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准确的自身定位
“找准位置,鲜明个性,彰显特色”是一所普通学校成长为一流名校的三步曲。企业有“先找市场,后开工厂”一说,学校也是这样。准确定位自己的服务对象,在市场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是一所学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定位学校,需遵循“四客观”的要求,充分考虑“社会的客观要求、学校的客观基础、办学的客观条件和教育的客观规律。”
2、稳定的培养模式
培养模式是在一定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对人才培养目标、方法、机制、措施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各种关系的规范。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先进的教育理念的客观化,是先进的教育思想在教育实践中的反映和表现。
“相对稳定”反映学校掌握教育规律的程度。相对稳定的“培养模式”是一所学校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3、扎实的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和体系决定人才规格与质量。与培养目标相匹配的课程结构与有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是一流学校的必备条件。校长要学习课程理论,研究课程问题,学校的培养目标最终都是要通过课程去实现。这里的课程是广义的课程概念。
4、一流的师资队伍
赢得教师,才能赢得教育。高素质的教师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核心和关键。能否建设一支“个体素质较高,群体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师资队伍,从根本上关系到一所学校的生存与发展。
5、良好的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员工创造的。但是,它一旦创造出来,就是一种能动的教育力量,反过来创造这所学校的师生员工。文化是一种精神期待。校园文化是一种持续的教育力量。北大、哈佛校长经常换、教师经常换、学生经常换,可学校的精神和传统却是永恒的。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6、广泛的社区参与
一般认为,学校的社会参与度越高,学校越好。校长要善于利用社会丰富的支持为学校发展服务。
现代社会是开放的社会,现代教育也必须是面向社会的教育。这种教育在积极服务社会的同时,也能广泛地吸引社会的支持与参与。
教育孩子要从教育家长做起,从家长的自我教育做起,从优化社区的教育环境做起。
7、充分的主体发挥
学生广泛的主体参与,既是好学校的标志,也是一所学校之所以成为好学校的原因。学生主体意识的弱化,就是学校教育质量的弱化。
8、适用的教育设施
不提“先进”,也不提“一流”,而是强调“适用”。“实用、高效、人本”才是衡量教育设施优劣的标准。一些学校非常漂亮的操场,用金属围栏圈着,入口处上着锁,真不如时刻开放着的泥地操场。用坏了的教育设备,比保存如新的教育设备,美一百倍。“我这个地区最好的建筑是学校”不如“我这个地区待遇最好的岗位是教师。”
9、浓厚的科研氛围
教育科学是前沿科学。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学习、借鉴、消化、吸收、创造,其实都包含在教育科研当中。教育科研,出成果次要,出人才重要。
10、科学的质保体系
教育是过程的艺术,没有过程就没有教育。好教师,不认真工作,和差教师无异。建立科学的质量保障体系,比选拔好教师更重要。
一流学校的十大特征
时间:201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