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欢迎来到校长网! 今天是:
加入收藏
400-0711-222
24小时更新122203套
网校11143所

每天发布有价值的校长信息!
已加入校长网:校长3624名 学校3556所 专家814名

优势宣传 海量推广

数字校长

信息化展示平台

德育在数学教育中的渗透

时间:2014/1/3

【提要】高中数学虽然相对抽象而枯燥。但做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着德育因素。教师和学生都是社会的一分子,数学同样可以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载体.数学是学校中的主课,通过数学教学渗透德育,开发数学学科德育功能,尤其显得重要.通过研究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和方法以及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注意的问题还有我们老师德育渗透中应注意的几点内容从而使德育在数学教学中更好的渗透。


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然而各科教学是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最有效的途径,德育目标的实现不仅要紧紧围绕德育课开展,更要在其它学科的教学中予以渗透贯彻。
高中的学科所属的范畴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德育内涵比较明显,知识和品德的融合相对较为容易。至于自然科学的各门学科,由于反映的是大自然的客观规律,而规律本身没有阶级性,也不因民族的不同、国家的差异、人品的高下而有任何的区别。因此,自然科学学科进行德育的途径比较少.其中尤以最为抽象的数学学科,似乎离开德育最远。所以有人以为进行德育教育是语文,历史,政治等人文科学的事,而属于自然科学的数学没必要进行德育教育。实际上这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首先,高中数学研究的是空间形式及数量间的关系,它相对抽象而枯燥。但做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一部分,数学本身的知识内容和知识体系渗透着德育因素。其次,数学也是人创造出来的意识形态,必然会打上社会的烙印。同时,教师和学生都是社会的一分子,如何理解数学、运用数学、欣赏数学,依然具有人文色彩,数学同样可以作为思想品德教育的有效载体。再次,数学是学校中的主课,通过数学教学渗透德育,开发数学学科德育功能,尤其显得重要。
多从数学本身的价值中体现其道德价值,而不从数学外部硬性赋予德育功能。数学的智育和德育做到真正的融合,才是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怎样才能在数学教育教学中更好的渗透德育教育呢?我以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数学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1、充分利用课堂。
课堂是数学教学的主阵地,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主阵地。如果我们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的德育因素,精心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充分发挥自己的人格魅力,多渠道、多方面的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那么数学课堂上将会盛开德育之花,我们的教育也将更完整,从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教育家赫尔巴德曾说过:“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只是没目的的手段,品德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失去了手段和目的。”
2、结合教学内容适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德育的教育方法之一是榜样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榜样对青年学生具有最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我国有着光辉灿烂的数学史。在数学教学中,适机向学生介绍我国古今数学领域的杰出成就和数学家的事迹,可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增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例如:在讲二项式定理时,关于二项式定理,公元1261年,我国数学家杨辉在他著的《详解九章算法》中提出了著名的“杨辉三角形”,比法国数学家巴期卡(1623—1662)在1653年才开始使用这个“三角形”早四百多年。在芝加哥一家博物馆中,有一张引人注目的名单,名单上开列的都是当今世界著名的数学家,在这当中有一个中国人的名字——华罗庚,华罗庚幼年未受过正规教育,可才华横溢,为数学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苏步青教授是从放牛娃到著名数学家,他在微分几何方面有很高的水平,在国际上有威望,他写的《一般空间微分几何》一书,获得国家科学奖。著名数学家陈景润顽强拼搏,在攀登“哥德巴赫猜想”的征途上遥遥领先;1997年的38届国际数学奥赛,我国中学生夺得六枚金牌,总分第一,压倒群芳。但是,1998年7月的第39届国际数学奥赛中国大陆却未组队参赛,这是为什么?因为竞赛地点在台北,有台湾的同胞参赛,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介绍我国古代科学家的杰出成就,介绍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
