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校长管理中心
用户名: 密码:

领导专家:李金初

中国校长独特展示平台http://www.xiaozhang.com.cn

当代校长的使命

发布时间:2014/8/29

0次查看

李金初发布

支撑卓越学校的因素有许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名师”、“大师”。校长应成为学校的第一“名师”、“大师”,成为学校的第一品牌。杰出校长是校长中的佼佼者,他们使学校从优秀到卓越,或引领卓越学校创造新的辉煌。此即教育家型校长,他们无论在教育史上还是在当代都弥足珍贵。 可以说,那些卓越的学校都是杰出的校长在领导学校,或者是在某一历史时期曾经出现了一位或几位杰出校长领导过这所学校。学校得以发展,特别是快速、高水平发展,其首要条件便是拥有杰出的校长。且看,刘秀莹使北京四中成为京城旗舰;韦力使天津一中震撼京津;胡百良使南京师大附中盛名久远;李硕使东北师大附中独领风骚;冯恩洪创立了建平教育;蔡林森使洋思中学成为闻名全国的基础教育的旗帜;唐盛使历史名校上海中学由衰至盛,闻名当代中国;刘彭芝使人大附中走向鼎盛时期……恰是这些校长奠定了这些学校成为或复苏为中国最著名的学校的基础,也恰是他们成为这些学校的象征和品牌,他们的思想成就了这些学校,也长远地影响着这些学校。他们创造了学校的卓越或引领了卓越学校新的辉煌,他们成为了教育家型校长,是当代中国杰出校长的代表。 校长影响着学校的兴衰成败。任何一个学校所取得的成绩或存在的主要问题,从根本上说,都与校长的思想、观念、态度、作风、言行、个人素质、领导能力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每个学校为了更好地发展,都在寻求独具慧眼、才华超群的杰出校长。杰出校长可以利用自己卓越的才能促使学校在巨变的环境和激烈的竞争中获得持续的成功,他们能使学校获得主动的创造增长。他们不仅能抓住机会,还能够创造机会,使学校获得发展。杰出校长是能够创造机会的人,在当今社会中,他们对学校的成长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们观察各个层面的学校,几乎都面临这样的矛盾困境;一方面,人们对杰出校长的出现怀有急切的期待;但另一方面,杰出的校长却又是极其稀缺的资源。但我们生活的这个急速变化的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迫切需要校长,尤其迫切呼唤杰出校长大量涌现。 怎样成为杰出的校长?怎样使学校成为优秀,并使学校从优秀走向卓越?我在北京十一学校任校长20年,深深体会到:当代校长必须认识自己的使命,才能承担起学校发展的历史重任,也才可能使自己成为杰出校长。 一、发展使命:领导并实现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教育的任务是育人,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所有人的一生都只有三项内容:做人、做事、生活。学校教育就是教学生学做人、学做事、学生活,就是实现人的发展;能使学生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的教育就是优秀教育,学生从中获得的是优秀发展。这当然是校长和教师的中心任务。但很显然,不实现教师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也就不能实现学生的优秀发展。校长要完成他的育人任务,就不得不首先完成两大建设任务,建设优秀教师队伍,建设优秀学校。因此,校长的永恒使命和责任是实现三个发展: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 在这三个发展任务中,学生的发展是整个学校工作的中心,当然也就成了校长工作的中心,但学生的发展却是校长领导和组织全体教师完成的,它更主要是由教师直接完成的,校长进行的更多是思想指导层面、工作组织层面和条件保障层面的工作。教师发展是学校取得成绩和提升水平的关键,也是学生发展的保障,是校长最应关注的重点。但教师的发展更多的是教师的主动所为,校长提供的是环境、条件保障和各种激励措施。而学校的发展是什么?学校发展是学校全部发展的总和,特别是学校环境条件发展、教师力量发展、学生水平发展、学校文化发展、学校社会声誉发展等发展的总和。学校的发展还是它自身的历史进程发展,因而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意义便在于发展的可继承性、可拓展性和可持续性。