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了《教育期待深度变革》我深受启发。这是一篇对当前教育现象深度思考的文章,对我们这些教育一线的教师来说,就是一支“清醒剂”。
一、教学模式
对于教学模式,我想我们应批判的学习。
首先,应学习的是:模式的创始者,能基于他们自己学校的实际勇于创新,找到适合自己学校的教学方式,是一种不甘平庸、不断进取的教育人的行为。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所有教育人学习。每个学校在不同的时期都会存在不同的问题,敏锐地发现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也许效果并不一定理想,但总比“坐以待毙”守着这明显落伍的没有效果的方式方法要好得多。也许“模式”还需要探索与完善,但这种“勇为”的改革精神与行为,对那些“守时间混日子”的教育人应是当头一棒。
另外,模式要想“有用”,它离不开自己的土壤、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的个体经验、学科的不同特点……这些都成为限制着模式的复制元素,所以照抄照搬形成单一的模式,就走上了机械的道路。试想,在优质课大赛上,不同学科大家都用固定格式,统一模式授课,会是什么效果?这不是“八股文”在课堂上的变形吗?所以作者提出了“自由”和“坚守”,确实值得我们深思。自由就意味把主动权交给老师,交给最基层的教育者;坚守就是在教育实践中,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摒弃功利主义和浮躁思想。不论采取什么样的方式,都要适合自己和学生,都不应违背教育规律,这才是推动改革的动力之源。
二、有效课堂
在大多数人的意识里,一节课80%的学生掌握了80%的知识,这就是有效,这是建立在学生获取知识的多少基础上的评判标准,它忽视了对学生终生学习需要的学习习惯,方法方面 的思考,这是片面的,我个人认为是一种短期行为。
在老师、学生和知识这三方面的关系中,很多老师仍考虑的是学生必须要掌握多少。一定要掌握多少知识,应该把功夫下在“让学生主动去掌握”这一根源上,因为达到这一“主动”,不是短时期能做到的。在农村学校实行“循环”,一教三年是不容易做到的。所以,很多老师也就不去考虑这些,从而出现一系列本不应出现的问题。在现今,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非常重要,整个初中或小学都能教,循环下来,有能力,有方法,非常了解学生,针对性强,效果就好。
其次,“育人为先”。每一个老师都要有这种观念,行为习惯、学习习惯、兴趣爱好是学生做人、求知的前提和基础,所以育人不单单只是班主任的工作,而是所有教师都要参与的,都必须放在首位的工作。
有效教育是有效教学的根,我们的教育,只有从“根”抓起,才会结出丰硕的果实。我们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打造有效的教师团队
在诸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中教师是关键,因为“有效教师”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校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进行再培训。
1、深入学习新课程标准。各教研组活动的一个常规任务就是学习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更要以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来衡量自己的教学。看他的课堂教学是否与课程的要求一致;看他是否会随时了解学生的需要,尽量从学生的水平和现状出发进行教学;看他能否根据学生水平的变化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使之与学生的需要相适应;看他是否具有灵活的教法,适应学生的教学模式,让教师在对新课标不断的实施中提升自己。学校打算每周根据教研内容推荐相关的文章,供教师们学习。上周我已经推荐了《德育的赢点在哪里》等五篇文章,今后在文章的推荐方面应根据学期教研计划,力争做到更有针对性和连续性。
2、专家引领,拓宽教师视野
专家的启发、引导,对教师提高理论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素质具有催化剂般的作用。通过邀请国内知名教育教学专家来校开办专题讲座,邀请省、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室专家来校指导,借助协作区建设,进行校际交流等多项措施来拓宽教师视野、提升教师素质。
3、展开有效教师人格特征的讨论
为了让有效教师的形象深入教师的内心,让教师有明确的努力方向,应该在全校教师中进行了“有效教师形象”的讨论。讨论的主题是有效教师应该具有的人格特征:如独特的人格魅力;扎实的学科基础知识;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良好的专业性知识;很强的教学监控能力和终身学习意识等等。
(二)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集体备课多由主备人写好主备教案交备课组集体讨论,确定好教学的各个环节、要素后,再由各教师独立写出各自教案,这往往导致一些教师对教材,对学生研究不足,致使些教师课堂准备不充分,课堂效率低下。为了克服这些弊端,学校应该要求每位教师都要做每次集体备课活动的主备人,集体备课变成是大家互相评价教学设计,互相交流对课程认识,互相完善教学环节的过程。其次,要求通过集体备课明确每节课老师讲的时间、学生练的时间;明确课堂问题;明确要讲解的例题、课堂练习、课后练习等。让每位教师准备充分,让课堂更紧凑、更高效,让学生既有主动参与的可能,又有当堂练习的机会,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获,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强化学生的信心。
(三)改革课堂教学评价模式
传统的评课多以老师为对象,看老师是否讲得精彩、讲得到位,看教材内容处理是否恰当,看重点是否讲得清楚、难点是否讲得明白等等。恰恰对教学的主体——学生缺少应有的关注,直接导致许多老师只注重自己课堂上的表演,忽视学生的存在。我们认为在课堂评价中应以学生为对象,看一节课中学生参与情况怎样,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思考的时间有多少,当堂练习的时间有多少,练习的正确率是多少。通过改革引导教师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学生身上,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让学生有效练习
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我们只想做好其中的一点,那就是每节课在备课时都设计好课内、课外练习题。我们的做法是,在教研时进行作业设计的研讨,同课头教师写出作业设计,在教研时进行作业设计说明,设计意图是什么,有什么目的,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学生可能会出现哪些问题等,进行作业设计的研讨,这方面我校已经进行过几次尝试,只是在时间的安排上,不能每节课都这样进行,但是我们认为一学期确定一部分章节进行作业设计,坚持下来就会越积越多。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怎样改进我们的教学,怎样让我们的教学更加有效,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信心的养成,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但怎样让我们的学生学得更有信心才是一切的根本。
让我们的教学模式更有效
时间: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