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如何提高效率,是长期以来大家所关心的问题,鲁迅先生曾经把我国历来的语文学习比作“一条暗胡同,任你自己去摸索”。从古到今的莘莘学子,毕生苦攻语文,十年寒窗面壁,从青丝熬到白发,只磨语文一剑,可又有多少人能有一手像样的字,一笔得体的文章,一看就能抓住要领的读书能力,打开各种报刊,我们经常会看到社会各方面人士对当前中小学语文素质低下状况的批评,不少有识这士不无激动地大声责问:中小学语文教学花这么大力气究竟在抓什么?为什么语文教改搞了这么多年,中小学语文素质依然普遍令人担忧? 耐心的倾听,冷静的思索之后,我们不难发现,根本问题是语文教学没有按照学科内在规律进行。语文教学首先应该姓“语”,应该紧紧把握住语言素质这个因素。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思维的能力。而思维是离不开语言的,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思维的载体,思维离开了它的外壳或载体也就无法进行交流,更无法进行深化,所以思维必须借助于被物化的语言来进行。由此可见,语文教学中要完成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任务,就必须紧紧把握住语文这个中心环节,即语言素质因素。 什么是“语言素质”?我认为,所谓“语言素质”,是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人的认知、情感和操作等几种因素在学习、交际、创造与自我发展中的综合体现。那么课堂教学中如何才能把把握住语言素质这个环节呢? 首先,语言素质的基本特征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教学中我们就应侧重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郭沫若说过“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也就是说,先掌握一定的词汇,运用语言表情达意才有基础。而掌握基本词汇和语法知识不能靠阅读词典和语法书籍获得,那不仅严重脱离生活实际,而且根本就学不会,记不住。因此,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都是通过选文让学生阅读,以了解祖国语言的基本形态,认识各种不同的语言形式,课文是一篇篇的“言语作品”,虽不是语言知识的解说,却是以语言知识灵活运用的形式出现的。这样,在学习课文中既学习了语言的基本形式,如词、短语、单句、复句、句群等,也学习了语言形式只就课文内容进行分析,大搞“满堂灌”、“满堂问”,凭教师个人的兴趣爱好教学,就偏离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必然导致教学效率低下。 毛泽东同志指出:“语言这个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下苦功的重点,就是要积累语言材料,积累的办法就是多读多背”,英国哲学家培根断言:“一切知识不过是记忆”。这话也许偏颇,却也有一定的道理,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恐怕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篇文章,一首诗歌,或一个精彩场面,一个人物动作的描写,学生一开始对它并不一定能够理解其深刻含义。但是它们只要时时浮现于学生的脑际,成诵于嘴边,就自然地会与他们的生活经验、历史知识、个人的联想与想象联系起来,这些东西就会丰富他们的思维材料,就会经常地催促他们的思维活跃起来,慢慢地品味出一首诗,一篇文章,一个精彩描写,一条名言警句的深刻含义,有时甚至在一个灵感的催促下对某篇课文顿司其义。“腹有诗书气自华”,腹中积累了不少诗文的名句、名段,何愁语言能力不能提高?何愁读写听说不能左右逢源,触类旁通? 其次,语言素质是人的认知、情感、操作诸因素的综合体现,语言素质不应简单地等同于语言知识或语言能力,而是一个活生生的,具有开放性的,多种因素整体综合的表现。教学中应以要求学生理解课文为目的,指导学生把课文的意义抽释出来,提高他的认读能力,理解能务,鉴赏能力等。 叶圣陶先生曾谆谆告诫:“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而是引导学生看书的”。一篇文章学生也能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字里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经常这样操作,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长此下去,学生就一定能理解语言内在的潜台词,那字里行间的“沉默的语言”,就会呼之而出,那隐形的“立体的语言”就会站在学生面前。