我们要注意,学校的发展不仅是许许多多的具体发展,还有很多的战略发展。校长是为学校谋求战略发展的第一人。如果说,对于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寻求责任承担时,与校长同时的还有全校教师的话,那么在寻求学校发展责任承担者时,校长就不好推给别人。在学校历史发展的长途中,承担发展接力责任的,就是校长。而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又是学校发展的最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完全可以得出结论,校长的根本使命是实现学校的发展。 二、文化使命:学校的根本价值在文化。 学校的根本任务是育人,其实就是传承人类或本民族的未来。人类的根本传承是文化的传承。所以,学校功能的本质是传承文化。没有优秀的文化,不会有卓越的学校。学校的发展在其本质上是文化的发展。学校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学校群体成员的巨大精神力量,是学校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学校的文化存在,才是学校的根本价值存在。 先进的文化是学校宝贵的财富,是学校的精神灵魂。文化是学校群体成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资源。文化与学校建设的各项战略和措施相渗透,推进着各项战略在较高层面上的实施。学校文化建设,是教育教学改革的强大动力。在学校的一切物质存在和精神存在之中,都渗透着师生的价值追求,都体现着某种思维方式,都表现出某种行为方式,都有一种精神的价值和力量表现出来。这种价值和力量作用巨大;或统整着学校,或搅乱着学校;或健康成长着学生,或消蚀影响着学生;教职员工或有着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或只有被动性和惰性。文化建设引领学校的建设,是学校最高层面的建设。 主体性将成为我们社会描述、刻画、评价人的活动的重要关键词,甚或中心词。主体性文化将成为当代学校的主流文化、主导文化。主体性文化成为学校文化建设与实践的追求。主体性文化追求主体性管理,即学校师生在学校管理活动中追求管理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人本性、民主性、扁平性,成为学校管理变革追求的重要目标。在当代,学校的文化管理,是学校最高层面的管理。 三、谋划使命:不断为学校发展出谋划策。 校长在学校中有一个角色是无人取代的:学校发展的战略谋划者。校长是出谋划策的人,校长的思路,决定学校的出路,思路决定发展;校长是学校管理的枢纽,校长的决策、管理决定工作成败;校长是学校的领袖,校长的影响力决定学校的兴衰。在学校,校长是第一个干“大事”的人。“大事”,就是战略谋划,校长是第一个谋划学校战略发展的人。校长不谋发展,学校是无法发展的。校长成为学校的第一谋划者、第一管理者、第一责任者、第一资源、第一质量、第一品牌,任何人无法替代。 有位伟大人物说过,领导的任务就是两件事:出主意,用干部。出主意,就是出谋划策,出思路。许多校长只知干事,不知谋划,很难将学校办出特色;许多校长谋划不深,办学成绩也只能一般。当然,学校发展一定反映着全体人员的聪明才智,善为领导的校长,也一定善于启发和集中大家的智慧,其中一定不乏成功的谋划。但优秀杰出的校长绝不只是在“收获”智慧,也不仅仅在“管理”智慧,更不是那种只“享受”智慧的人,他要参与智慧的生成与创造。 任何一位校长要想成功办学,就必须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对学校工作进行全面系统的思考规划。没有对学校的整体分析和系统设计,并进行长期的运作和建设,成功地领导和发展学校便没有可能。校长办学,不仅要有先进的办学理念,有由理念演化生成的系统思想,还必须有由理念、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办学实践的能力。校长不是做学问的教授,不能只停留在理论、理念和思考层面。校长是办学校的人,办学校是现实中的实践工作,他要使学校发展,就必须解决实际的问题。对校长办学来说,任何理论、思想和理念,都必须找到实现的方法和途径,否则就是没有意义的。 中学校长有着复杂的管理任务,学校所发生的一切都在校长的管理范围之内。在学校这个统一体中,管理影响着学校整体的教育质量,也极大影响着学校的发展水平和速度。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有怎样的校长管理就有怎样的学校发展水平。校长的工作是实际的,许多也是具体的。