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是一个人不同于他人的心理特征,是个人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特点(如性格、兴趣、能力、爱好、气质、才能等)的总和。前劳联合作教育家认为:“所谓个性,就是指人的内心世界。”《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一基本理念中指出:“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这里的“个性”一是指良好的性格和气质,二是指良好的语文品质。作为语文教学重要内容的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的表述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还明确提出:“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因此,在写作教学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要关注学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目标。
一、在多种智力活动中培养个性认知
认知的心理基础包括观察、记忆、思维、想像等智力因素的活动。那么,如何在多种智力活动中来培养学生的个性认知呢?
(一)引导留心观察 丰富见闻。人们常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同样之理,一个没有生活积累的人怎么会写出有内容的习作来呢?因此,我们要坚持“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的观点。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大自然,走向鲜活的现实社会,打开认识世界的窗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去游玩,亲身感受大自然的风雪雷电、山水花木、飞禽走兽的神奇变幻;走进生活之中,了解城市、农村的发展变化和不同地方的人文环境和风土人情;深入社区、家庭调查,了解周围自己想了解的人和事物等等。就是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同一事物时,也要鼓励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从不同角度、不同顺序去观察。不要限制学生非得按从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或从远到近的顺序去观察。因为有的喜欢着眼于整体观察,把握事特整体特点,有的乐于局部对细微之处感兴趣,这都要予以肯定。
(二)提倡大量阅读 广泛积累。学生拥有丰富的生活积累是写作的前提,而只有掌握了写作方法和大量的语言,完成好习作才有可能。学生一是可从课内外丰富的阅读材料中有意识地获取到自己所需的写作方法和语言材料,把它摘录记下来并加以理解内化,在自己写作时恰到好处地选取运用。二是可从与师生和周围的人广泛交流中学习积累语言,并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三)鼓动求异思维 大胆想像。《标准》在一、二、三学段目标中分别提出了“写想像中的事物”,“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像作文”的要求。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像,心灵就不会有思想。”可见,想像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创性是他的特点。童年时代最具有想像力,是奇思妙想的年龄。那么如何发挥他们自由的天性,最大限度地挖掘想像的潜能,这是写作教学的目的和责任所在。一是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续编或改编故事,培养学生想像能力。如,学习了《穷人》之后,让学生大胆想像,写作《西蒙和桑娜的孩子长大以后》;学习了《卖水柴的小女孩》之后,让学生改编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了我们中间》。二是学生在写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人和事时,引导学生透过人物外表去想像人物的内心世界。三是鼓动学生编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和科幻故事等。比如,让学生想像写《文具盒一家的故事》、《动物王国联欢会》、《我坐飞船上太空》、《假如我是一名市长》、《二十年后的母校》、《未来的城市》等等,放手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思维,去想像,写出独具个性的想像作文,从而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二、在独特体验、感受中培养个性情感感受和体验是指在观察、记忆、思维、想像等智力活动中伴随着的特殊的情感。没有情感的参与,智力活动将变得枯燥乏味,甚至难以维系。正如凯洛夫所说的“感情有着巨大的鼓舞力量”。《标准》在各学段目标中,对学生的习作都提出了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求学生认真说实话、心理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因为作文如做人,做人要真诚,习作要真实,要写自己的经历过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表达自己想表达的感受。这样的习作才有生命力,才是优秀的习作。
学生在对事物的感受、体验过程中,个性的色彩最为强烈。不同的学生对不同的人、事物和活动感兴趣。就是对同一人和事物,他们也会有各自独特的认识和看法。因此,在选择习作对像时,会各不相同。比如,对待小狗,有的学生会喜欢它,因为它可以看家,懂人性,很可爱;有的学生则会无动于衷,甚至觉得他会咬人,到处拉屎撒尿,不讲卫生,十分讨厌。同时,在春暖花开的季节里,不同心境的人,同样也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才有“同是到龙华看美丽的桃花,鲁迅先生是不去的”这样的结果。同样道理,同是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感悟。因此,我们在指导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像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要提倡学生选取不同的习作对象,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运用不同的语言,流露不同的真情。切忌不能一刀切,一个模式,千人一面。
学生在表达时,要指导学生写出自己对生活、对人和事物的独特情感。在写作题为《生日的礼物》时,多数人能按“生日前想礼物,生日时得礼物”的顺序写出事情的经过,但没有写出每个同学的不同感受,因而导致习作没有个性。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修改时,要他们把自己不同的感受写进去。比如,生日前想礼物,怎么想的?心情怎样?生日时得到了礼物后心情又怎样?有什么感想和联想?学生通过修改,习作的个性化也就显现出来了。就是同是盼礼物,性格外向型的孩子会吵着要;内向型、听话的孩子则会在焦急中默默等待;家庭困难又善解人意的孩子则抱着既盼望又担心的矛盾心理,希望得到自己喜欢的生日礼物,但又担心爸妈为难等等。这样,学生写出来的习作才真实打动人,才独具个性。三、在自由表达中发展个性语言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传递个性信息的媒介。语言的个性化是一个人具有独特个性的重要体现。《标准》要求“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动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因此,在写作教学中号召写自己想写的事物,提倡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倡导写想写的话,即使用自己个性化的语言,特别是少说、少写一些空洞的套话,少用一些不理解的词语等。做到用我口说我的话,用我手写我的心。这样才有利于学生个性语言的发展。
(一)选材要宽泛。写作教学要为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尊重学生自己选择题材,少给学生命题作文,让他们想说什么说什么?想写什么写什么?现行的人教版小语教材对写作要求已经进行了比较大的变动,给了学生广阔的选材空间。比如第十册第二单元的写作要求是:“这次作文不出题目,也不限制内容范围,请你自由写。写大自然秀美的山川、变幻的风云雨雪,写千姿百态的事物,各种各样的人,写自己的爱与恨、快乐与烦恼,写自己的幻想、梦想、理想都可以。”所以,作为教师,要树立开放的意识,要认真领会《标准》对写作的要求,不要再一味地强迫学生必须写什么,不能写什么,充分让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想写的、能写的、会写好的内容,去自由发挥。
(二)形式要多样。学生的习作要有个性化,这就要求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不去用条条框框束缚学生。一是不要太多地强调构篇方式,提什么“首尾照应”,“开头要吸引人、结尾要引人深思”等成人化的要求。二是不要强调非用什么体裁和形式写作。只要是学生想用的表达方式,如记实、想像、议论等都可以,不管是写调查报告、童话故事、科幻故事,还是写记实作文等,都要给予鼓励。
(三)表达要自由。学生能不能自由表达,受题材、方式等因素的制约,但重要的是取决于语言的个性化。一是学生在说话写作时要用儿童化的语言,要用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去描述,切忌连意思都不懂去照抄、照搬所谓的好词佳句或用成人化的语言表达。二是在评改中指导学生欣赏个性化的语言。在评改习作时欣赏写得好的具有个性的语言,可以强化学生在表达中发展个性语言。如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听到了花开的声音”、“公鸡和母鸡在打架”等典型的体现童真、童趣的儿童语言,教师若能在评改时予以肯定、鼓励,学生则会写出更多更好的个性语言来,把丰富多采的世界表达得更加精彩。不要用成人的语言去强加给学生,这样只能扼杀学生的个性,又怎能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呢?
当然,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的同时,也不排除面向全体学生,使所有学生都达到《标准》对写作教学的统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