例如:《祝福》中鲁家年终祭祀,描写四婶制止祥林嫂配置祭器的话语有三次:(1)“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2)“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3)“你放着罢,祥林嫂。” 阅读时,只要指导学生比较一下,发现它们中的细微差别,第(1)(2)次只一字之差,含义却不同:第(1)次可以拿,但不可以摆;第(2)次连拿都不行了;第(3)次先制止后称呼,且语气强烈,生怕她沾了边,这无异在说,伤风败俗的,不干不净靠边站吧!锣鼓听音,说话听声,让学生在特定的语境中一比较,不是清楚地听出那话外之音么?不是理解了那话中的分寸感与情味感么? 正确理解了课文的意义,还要引导学生明了课文是怎样运用语言来表达意义的,学习语言表达的技能技巧。语言运用的技巧,就是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句子、修辞格,选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方法。例如《雷雨》中有这样一段: “周朴园(微微立起)哦,你,你,你是— 鲁侍萍我是从前伺候过老爷的下人。 周朴园哦,侍萍!(低声)是你?” “你是”变换为“是你”,结构与意义就有了不同。“你是”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你是谁?你连我的私生活都知道,你肯定是活着的侍萍。”表现了周朴园急于弄清疑问的又惊又惧的感情,周朴园如同惊弓之鸟的形象就刻画出来了。而“是你”有“原来的确是你”的含义,展示了周朴园惊讶、惶恐的复杂心理。此时的周朴园正在想:“三十年后你偏来冲击我的家庭财产,想要来败坏我的名誉,真是冤家路窄,我可怎么办?”这样,通过词语的变序,就把周朴园丑陋的内心揭示出来了,从而构成了作品意表达上的完美,同样,《拿来主义》中“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就是通过运用反语修辞,讽刺揭露了国民党政府愈演愈烈的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卑鄙做法,真正做到了意味深长,含蓄隽永。 积段而成篇,只有建立“篇”的观念,才能从整体上认识运用语言表达的主旨和特点,才能领司作者的匠心和运用语言技巧。古人云:“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篇”是“皮”,字词句段是“毛”没有“篇”,一个孤立的字词句段即使再好也会黯然失色。犹如一片叶、一朵花、一个枝杈离开了有生命的树,终究是要枯萎的。“倾国宜通体,如果只是眉毛美丽,谁愿意去欣赏呢?”因此教读课文必须引导学生经由“整体—部分—整体”的认识过程,既完整地理解课文,又获得语言运用的全面技能。 最后,语言素质是作用于人的学习、交际、创造和自身发展等领域的。对学生来说,则是作用于课程学习、社会交际和个性发展等领域中。课程、社会、学生是当代教育最为关注的三个方面,语言素质与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都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从课程的角度看,不仅是语文科本身的知识,中小学所有的人文学科、社会学和产、社会学科的自然学科,都是以语言为其知识表现和传播的基本载体,所以,学生的语言素质,必然会影响到包括语文科本身在内的中小学各科的文化知识学习。从社会的角度看“语言是一种交际工具”,交际的功能是语言的基本属性之一,语言素质往往维系和调节着学生与学校、学生与家族、学生与社会的交往和交流,影响到彼此的沟通、了解与合作,使学生的发展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使自身能融合于具体的社会角色之中。从学生个性发展角度来看,语言素质对学生思维的发展,尤其是创造力的发展,对学生的人格完善和道德都有着重要的作用。爱因斯坦曾说过:“一个人的智力发燕尾服和他形成概念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语言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告诉我们,语言能力的薄弱,会降低人的创造性。因为他对于体会他人的话语和文章中包含的深刻含义,或者分析其中的逻辑关系,是兴味索然的,他只会对一些零碎的事物发生兴趣。相反语言能力较强的儿童,他能以词为中介,从接受词的指导去注意一定的对象,转变为自己随意地用一定的“语言指令”去注意一定的对象,产生创造性思维。同时,语言素质还会影响到学生道德情操的养成和发展。所以语言素质可以促进人的健康成长,语文课也就责无旁贷地要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实现教书育人,读书做人。 由以上三个方面我们可以看出,语文课其实是一个教、学、做合一的过程,是一个知、情、意结合的过程,是一个真、善、美统一的过程,它以教学学习语言、培养语文能力为中心,同时也在进行着人文方面的情操陶冶。明乎此,语文课才算尽到了份内的责任。素质教育也就有望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