但校长的工作绝不应是锁碎的,或仅存在于操作层面。校长永远在学校发展的战略层面来谋划、思考、领导、组织、指挥学校的工作。校长最应关注和实践的是对学校发展有全局性、综合性、关键性、前瞻性的工作。他会随着学校发展,把握时机,集中力量,提出最有意义的项目性工作。他对具体工作会进行大量思考,但在思考时却永远不会离开他对学校发展的战略谋划。 校长不仅要谋划学校的今天,他还要预测学校的明天,谋划学校将走向怎样的未来。今日的学校发展已是快速的转型发展、深刻地受到学校外部、内部因素的影响。社会、经济、技术转型正在导致教育改革、学校转型;学校内部因素的成长也在影响学校的转型发展。校长的眼光是战略性的,他必须全面关注这些因素对学校发展的影响。 经济因素:中国社会转型的最显著标志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教育要反映和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从适应计划体制的教育转轨到适应市场体制下的教育;要从适应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下的教育转向适应工业——知识经济的教育。由此引起的变革有办学体制变革、投资体制变革、管理体制变革、育人模式变革、技术方式变革。 技术因素:信息技术改变了世界,改变了经济,改变了生产,改变了生产方式,改变了就业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各种行为方式。人际交流、信息交流、知识拥有、教育通道,已经突破很多固有的限制。学校已经无界,教师已不终身,知识已不能独有,权威已不再有昔日的绝对……教育能不变吗?学校的存在方式和教与学的方式能不变吗?校长的眼光必须是超前的,必须看清教育的数字化发展走向。未来学校、未来教育已快速在我们眼前出现。 学校功能因素:随着教师专业研究水平的提升和成批量的博士、硕士进入中小学,人们应该及时关注并承认一类优质学校的“研究性”这一新的特质,并赋予这些学校新的功能和任务,即研究性。既承担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儿童和青少年学子健康成长的任务,又承担着基础教育研究任务的学校必然批量出现并迅速发展成长起来,学校组织发展以培养性、研究性、实验性、示范性为内涵特征的一个新时代即将到来。 国际化趋势:在将教育的市场机制推向世界时,在将数字化功能推向无界时,在将学校功能推向人类共享时,教育的国际化趋势立即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教育的发展再也不能封闭了,优秀学校的教育一定要走向世界。 一定要认清明天,明天是计划今天的重要依据。校长不仅要领导学校做好许多适应性的转型,更要进行主动性的转型,按照明天的外界存在来发展学校自身。除去数字化、国际化和市场因素外,最能实现主动转型的,便是学校功能的转型。同时具有培养性和研究性的学校被称为“培养——研究型学校”。这类学校中的优秀者必然是实验性的和示范性的,这是未来型的学校。在我国,这类学校正在出现。 四、创新使命:快速发展学校的路径选择。 校长领导和管理一所学校,就学校层面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实现学校的提升。改革、研究和创新是校长实现学校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应该成为学校教育的推动力量,成为学校提高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智慧源泉。 长期以来,教育研究的任务只落在专家和学者肩上,研究的重心在庭院深深的高等学府和神秘难测的科研院所。基础教育的学校只是处于操作层面,校长和教师仅是操作者而已。这是一般学校难以快速发展,特别是教师专业难以快速成长的重要原因。学校是育人的场所,规律应该探讨,途径需要摸索,方法要有创造。这就是研究。教科研使人们变得聪慧,工作变得主动,方法变的多样,是校长得以优秀办学的重要智慧源泉。 学校实现发展,离不开增加资源性投入,更离不开优化发展方式。资源性投入不同,特别是发展方式不同,发展的结果便会不同。所以,学校发展一定与投入方式、发展方式的改革和创新相伴随。改革与创新,是校长快速发展学校的必然选择。 我在1988年就明确宣示:我崇尚改革,我将带领学校在改革的道路上迅跑。这一跑,就是20年没有停步。《人民教育》称赞十一学校“敢为天下先”,是“改革先锋、创新典型”。十一学校在全国基础教育中的首创或率先,可算有24项。正是这些创新使十一学校有了诸多方面的领先,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继而成为优秀学校并开始迈向卓越。