3、揭示数学规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高中生正处于世界观逐渐形成的阶段,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世界观,用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去认识世界显得尤为重要。数学自身充满矛盾、运动和变化。如已知与未知,直观与抽象,特殊与一般。一些重要的数学方法充分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如待定系数反映了已知与未知的矛盾转化过程;数形结合揭示了直观与抽象的联系;归纳法反映了事物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如圆锥曲线的离心率 的量变引起点的轨迹的质变( 是圆, 是双曲线, 是两条相交直线),当圆台一个底面大小变化时,当这个底面恰好为零或变成与另一个底面相等时,圆台就变成了圆锥或圆柱,量的变化,可以引起质的飞跃,生动地反映了量变的规律。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掌握学情,精心设计教案,特别是新授课中要注意加强学生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强调逻辑推理能力的同时,注重实验和直观增强感性认识,循序渐进,以适应学生的认知规律。2)数学中应多“授之以渔”,重视思维方法的教学,特别是强化未知向已知转化的内在联系,培养观察能力和猜想能力,教会学生动手和动脑的能力。3)提倡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作好解题后的总结和思考。重视数学训练中的“纠错”训练,让学生解题后自学作好小结。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4、充分利用数学活动进行德育教育。
通过数学概念的形成,结论的推证,问题的求解,引导学生经历困难、挫折,培养学生学习上不怕吃苦,勇于面对挑战,不畏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的意志品质。利用数学应用题,如市场经济情况,税收问题,时政应用题,渗透生活、生产常识、金融投资常识、市场竞争常识等,通过应用题的背景及计算的数据,使学生明确应该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可通过数学应用题中的一些具体数据让学生了解我国国情,如市场经济情况、人口增长情况、交通运输情况、税收情况和水土流失情况等。
5、挖掘数学中美育的素材,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别林斯基说:“美育育德育是密切联系的,它能陶冶健康的情感,培养崇高的情超,鼓舞人们为建设美好的未来去战斗”。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说:“数学本身也有无穷的美妙”。在教学教材中,蕴涵着很多美育因素。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借助课件、多媒体展示数学的美。利用数学中的对称美、比例美、简洁美、浩瀚美、巧妙美、深湛美、模型美、精确美、普遍美等让学生自己体验数学的美。如黄金数0.618是现实世界中美的表现,很多建筑广泛采用0.618的比例,好给人以舒适感,生理学家认为,当气温在23摄氏度时,人感到最舒适,这时人的体温与气温之比正好是1:0.618,在课件中,插入一些音乐、美术等有欣赏价值的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乐曲中较长的一段为总长的0.618、图片的主题都在画面的0.618处。使学生明白,人的美并不是要穿名牌、讲打扮,万事万物都有它内存的和外在的美。美需要发现、体验、感受,不必去刻意地追求,美是一种自然的流露。使学生获得数学中的审美能力,从而有助于增强学生的创造力。
二.数学教学中的德育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1、要注意把握一个“度”。
首先德育渗透是将思想、观点、精神、情操等有意识地扩散、迁移、传递给教育对象的,使之在无意中接受。教学中要充分认识德育渗透的依附性,要防止牵强附会、形式主义和贴政治标签,不可将数学课变为政治课,那将失去数学课的教学本质。其次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思维发展水平,找出切合实际的教育内容,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近地进行。要在保证共同施教达到统一要求的前提下根据每个孩子的特点,量力而行。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可能都一个标准,对那些稍微有差距的学生要给予宽容,只要他比以前有进步那就达到目的。
2 、加强针对性和现实性。
    我们现在的数学教学的德育渗透,就是大多都在数学教材中找德育因素。如果一味的在教材内做文章就难免有些单调,并且缺乏针对性和现实性。如果结合社会实践和学生密切相关的生活实际,在教材外找到结合点,效果肯定会更好。例如,中学生的早恋,这是家长和学校都感到非常头痛的问题,如果我们一味劝阻与禁止收效颇微。我们在讲数的分类时,就可以把这个问题看做一个数的分类,我们小学研究的都是有理数。在初中我们研究的都只是实数。而在高中我们研究的范围就扩展到了复数。这说明我们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一定的行为范畴,而恋爱 不在这个范畴内。原因是我们现在处于求知阶段,经济上不能独立,思想上不够成熟,不能承担恋爱后带来的责任。当我们走向社会后各方面条件成熟了,恋爱就在那个范畴内。所以我们应该明确在每个阶段做什么事,过了这个阶段就不会再出现,就像我们读高中了再回去读初一一样。这样原本直线型的德育就变得生动而且让人牢记于心。
