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跳出教育看今天的教育

时间:2014/1/2

教育是社会生态的一个子系统,是社会生活的某一链。教育的事,从来就不仅仅是教育一家的事。许多的教育病,是由整个系统的机制、体制造成的,因此,许多教育问题也就不是教育自身所能解决的。只有跳出教育,从“上位”和“全局”审视,现行的教育病或许才能找到真正的症结。

现在人们都说“教育把父母甚至父母的父母逼疯”,说教育改革是失败的。因此,教育肯定出了问题。系统是相互影响的,“链”更是紧密关联的。可以这样说,社会价值取向的变异,是现行教育诸如浮肿病、多动症、躁狂症的根本诱因。

教育之道是什么?翻开《论语》,你会幡然省悟——“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学习不是目的,成人就是成材。一言以蔽之,教育是以人为本、以文化人。新世纪呼唤的素质教育,其出发点和归结点也就在一个“人”字上,只是在实施中被“挤兑”了,走了样,错了位,让人不胜唏嘘。

社会价值取向决定了人才观和考评体系。由于中国“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在人才选拔、成果评定上,易操作、最显公平的方法无疑还是统一考试,“数位化”(分数与排名位置)考量。科举制度延续千年,教育改革屡改屡挫,祸首不是制度,而是人,是人的观念——国民集体的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

教育硬件的高投入,带来教育业绩的显性高增长。稍加观察,不难发现,当下教育的空前繁荣,基本上是靠“扩招”和“延时”实现的——变“千军万马过高考独木桥”为“千军万马齐进大学城”。发展是硬道理,但硬发展下的无奈与硬发展后的悬空(毕业即无业、失业、厌业),让人生的坐标扭曲,让教育的神圣使命落荒。教育的魅力何在?我们还需要大而无当、费而无用的教育吗?

极端现实和绝对高利害,让教育沦为“器用”。教育不再是“道”,甚而不再是“艺”,教育仅仅是“技”,是谋业谋生谋名的通行证。所学非我所欲,所用非我所学;学时即厌学,学罢即改行。不敢追求理想,不敢步入社会,随波顺流,得过且过。学校,特别是高校,特别是高校中的硕士、博士站,竟成了当代“天之骄子”拒绝成长(事实上是畏惧成长、无能独立)的高级托儿所和体面避难所。如此猥琐状态,真该让局中人猛回头了,也真该让全民齐呐喊了。揠苗助长,空欢喜;水涨船高,才是科学发展。

“GDP”至上,让教育着实狂欢一阵。而狂欢后的代价也就像“大发展后的重污染”,谁都不想正视,谁也无力兜底清算。寒窗十载翻一番(从学前教育到大学毕业要用将近20年时间),而立之年无所立(都市啃老一族日益庞大)。这样的镜头,绝非虚拟,而是实拍,不是抢拍抓拍,而是举手可拍。教育乃“成人”之道,教育理所当然要给受教育者以学成与致用的幸福、以成就与创造的光荣。如果,一切的结果都是空的、茫然的,一切的过程都是乏味的、无情的,那么,这不是真教育。对这样的教育,所有人都应该理直气壮地说“不”。

当教育把师生这对“学习共同体”都兢兢业业、辛辛苦苦打造成了应试教育的现代机器,都编程为流水作业线上的超级代码,那么教育还有什么美好可言?当下,无处不在的绩效化管理正以“数字化生存”方式把一个个独立的、自由的教育体(学生和老师)绑捆起来,统一设置为考量、评价的“被对象”。置身如此的教育场中,荣誉与耻辱还有多大区别?梦想与成功究竟有着多远?没有“兼容并包”,哪来“思想自由”?缺失必要的独立,教育只能在大行政的驱动下,办学政绩化、领导官职化、管理企业化、学术商业化。教育的严重变异,教育的“特异”腐败,不能不导致人格的可怕萎缩。

教育的偏差和教育的膨胀造成了价值追求的偏颇和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公平与集体浪费。读书无用而不得不读,文凭贬值而不得不求,充分而非必要的投入,造就的是可观而不可推敲的教育泡沫。教育素质的自身缺失让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不约而同沦为“学奴”:一辈子为教书而教书,一辈子为读书而读书。当“就业”认证为最大的教育成果,当公务员考试攀升为全民第一“国考”,素质教育剩下的可能只是一张现代画皮了。是教育外的无形之手(社会价值取向)扭曲了教育,还是教育内的有形之手(评价选拔机制)扼杀了成长的自由、尊严、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