这24项首创或率先之举有:(1)教代会对校长信任投票(1988年);(2)综合活动课程(1993年);(3)多元无级结构工资制度,评聘分开,岗位工资(1993年);(4)选择、无淘汰、走班制的分层教学(1994年);(5)硕士研究生课程班(1994年);(6)公办学校体制改革实验,“五自主办学”(1992年),国有民办办学体制,实践及理论,校长承办(1995年);(7)自然人承办,协议承办(2003年);(8)创新素质教育入学测查办法(1998年);(9)“教育建筑”新概念:新型结构的教师办公区,年级教室分布纵向排列,扁平教室(1999年),教室群,宿舍群(2007年);(10)高中数理化课程“大单元、四环节”教学方式(1999年),中学六年一贯制(1999年);(11)京城首家中学千兆校园网(1999年);(12)首位承担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研究的中学校长(2001年);(13)主体性德育(2002年);(14)文化建筑:将帅语林碑墙(2002年);(15)主体性教学(2003年);(16)教师工作公寓(2003年);(17)二四分段学制及课程,四年制高中(2003年);(18)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纲要(2004年);(19)主体性文化,主体性德育文化,主体性教学文化,主体性管理文化,主体性发展文化(2005年);(20)培养——研究性学校,基础学校三种类型的划分(2005年);(21)京城中小学首例无抵押、无担保银行信誉贷款6000万元(2005年);(22)文化建筑:松林书屋,文化校门(2006年);(23)自筹资金4.5亿元完成北京最大规模学校建设:14.8万建筑平方米(2006年);(24)全国首家中学博士后项目(2007年)。 五、人才使命:倾力建设优秀教师队伍 毋庸置疑,当今世界的各项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众多因素中,人才已经成为最核心的因素,成为最富活力的“第一资源”。人才战略,越来越成为发展的第一战略。 人才强校应是学校发展的核心战略。人才是强校的核心和主体,是学校的第一资源,是核心竞争力。人力资本的占有总量和生均人力资本的占有,才是真正体现学校实力的指标。高品德、高智力、高学识、高能力、高创造力的人才的聚集,成为当今一流名优学校队伍建设的最重要走势。谁拥有教育人才的优势,谁就会主动掌握教育的世界。 学校实施人才战略,就是要借人才优势,实现办学水平的优势和办学结果的优势。学校需要三类人才:管理人才、教育教学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主要指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最关键最重要的又是校长。学校干部队伍的建设,首要的是校长的任用和提高。但一所学校不仅要有一位卓越的教育领袖人物,而且需要由数量众多的优秀干部组成的领导集体。教育教学人才,当然主要指教师队伍。在学校诸多建设中,中心和根本毫无疑问是教师队伍的建设。教师决定着学校教育发展,也决定着学校教育的水平和质量。教师队伍的建设成为办学的重大主题。提供优质教育的核心保障是优秀的师资队伍。 学校要具有研究性,教师必须是创新性群体。人们看重博士在长期严格、系统的科学研究中形成的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要相信学生“跟谁学谁”,我们的学生跟着博士教师更容易学会研究、探索与创造。也要相信“艺高人胆大”,博士会更有创造性,我们的课程,我们的教育,在博士的手中更有可能实现创新。单就中学一般知识性教学而言,师范院校的本科毕业生足以胜任。但与博士相比,其研究意识和研究能力稍显不足,知识宽度与深度还有差距。博士的这种研究素养,正是建设既能实现培养功能又能实现研究功能的新型学校(“培养一研究型”学校)的需要。经过多年建设和实践,教师队伍将形成一种“在工作中研究,在研究状态下工作”的“工作—研究”文化。 博士进中学与实现“教育家办学”也不无联系。温家宝总理已两度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教育家办学”。学校需要教育家办学,当前尤其需要。当一个国家迫切需要建设成创新型国家,当教育不能不成为创新型教育的时候,校长和教师就只有高度掌握教育规律一种选择。也只有那些既有教育理论,有教育思想,又有教育创新能力的人,才能做出最优秀的教育。教育家办学,就能实现这样的目标;也只有教育家办学,才能更好地实现这样的目标。