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错误变成契机
时间:2015/6/21
学校是一个容许学生犯错误的地方。学生犯错误并不可怕,问题在于老师能不能帮助他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激发他们勇于承担错误,并愿意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改正错误。老师要重视学生所犯的每一个错误,把它当成教育学生的良好的契机,把它转化为老师向学生施展人格魅力、亲近学生的契机,从而就可以变坏事为好事,化危机为契机。
班主任长期植根于班级之中,常年面对几十个孩子。班主任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总有不同的学生因犯错误而遭到批评、教育甚至惩罚。 在面对那些被称为“刺儿头”的学生们,一些教师的耐性却会被逐渐磨光,经常采取罚站、罚抄作业等方法惩罚学生,甚至把请家长配合教育也当成了一种升级版的处罚措施。 但是,这样的做法,其实已经侮辱到了学生的人格和尊严, 错误地运用了家校配合教育的手段,不仅会激发师生间的矛盾,失去多样的教育方法,更重要的是,教师的这种表现只会让学生觉得他的人格不够高尚、品格不够杰出、能力不够水准,会让学生在潜意识里瞧不起他,从而增强了学生的抵触情绪,反而达不到对学生教育、感化、转化的目的,甚至将学生推向自暴自弃的边缘。
学生犯错误被老师发现后,一般都能在内心世界进行自我批判。因此教师必须正视学生犯错误,并利用好学生犯错误这个教育契机,把对学生的教育转化绩效达到最大化。
一、铭记教育核心目的
作为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之所以犯错误是在于他们缺乏正确的判断力。所以,学生有过失的时候,常常是教育最有效果的时机。
的确,学生犯了错误,就理应受到教师的惩罚,它是教师在教育学生时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其目的就是让学生们明白事理,改正错误。
教师惩罚学生的一个最根本的出发点和目的,无非是让学生为自己的过失负责。这就需要教师施展自己的人格魅力,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用宽容的心态接纳学生,用负责的行为对待学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老师的言传身教中学会更多的人生哲理。
而很多教师对待学生的错误,所实施的纯粹是一种惩罚性、解恨式的惩罚,出发点是想把学生制服,使他们不敢犯错,害怕犯错。可是,学生往往会认为自己犯错误造成了班级扣分等使老师遭到了经济上的损失而遭致班主任的惩罚,结果却只能与预期的效果相反,只会使学生年幼的心灵受到难以承受的伤害,蒙上一层阴影,使教师的正常教育受到学生的严重质疑甚至对抗。
同时,你是否注意到了一个现象:当你在用一种极端的方法惩罚一个学生,期望在班上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时,而其他的学生仅担心这种变质的教育手法有朝一日落在自己身上,只有敢怒不敢言,那么,你就要意识到,你对一个学生的惩罚可能已经失去了许多学生的理解,即使再成功也是彻底失败的惩罚。我们不愿意看到老师想方设法教育一次犯错误的学生,就造就了一批对立于自己的怨恨者。
如果我们牢记了教育学生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他而不是惩罚他,是关心他而不是鄙视他,是保护他而不是放弃他。那么对犯错者的教育也可以和风细雨润物无声。
二、感化才能转化
对犯错误的学生首先要做好与他的沟通。沟通的目的在于和谐、引起共鸣以及赢得赞同。教师在与学生的沟通中,也要以情为重。因为只有“动之以情”,才能达到“晓之以理”,师生之间才能心心相印,才能建立起平等互敬的关系,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思想道德和文化水平,纠正不良的做人习惯。
但这并不是说,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只“动之以情”就足够了,“晓之以理”同样不可少。因为,只有在“动之以情”的基础上紧接着对学生“晓之以理”,才能使学生的认识由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范畴,使学生激起自身感情的火花,从心理上达到一种认同,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教师在教育学生时,如果不是从诚心诚意帮助学生的态度出发,那么理讲得再多、再好也无济于事。教师在教育学生时要千方百计让学生感受到,老师批评教育他不是因为他屡教不改让老师气愤,老师是因为他的无知而痛心,因为他的莽撞而惋惜。要让他知道,老师怨恨他,仅仅是恨铁不成钢。一旦学生觉得老师就是他的知心朋友,那么,他们就会敞开心扉,把内心的秘密向你倾诉。在这种情况下,老师的劝告和要求乃至批评,都会容易被他接受,紧锁着的心房大门就会被“爱”这把钥匙轻易打开。
