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2/16
1794次查看
郭涵发布
此次会议以探讨“发展21世纪学生:分享东西方最佳实践经验”为课题,由世界名中学联盟组织举办,会议地点在美国耶鲁大学。参会嘉宾主要有北京一零一中学郭涵校长、中国上海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主任程红兵及中国其他几所名校校长,美国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芝加哥大学、范德堡大学、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波士顿学院、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加拿大爱普比学院等国际名校招生主任也参加了此次会议。
会上,程红兵主任就《推进我们最佳实践:从学校到大学》发言,随后,郭涵校长也做了《为了学生和社会的未来而担当——名校应该承担的责任》的主要发言,该发言获得大会高度评价。
此次会议,我校高二国际班3名学生代表翟梦圆、戴维、丛抒晨同学也参加了此次会议,并获得大会部分奖学金赞助;另外,我校2010级毕业生、现就读清华大学的陈雨潇同学作为SDP课程优秀学员代表也参加了此次会议。
在这次会议中,教育者们认识到各院校在互相理解中成长,跨国界发展强大、有价值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愿望,更是一种必需。这种需求与中西方院校迅速发展的关系极有共鸣。参与此次国际会议为我校与世界各地的同仁们提供互动的良机,从而形成好的实践方法,更好地培养国际社会担当人才。
以下为郭涵校长发言全文:
为了学生和社会的未来而担当
——名校应该承担的责任
各位先生、各位女士:
下午好。我的题目是:为了学生和社会的未来而担当。我将要和大家探讨,在当今时代,名校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
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巨大变化,同时也给教育带来诸多问题和挑战。学生主体发展呈现多元化趋势,经济转型要求教育提高国民的创新能力,国际上综合国力的竞争也推动着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
就在此刻,一场争论正在中国基础教育界展开。那就是,中国的普通高中到底如何定位,如何才能办好这样的高中?我接下来来介绍相关的情况。
一、普通高中是什么——中国教育界对于高中定位的争论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争论?中国基础教育实行课程改革已经超过十年,一些教育发达地区的出现了一些新的改革。2012年,中国浙江省将选修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将大幅度提高至1/3,将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全省不再统一课表。北京一些学校对国家课程进行再开发,根据学生的需要把国家课程分出不同层次,不同的模块。
这些变化引起了中国教育界关于普通高中定位的争论,即当前高中阶段的教育是否已经具有了大学预科的性质。
1、中国教育界关于高中定位的争论
高中作为学制中一个具有高度关联性的学段,通常存在三种功能形态:基础教育、职业准备和大学预备教育。正是这三种功能的同时并存,使得高中不得不始终面临大众和精英、基础和分流、规范和选择、应试与素质、公平与适宜、均衡与特色等两难问题,成为全世界公认的办学最为困难的学段。中国教育界关于高中定位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1)“大学预科”论:
就是说,普通高中当前的价值是为进入高等教育做准备。这是清华大学谢维和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中国的普通高中已经普及,当前高中阶段的教育实际上已经具有了大学预科的性质,是在为高等教育做准备。
(2)“基础+选择”论:
这种观点由华东师范大学霍益萍教授提出,她认为中国的普通高中还不能普遍达到大学预备水平,更多地还是大众化的基础性教育的一部分。通过高中三年的教育,让学生能了解自己、了解社会、了解教育,从而学会选择并顺利完成其人生的初次选择。
2、如何看待这些争论
高中教育必须和国家、社会和学生发展紧密相连,高中教育定位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中国区域发展严重不均衡,教育水平也参差不齐,不能看到教育发达地区的水平以偏概全、盲目乐观。同时,中国社会发展处于快速上升期,需要培养大批具有较高人文素养的创新型人才,中国基础教育也必须着眼于这一教育使命。因此:
(1)高中阶段要突出基础。这是基于对学生终生发展和提升国民素质的长远考虑的。
(2)高中要因地制宜,要多样化发展。要努力满足学生个性潜质发展的需求,追求适合的教育,不要一刀切。
(3)高中要和大学实现能力上的衔接。高中和大学衔接,要按照学生的成长规律和素质教育的规律,从内容、内涵、能力上真正衔接。
3、争论的矛头所指
讨论中凸显出几个教育难题。
一是高中课程改革。应该用若干年时间逐步建立一整套丰富多样的普通高中课程体系,以便学生可以选修各种课程,培养和发展自身的兴趣爱好,激发各自潜能。
二是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普通高中应该突出特色建设,强调课程与教学要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质。
三是高考制度改革。高考制度不改,高中教育难改。高考的指挥棒发生了变化,高中的教学才会大胆地发生转变。
这些争论,实际上传达了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对高中教育的期待。那么,作为一流中学,应该有更多的探索。这就是我下面讲的第二个题目。
二、名校做什么——在教育改革大时代的担当
名校之名,不在于其历史的光辉灿烂。因为当它只能列举过去的时候,意味着它在今天可能已失去了生命力。名校必须是在当今教育潮流之中敏锐的思考者、稳健的实践者、引领未来的改革者。它有许多重要的事情要做。
学校应该积极推进校本课程的建设,通过适合学生的方式实施课程。不论是在教室内还是教室外,不论是校园内还是校园外,凡是实施课程的场所都可以成为“课堂”。在这样广义的“课堂”中,学校为学生一生的发展奠基,为社会的未来奠基,这就是一所学校应该承担的最重要的责任。
1、自我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
学习能力关系到学生的终生发展。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和能力,但由于缺乏有效的实施手段,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仍然未能明显改观。
由于受到教学空间和师资数量的限制,中国很多高中学校的班额常常超过50人。这就导致走班上课难于实施。我们认为,教学策略的选择比班额的大小更加重要。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从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根据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来设计教学的方法。我们认为,实施“自我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自我教育”既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是一种教育模式。它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内省和自觉。是通过学习主体自我认知、主动建构、自我指导、自主发展达成的教育,是一种以获得学习能力为核心的可持续教育。
在课堂教学层面,老师们提出了“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四个环节:提出任务单——同学互助——课堂展示——教师总结。
还提出了“问题导学”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比如语文“批注式阅读”,英语“支架式教学”,生物“概念教学”,物理“体验式学习”,历史“自学—辅导式课堂”等等。
部分教师进一步尝试了“自我导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包括四个环节:“预设目标—生成目标—内化目标—总结评价”。在这个基本结构下,可以有很多变式,体现教学模式的灵活性。
2、人文教育:让学生学会担当
人文精神的缺失是当今中国社会的一大流弊,也是教育过程中的不足。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个人素质和幸福指数,有助于推动社会的进步。
成长中的中国青少年一代作为独生子女,获得了过多的关怀,他们需要学习爱他人、爱社会。这些年轻人也渴望从自我中走出,做更多有益于国家发展、人类进步的事。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培养这种爱心,他们爱之所至,便会为此担当。