那些在几十年的教育生涯中,实践了教育、研究了教育、创造了教育、引领了教育,既是实践者,又是思想者,有着独特的教育思想,有着丰富、成功的办学实践,其思想和实践都在丰富着中国的基础教育,成为人们学习典范的校长和教师,都是真正的教育家。但我们也发现,在千千万万的教育实践者中,能做出成绩的不少,能形成思想的却并不多,因此实践成果很有限。要成长为教育家型校长或教育家型教师,我们的理论功底还应提高。 教育家必须在教育实践中培养,但没有先进理论也不可能有教育家。教育家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中国有任何国家不可比拟的教育实践资源,但中国教育实践中缺乏袁隆平式的人物。只要走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之路,中国的教育家就会源源不断地出现。我们需要培养教育家的途径与平台有多种,博士进中学、建设博士后工作站,也是一条可能的途径和平台。教育家是国家高级人才。在一些学校建设博士后工作站,或启动博士后项目,都是参与国家对高级人才的培养。北京十一学校已经成为第一个启动博士后项目的中学。博士后项目的启动,有利于教育家的培养。 六、课程使命: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根本。 学制问题和课程问题从来是教育的基本问题。学制和课程,也从来和经济的变革、演变、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学制问题说到底还是课程问题,学制只是为课程的设置提供了时间的平台。所以,讨论学制,其实讨论的是学制课程。课程是教育的心脏,是教育借以实现的载体。因此,教育的改革,最根本的是课程的改革。优质、特色课程的构建和实施,是校长不可忽视的重大使命。在世纪之交时,人们强烈感到一种新的课改责任的降临。要重点介绍一下,在这种责任感下,北京十一学校的一种课程创新。 随着世界许多地区向着后工业社会前进,中国在建设一个发展的工业社会的同时,也在向后工业社会发展,并明确宣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在全国越来越多的地区,要求公民实现不低于十二年的文化教育。随着十二年教育的普及,中小学的十二年一贯制教育和中学六年一贯制教育肯定会应运而生。为适应这种趋势,十一学校设计了中学六年一贯制的课程实验。实验学生在中途不增、不减、免除中考、直升本校高中。高中毕业时,检查质量效果,评价其可行性。 这项课程实验有着明显的优势。省下中考时间,省下初、高中课程内容重复浪费的时间,总和超过一学期。六年一贯制课程可以在6年的时间平台上,对原来三、三制课程进行改选和重组。因为在时间资源上占有优势,既无须缩短中学学制,也不必提前进入大学课程,从而适当减轻学习的压力、适当增添社会课程、自然课程、研究课程,可以更多解放学生,使其自主发展、选择发展。无疑,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机会。在实验中,优秀教师集研究、探索、设计、编写、教授的能力于一身,走上了研究者、实践者结合的道路,新型的研究型教师、学者型教师一定会出现,教育家型教师的出现也就不再渺茫。 我们又认真分析了高中阶段的教育,发现当前的三年制高中教育有许多矛盾难以解决。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最高段,决定着基础教育应达到的水平。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知识生产的高速增长,对从业人员的知识准备要求空前提高。我们不可能为社会所有生产、军事、服务活动都准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但教育又必须为现代化服务,怎么办?于是将原本属于高等学校教材中的许多内容都“下放”到中学,高中教材的难度“陡增”。而这些增加和提高都发生在近30年。在这30年中,高中生的生理、心理能力增长能有这么快吗?但是必须适应。加班、加点,牺牲休息、牺牲运动、牺牲健康、牺牲发展,苦了学生、苦了老师。许多人直呼“减负”,但知识增长的速度、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速度能降下来吗?社会、经济对从业者的要求能降下来吗?书本、教材的难度能降下来吗?教学的要求能降下来吗?怎么办? 高中生学习时间紧张,导致高中学和教的方式非常保守和陈旧。讲授式对知识的传授明显具有大容量、高速度的优势。因为教学时间紧张,老师别无选择。大题量的书面练习,像工业生产一样的批量化、标准化、流水线式教学,带来传递知识的快速、高效,在时间资源奇缺下,老师和学生更别无选择,听讲、记笔记、背笔记、答题、对答案,追求知识的记忆和高分。