相反,如果教师对学生感情淡漠,甚至讨厌、呵斥、挖苦,学生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或敬而远之,或心生愤恨,这样很难想象能有效地转变学生的思想了。
因此,教师在与学生谈话时,切忌表露出不耐烦的神情。老师皱一皱眉头,学生有时都会敏锐地产生一种被轻视的感觉,从而引起对立情绪。因此,教师在谈话时要多一点“人情味”,这样就容易很快和学生产生亲近感,为良好的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个好的教师,就是在他责备学生,表现对学生的不满,发泄自己的愤怒的时候,也时刻记着:不能让孩子那种‘成为一个好人’的愿望的火花熄灭,而应‘充满情和爱’。”
三、艺术性地批评学生
批评作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也应有自己的艺术魅力。真正富有教育魅力的批评,不是伤害学生心灵的刑具,不是使学生无地自容,而是在于掌握学生的心理活动,有效地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创建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批评学生的目的是指点迷津,启迪心智,使学生终止不良行为,达到思想沟通的目的,进而形成一种和谐的教育,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有的批评暖人心,有的批评伤人心;有的批评让你如沐春风,有的批评却使你如鲠在喉。以剖析和评价为内容的批评强调对错误行为本身做客观的剖析和中肯的评价,而不是个人感情的主观发泄,不是简单的责任追究。这样就有利于沟通人的感情,为被批评者接受批评奠定心理基础,又容易使他们从本质上认识自己的错误,进而心悦诚服地改正这些错误,实现自我人格的完善。
教师艺术性地批评学生,也可以成为“收复”犯错学生的契机。批评学生时也要让学生感到老师的善意。老师在批评学生时,首先要因人因事而异。对那种影响面小、知晓的人少的错误,老师可以有意选择较为隐秘的方式,对话式的诱导。此时可以说明老师为了保护他的自尊或颜面,没有公开训斥或批评,是基于老师有把握通过这种小范围的批评教育方式能够达到让他明白自己犯错误的不值和有能力有毅力改进的决心的勇气。对学生所犯影响面较大,破坏性较强的错误,必须在公开场合下批评教育的,我们也应该事先给学生讲明老师此举的目的,是既要使学生本人要承担相应的责任而受到惩戒,类似的同学受到警醒,广大的同学受到教育,还要表明学校对此事是有管理规则和措施的,同时万一再次发生而受到更严厉的还能给家长一个交待。的只要让学生明白自己做的事是应由自己担责,老师在处理此事是有多方面的考虑的,一般学生都能坦然地接受并逐步改进。
教师在批评犯重大错误的学生后,如果能为学生担待,给学生争取改正错误的机会,将是对犯错学生最大教育和挽救。同时老师此举可能引起更多学生的拥护,让他们感受到的不仅仅是老师的胸怀,更多的感到的是老师的温暖。因为人人都有可能犯错误,一旦犯错误不是万劫不复,只要有老师的理解和宽容,那总还有改过的机会。有这样的老师,会让学生倍感心情轻松。相反,如果老师对待犯错误的学生“公事公办”,毫不留情地简单处理了,不但使犯错误的学生失去了改过机会,还使其他学生胆寒。老师每处理一批犯错误的学生,对老师有怨气的学生就增加一批,长此以往,教育效果必将远离教师的初衷。
此外,教师在批评之后,莫忘安慰。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叫做“近因效应”,它是指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往往最后一句话决定了整句话的调子。这就告诉我们在批评过程中,难免有些情绪化,但只要结束语妥帖,安慰几句,就能给学生一个好印象。例如:“也许我的话讲得重了一点,但愿你能理解我的一番苦心。”“很抱歉,刚才我太激动了,希望你能听进我的话,认真改正,我一定会很高兴的。”有这类结束语使学生感到勉励之意,认为“这番批评虽然严厉了点,但是为了我好”。相反命令式、惩罚式的结束语,如“听不听由你”“如果再犯绝不轻饶”,这些只会给学生留下反感。
如果一名教师能矢志不渝地恪守教育的终极目标,能用“宽容 ”的教育方法去对待犯错学生,宽容地对待学生所犯的错误,宽容地对待学生的惩罚,宽容地对待学生的无理行为,他就能使天空变得万里晴空,他也能使人的心变得像海洋般宽阔,他总能打开学生内心世界。实现“让每一个学生都成长为好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