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关于教科书的处理。
从去年暑假新课程培训开始,老师们都有感觉,新的课改教科书内容太多了,既有必修教材,又有选修教材,还有读本教材,必修教材还分必修一、必修二……同时课程项目也多了,而且各学科的容量都大增,这样一来分配到各学科的教学时数必然减少,那我们语文教科书这么多内容如何完成呢?很多教师都发出这样的担忧。
其实,这种担忧完全是没有必要的,问题就出现在教师对教科书处理的失策。
关于教科书的文本处理,历来有两种教学观点:一是视教科书文本为作品,强调绝对尊重文本内容和形式的特点,进行全面深入的解读;二是视教科书文本为例子,强调根据教学目的,取用文本内容和形式的有关特点进行教学,不追求全面、完整和深入。
我觉得应该将作品观和例子观有机统一起来。我们语文教学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学习阅读,学习写作,学习说话和听话,既要欣赏作品之美,又不需要像评论家那样去“龙虫并雕”,深究底里。我们更多地不是教学文本,而是利用文本来教学。
我们可以因文本特点和教学目的而异,视有些文本为作品,视有些文本为例子;也可以在视文本为作品(框架)下,视文本为例子;我们还可以在特殊情况下,例如写作的教学,读本的教学,直接视文本为例子。
这样,我们可以做到,既尊重文本,又不迷信文本、为文本所束缚。
正确的做法是改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独立判断,自主选择!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大胆质疑教科书,取舍教科书,调整教科书,补充教科书。这样我们就获得了最大的教学自由,达到尊重教科书、运用教科书、超越教科书的境界。
下面以人教版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三单元为例,谈谈个人的处理方法。
本单元是现当代散文单元,也是高中阶段第一次学习现当代散文作品,共三篇名篇佳作。三位作者都是一流的散文家,根据作家在文学史地位和作品本身的分量,先有的排序恰如其分:鲁迅作品排头,代表现代散文的最高成就;巴金作品继之,是当代新时期散文光彩夺目
的篇章;梁实秋作品殿后,与前两位作家作品相比,品质稍逊。当然也可以说梁实秋与巴金的散文成就各有所长,在散文史上地位难分轩轾。
但是,在学习过程中,无论从学生理解接受的程度,还是写作模仿方面来说,后两篇更有利于学生借鉴吸收。特别是梁实秋的《记梁任公的一次演讲》,写人抓住了人物特点,用笔简洁而又生动传神,对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是很好的范例;巴金先生的《小狗包弟》,写作方法上是以小见大,主旨内容却深刻,带有作者对往事的深深反思,同样对刚从初中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他们会写一般的记叙文,但如何抓住生活中的小事做文章,尤其是在文章中带有自己对生活对世界的思考还没有学会,本文是很好的范例;相反鲁迅先生的《纪念刘和珍君》一文,尽管写得深沉博大,但学生确实难以接受,尤其是难以学习其写作特点。所以我在处理本单元教材时候,打破课本安排顺序,先安排课时让学生对后两文重点讨论学习,第一篇文章放在最后一般性的讲解学习。
二、教学法:创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相统一。
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主要有四点依据。一是文本,二十学生,三是教学目标,四是高考实际。心中有了这个底,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就不是盲目的,随意的,底气不足的。就会是既有理念又有效果的。
在继承和创新的结合中探索和积累为自己实用的、得心应手的教学方法,应该成为我们追求。
我们首选的教学方法还是应该接受新课改理念,积极使用“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法。例如学生自读、质疑、练习法(教师只是指导和促进)等,一堂课下来,要充分调动学生,让学生“累”起来,教师不要自己满堂灌,让自己“累”。出现一个问题,为了寻求答案,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找,哪怕他们只找到一两点答案要素,也比你老师包办十个要素“喂”给他们强。
我们也不可以把传统的教学方法完全抛弃,所有的文本学习都让学生自己处理,那样也是不符合实际的。例如在文言文教学时候我可以采取师生讲讲读读练练法,因为文言文的的学习,有很多的词句不是学生自己能解决得了的,所以必须有老师比较多的讲解,同时也必须有一定量的练习题才能巩固所学的知识。
还有将传统和创新结合起来的方法。例如导点带面法——围绕单元目标,师生解剖一篇,学生自学其它;单元教学法——一单元目标为中心,或以点带面,或不同角度切入,组织文本教学。
总之,新课改教学,要充分落实新课改理念精神,以如何让学生有最大收获为目标来组织教学,教师千万不要以自我展示为目标来自我陶醉的教学。既要勇于创新,又要善于继承,重要的一点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经验和需求,要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切实做到“学在教前,讲在练后”。
三、教学目标:依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而定。
以高一必修教材(1)第二、四单元为例。
第二单元为文言文,教材单元要求学生学会提要钩玄的方法掌握行文的大致脉络,了解古人写作用语的简洁、叙事的简要不繁等特点,这些教学目标都是属于对学习基础不错而且学习习惯也很好的学生而言的,但实际上我们的学生是不具备这个能力的,因为他们有的连基本的文言句式,虚词用法、实词活用等都一塌糊涂,更有甚者分不清形容词、副词、介词划分也不知道。在此基础下我们的教学目标只能定位于基本的“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和用法”,再说功利点,高考文言文阅读也就主要解决字词句问题。
第四单元新闻,我们的教学目标定位也不能高,重点应该是让学生掌握新闻的基本结构及写作的基本格式就差不多了。至于本单元的两篇获奖新闻《别了,不列颠尼亚》《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的独特的写法,学生一般性了解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