教学、评价、学习的方式只能是落后、陈旧的。学生没有时间去自主学习、思考、研究、讨论,没有时间去动手操作、实验和创造,也没有时间去接触社会、大自然,学生的成长怎能不受严重影响呢?这种学与教的方式必须改变。自学、讨论、研究、实验、实践、研究性学习、研究性作业,走向社会、走向自然,当然,也包括听讲、记笔记,都应成为主要的学习方式,把能力培养作为重要目标。但这些学习方式也需要时间资源,在目前的三年制高中很难实现。 高中生学习时间的紧张更挤占了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所需要的时间。高中生正是15至18岁的年龄,处在生理、心理成长、变化的快速期,逐渐走向成熟。这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他们需要引导,特别是价值引导。在价值多元的今天,青年人需要辨别,学会掌握主流价值观。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既离不开理论学习,更离不开社会实践。学习理论、走进社会、追寻榜样,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有效途径。这也需要时间。 我们从以上诸多矛盾出发进行分析,得出结论,只有四年制高中才有可能解决问题;通过对中学六年一贯制的分析,又得出现今的三年制初中教育几乎浪费了一学期多的时间。在进一步调整初高中课程的难度安排后,我们认为,在课程结构设计上,中学六年一贯制“二四分段”的安排是可行的。我们最珍视的,就是“四年制高中”,这是我们研究的一个重大成果。资料表明,美国四年制高中已占到了47%,这也证明了我们在中国进行这一实验的正确性和前瞻性。 中学六年一贯制学制或中学六年一贯课程最大的亮点,在于为创立“四年制高中”或实验“四年制高中课程”准备了弹性的、可调配的时间资源平台。关键是二年制初中教育怎么实现?用两年时间来进行初中教育,毕竟有风险。我们清楚地知道:时间是最重要的资源,时间可以改变结果。要争取一个“四年制高中”,我们只可能有两年初中教育的时间,还得保证两年初中教育是成功的,否则结果不堪设想。为此,我们在初中课程内容的选取上采取了一个重要策略:构建新的课程重心——(从原初一至初三的知识内容)文科重心适度下移、理科重心适度上移,对理、化学科部分理论性强、运用数学要求高的内容可以放到高中段学。以理、化理论难度的适度降低保证学习进度。我们从2004年秋开始“二四分段”课程实验,至今完成四届二年初中实验。检测表明:结果优秀,实验可行。 “四年制高中”划分为三个学段:基础学段(两学年半)、拓宽研究学段(一学年)、升学准备(半学年)。研究性、选择性和多样化成为高中课程的主要特点。基础学段的学习有两年半时间,从时间资源的分配来看,完成初中段“上移”的内容和传统高中段的内容不成问题。在课程教材的内容上除去对重复、无用知识的删减外,不作特别补充。在基础学段最紧要的是课程实施方式的改革。主体性优质课堂、特别是“大单元、四环节”的学与教方式是改革的亮点。随后在拓宽研究学段,用一年时间进行选择性学习、课题研究、专题复习与研究,采用研究式、讨论式、报告式的方法,再配以导师,用类似大学甚至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的学习能力突飞猛进。这才是四年制高中学习生活的最大亮点,是实验最迷人的地方。最后,方案安排半年的升学准备时间。实验实施比半年长,那还是由于思想解放不够和前两段协调不当所致,不能令人满意。其实,1999年至2002年的首届实验班(高一起点,并非四年制高中)的高考准备,就比通常少了半学期,可取得的成绩使人惊奇。在四年制高中课程安排下,专门用于升学准备的时间可以减少。这样的高中学习,不仅是理想的,而且是可行的。 四年制高中课程内涵丰富。其创新目标是探索一种创新的中学校本课程体系;其育人目标是引导学生优秀做人、成功做事、幸福生活;其教育重点是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其课程原则(价值)不是选择适合课程的学生,而是编制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充分彰显了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创新性、民主性和前瞻性。 七、数字化使命:紧紧跟上信息技术时代。 人类创造的技术——电脑正在和人脑进行一场全方位的竞赛。现在光纤通讯速度9至12个月翻1倍,芯片计算能力18个月翻1倍。有人预计:2013年超级电脑将会出现,它的计算能力将超过人脑;2019年,售价1000美元的电脑,将可能超过人脑的运算能力;2049年,售价1000美元电脑的运算能力,将会超过全人类大脑运算能力的总和。