教师专业发展的“三专”模式,造就了很多专家型教师。像新教育实验的榜样常丽华老师就是从普通教师成长为学科领域的专家型教师的。正如常老师在《坚守自己的教室》一文中所写的:“因为新教育,我有一个朴素的理想:让每一个生命都在教室里开花,让每一个孩子能在清晨醒来时,对即将开始的一天充满期待和向往;让每一个孩子结束一天的学习回家时,能对教室充满留恋和不舍”。常老师这一“朴素的理想”正是来源于她孜孜以求的专业发展。于是在“榜样”的影响下,我也正在渐渐改变自己的“行走方式”。

我的“专业阅读”在悄然发生变化。作为中文专业“出身”、一直从事语文教学的我,名著之类的书读得多一些,一是出于一种喜好,二是出于一种学科的需要。虽然也读一些专业类的书籍,但大都是零零散散的。如今,《新教育》、《走进最理想的教育》、《给老师的100条建议》、《爱的教育》、《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等,已作为书房里的“贵客”摆在了最显眼、最顺手的地方,而摆弄、翻阅这些书籍,也成了我的一个习惯和嗜好。新教育提倡“只要行动,就有收获”,我和同学们一起“晨诵午写暮思”,在诵、写、思的过程中与同学们共同成长,共同享受成长的快乐与幸福。

我的“专业写作”也在悄然发生变化。由于对写作的偏好,经常写一些小短文,近年来,发表省市级报刊上的文章也有几百篇了,但与教学有关的却少得可怜。这主要是与教育教学有关的问题,常常以“讨论交流”代替“写作反思”,比如班内发生的好人好事,班会上表扬表扬,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找家长谈谈,尤其是课堂上遇到的一些困惑,只发一通感慨,与同学说一说,聊一聊,时间长了,也就淡化了,在思想上毫无“痕迹”。接触《新教育》之后,我才有了一个正规的“反思日记”,里面记录着我的苦与乐,欢笑与泪水,成功与失败,甚至同学们的磕磕碰碰,争争吵吵。在记录中总结,在总结中进步,“反思日记”留下了我与同学们的成长足迹,让我成长的步伐更坚定,更踏实。

“专业阅读”和“专业写作”使我的“教学方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在阅读与反思的过程中,我理解了什么是理想的课堂,什么样的课堂能够充满活力、情趣与智慧,什么样的课堂能够使教师体验挑战,使学生享受学习。这就是朱永新教授提出的“理想课堂的六个度”,即参与度、亲和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要准确地把握“六个度”的确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记得前几年,我就试图用李镇西老师的“课堂模式”来上课:开放、自由、有亲和力、学生的参与度高,备课时把自己当做学生去研究课文,上课时尊重学生的生活体验,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由于缺少具体的分析研究和个性化教学,一开始,很多听课的老师都感觉“花样多,少实效”,后来随着对专业理论知识理解的加深和对课堂教学方式及教学效果的总结反思,比如一节课自己说了多少没有用的话,问了多少问题,有多少学生回答,有多少学生在认真听讲,他们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多少等等,慢慢地就有了自己的思想和风格,学生有兴趣,收获多,自然也喜欢。

新教育倡导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生活”,这正道出了教师和学生的心声。我们每个人来到世上都有追求幸福的权利,教师和学生走进了学校,谁不是为了幸福而来?而新教育就是通向幸福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