3、加强“互动性”。
这里的“互动”,指的是师生之间的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新德育把教师和学生视为共同成长的同伴。新德育所期待的师生关系应该是精神对话关系。教育者以崇高的思想境界和高尚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本身是没有错的。但这应该是一贯穿终生的动态的追求过程,而不是意味着教育者已经达到了很高的人格境界。我们承认教师不是完人,承认教师在许多方面不如我们的学生,这并不是降低了教育者对自己的人格要求,恰恰相反,只有教育者随时随地意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不断追求自身的完善。学生童心的保持,个性的发展,思想的成熟,能力的培养都离不开教育。但这种教育,不应该是教师的居高临下与学生的俯首帖耳,而应该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成长。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的和谐共振,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让我们的新德育有更多的民主,更多的平等,更多的科学,更多的个性;让我们的德育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历程!
4、讲究艺术性,体现隐蔽性。
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发掘和表扬学生的内在情感,调动他们积极的心理因素。德育要讲究艺术性,要充分发挥情感的感染作用。教师动之以情,才能激学子之情,使之乐其所学。要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雨那样,在“润”字上下功夫,寓理于情、清理结合、以情动人、以情感人、以情育人。在课堂的理性灌输中融进形象化的情感,使教与学之间产生和谐的共振效应,德育就会进入新的境界并获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在生活上关心学生,在学习上帮助学生,使他们感受到爱。
5、注意系统性,达到持久性。
德育不能搞一阵风,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长期精心培养,持之以恒的渗透,才能达到真正的教育目的。科学世界观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要经历一个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过程。因此,数学中的德育渗透应遵循教育原则,将德育贯穿于教与学的全过程中,反复地向学生渗透其德育内容,不可厚望于某节课、某个内容。只有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地寓德育于教学之中,长期地熏陶、渗透,才能收到效果。
三.德育渗透中教师应注意的三点
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智育人,以德育人,智育和德育双管齐下。
数学教学中的德育并不是让教师在数学课堂上进一种说教,而是寓德育于数学教学之中,追求的是德育和智育的有机结合。下面通过一个小故事来说明其重要性。盐重要不重要?我想没人会否认盐的重要性,那么,给每人发15克盐,请大家直接吃盐,相信是没人爱吃的。德国人的做法是:用餐时请每人喝一碗汤。15克盐放进汤里,味道很鲜美,人人都愿意喝。我们的做法则是,因为盐很重要,所以把盐从汤里提取出来,然后让你吃盐,再喝淡而无味的汤。结果,你是既不愿意喝汤,也无法吃盐。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这个是德育活动,那个是智育,分得很清楚。盐重要不重要?我想没人会否认盐的重要性,那么,给每人发15克盐,请大家直接吃盐,相信是没人爱吃的。德国人的做法是:用餐时请每人喝一碗汤。15克盐放进汤里,味道很鲜美,人人都愿意喝。我们的做法则是,因为盐很重要,所以把盐从汤里提取出来,然后让你吃盐,再喝淡而无味的汤。结果,你是既不愿意喝汤,也无法吃盐。在我们的教育中,这个是德育活动,那个是智育,分得很清楚。这样德育和智育就成了两张皮,油水两分离;只有找到了切入点,智育和德育就可以水乳交融。
2.数学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除了精通自己所教的知识,还要有一定的数学史知识和数学思想方的知识,能把握中学数学教学的脉络,理出思想教育的层次,探索一些具体的德育方法。教师人格的作用教育家加里宁指出:“教师的世界观,他的品行,他的生活,他对每一现象的态度都这样或那样地影响着全体学生。”也就是说“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的举止言行,学生都在细心观察,甚至效仿。教师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通过讲授的科学性、思想性,严谨的治学态度,负责始终的教风,诙谐幽默的语言感染着学生,激励他们以坚忍不拔的顽强精神,向理想目标进取。
3.着眼课内,放眼课外 学生个体品德心理的形成,是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相互作用的结果。实践性活动是实现这种相互作用的具体过程。教学中要着眼课内,放眼课外,课内长期渗透,课外集中拓宽。教学实践表明,除课堂教学外,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是深化兴趣的有效方法,这不仅满足了多数学生的求知欲望,还能促使学生把学习与崇高的理想和远大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使学生的兴趣化为更大的求知动力,进而深化德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