数字化正在全世界快速进展。经济形态由机器支撑的工业经济向由数字技术支撑的知识经济迅速转变,全面的数字化社会正迅速到来,任何力量都只有适应这一选择。社会、经济与技术对教育的要求和提供在快速变化,要求教育要适应。新加坡计划用5年时间完成8所“未来学校”建设;荷兰的某地区教育局长要对该地区所有的中小学进行重建,原因是学校建筑要适应以笔记本电脑、互联网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要求教室成为弹性的、可组合的教育空间;新西兰派遣了由近20位校长组成的考察团,用半年多时间对世界27个国家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追踪考察。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正向我们走来。我们该为孩子准备一个怎样的未来? 当今人类只有一种优势生存方式,那就是必须善于学习:要比对手学得更快。数字时代的学习与以往不同之处是:读书能力不但涉及文本,而且涉及屏幕形象,能“阅读”多媒体文本,从中选取所需资料,需要新的信息搜索能力。几乎所有网上信息都不具备可以完全信赖的特征,学习者的判断能力更为关键。拥有信息搜索能力与发现相连,而发现又与利用现有资料紧密相关,对现有资料的质量和可信度做判断是最基本的能力。新的学习系统必须被社会吸纳,实现知识的创造与共享。在一些国家,甚至在中国的一些学校,计算机如同铅笔一样是学习的工具。学习不光要用头脑,还要借助于学习工具,最有价值的学习工具就是笔记本电脑。数字化学习、数字化教学、数字化交流,既覆盖着校园,也联结着校外,已日渐成为学校教育的现实;数字化教室、数字化学校也在许多学校兴建。数字化带来的学与教的方式变革,更会引发学校向未来的发展。这是机会。校长肩负着学校数字化的使命。要领先,不要滞后;领先一步,可以领先一个时代。 八、承上启下使命:为学校未来发展准备条件。 校长在一所学校工作的时间有限,几年、十几年,最多几十年。在学校漫长的发展史上,他承担的永远是承上启下的任务;在为学校发展的诸多领跑者中,他是一名接力者。所以,校长的优秀,不仅表现在履职期间使学校快速发展,而且表现在为学校准备好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我在十一当校长20年,计划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按明天计划今天。我清楚地知道,无论我任职校长的时间有多长,也永远是学校悠长历史中的一段。十一学校的明天一定比今天辉煌,但创造辉煌明天的第一次准备应完成在我工作的今天。 “才、财、管、研、质”,是我对学校教育工程所作要素分析得出的结构,也是办学的一个完整思路。这五个要素,才、财是条件,是前提;管、研是途径,是方法;质量效果,是目标。它们彼此关联,构成一个整体,哪个也不能去掉或被代替,可以称作办学的五字纲领。这也是我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准备条件的思路。到2007年9月,我交的答卷是:北京市高中示范校;市、区现代、一流的校园;市区优秀、一流的教师;市、区优秀、前列的成绩;京城内外的改革名校、办学名校。十一学校从十四个方面准备了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条件。归属于“才”的有:优秀校长、优质队伍、优秀生源;归属于“财”的有:优势体制、一流设施、丰富资源;归属于“管”的有:先进理念、优秀文化、广泛联系、优势体制;归属于“研”的有:先进理念、优秀文化、优秀科研、先进课程;归属于“质”的有:优良校风、优秀质量、优良声誉。(其中,有的条件是兼属的。)选择继任校长,是历时最长、最后完成、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因为,未来的十一学校应该是不寻常的学校。这个学校的继任者要实现学校不寻常的发展,达到不寻常的水平。 这个继任者就是李希贵。我相信,在他领导下,十一学校一定能持续、高水平、快速度地发展。从此以后,十一学校将更可扬帆远航,前途无量!

分享到:

李金初

职位:原北京十一学校校长

专家经典之作

联系专家

学校:

电话:

邮箱:

李金初专家畅谈教育论知

Copyright © 2013 专家—李金初的官方网站.

技术支持:校长网    免费服务专线:400-606-3393

校长网提供免费校长咨询服务,长期与数万名校长联手合作,打造出了覆盖全国范围的校长联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