北京101中学的育人目标就是“培养未来的担当人才”,这是这所学校的传统。在这所学校里,曾经走出过国家副主席,人大副委员长,北京市市长,还有几十位将军,数以万计的社会杰出人物。他们的优秀,都源自于这种“担当”的精神和能力。
学生可以参加艺术节、成人仪式、校庆日、合唱节等一系列大型活动;可以参加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或者到学校的20多个社会实践基地去,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目前,学校校本课程中已经有涉及环境保护、模拟联合国、关爱失学儿童、等实践类课程。学校还专门成立了“人文实验班”来探索人文教育的新方法。这里列举这个班的特色课程:
这里有一个生动的例子介绍给大家。一群来自人文实验班的学生来到打工子弟小学开展爱心捐助,他们觉得应该给这些孩子学习上的帮助,就开展了授课计划。期间他们发现这样学校的是一个社会问题,他们组成了13个专题的研究团队,开展了为期一年的调查研究,写成了两万多字的报告,并向市政府提出了六项可行性建议。他们的责任感、行动能力让我感到非常骄傲,我们的学校就是要培养这样关注社会、服务社会、推动社会前进的人。
3、学术教育:让学生学会创造
学校一方面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学术研究的平台。
我们认为,增强高中学校的学术性内涵,必须有相应的课程支持。学校的每一个学生都要参加学术性课程“研究性学习”。学生组成研究团体,合作开展课题研究。他们要在一个学年之内完成两个课题,答辩通过,才能获得该课程的学分。在此过程中,他们的指导老师会有全程的方法指导和具体的研究建议以及督促和考评。此外,还有一些特色的选修课程,比如学校与中科院合作的“科学课程”、与社科院合作的“人文课程”、与众多研究机构合作的“翱翔计划项目”都是培养学生学术能力的课程。这些课程更多地依赖大学或研究机构等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高水平的研究指导,拓展了更加广阔的研究天地。
师资队伍不但要出色地指导学生,而且要善于将项目转化为课程资源。在科技创新领域,我的学校配有专门的科学教师,辅导所有乐于从事科学研究的学生。他们经常在“intel创新大赛”以及国家级的科技竞赛中获得奖项。但是,他们的成功不是我的目的,我要求老师们要把75%的获奖项目转化为校本课程,让学校75%的学生都能受益。这所学校由于在科技创新教育方面的骄人成绩,被中国政府评为“科技创新教育十佳学校”。
还有一点想与大家分享的教学管理经验是,我们实行的新式“书院教育”实验。书院式教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成功经验,它主要是通过学生的自主研究、讨论、辩论开展探究。学校成立了“圆明书院”、“学森书院”、“国际书院”,来自不同年级和班级的学生可以根据共同的研究主题形成项目团队,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展研究合作。
4、国际教育:让学生学会包容
地球正在成为一个村庄,互联网能让我们随时见面。中国和各国交往越来越多,中国人和外国人正在国内、国外各种场合生活在一起。我们的青少年需要了解不同的文化,需要学习彼此接纳,学习与不同文化的人一起生活和工作。开展国际教育是中国教育非常紧迫的任务。
2008年,北京举办了奥运会。由于出色的校园环境和国际交往的经验,我的学校获得了承办“奥林匹克青年营”的机遇。在10天时间里,来自204个国家的400多位青年在我们校园里相聚,我们的学生和老师与他们结成了朋友。这一事件推动我的学生们加快了对国际文化的理解,我们的学生每年都有30-40人成功申请了国际知名的大学,比如去年就有近40人进入像杜克、康奈尔、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加州大学、科尔盖特大学、韦尔斯利学院等排名美国前30位的大学。目前,学校的友好学校目前已经遍布各个大洲。2012年,我的学校和美国诺福克学院合作,设立国际部,开办了中美合作班。相信,今天和大家的研讨,也会对我校的国际教育产生重要影响。
5、领导力培养:让学生学做青年领袖
未来的社会,需要大批社会精英去推动,青年的领袖潜质应该在高中阶段着手培养。领袖型学生培养是以开发团队领导能力和自我领导能力为主要目标,不仅培养一个人作为领导者应具备的能力,塑造一个领导者应有的价值追求,更是在搭建一个团结、自律、忠诚、合作的团队。
学校培养学生领导力的主要途径有:一是开设校本课程《中学生领导力的开发》,使学生的思想境界和综合能力得到极大的提升。二是通过学生会参与学校的管理、决策,实现学生自主管理。三是活跃学生社团,实现团队目标多元化,使学生在社团活动、研究性学习、学校大型活动中自行组织形成团队,并根据自身所具备的领导力特长,在各自组建的团队中发挥引领作用。
校本选修课拓展出众多学生社团,目前,学校较为优秀的社团有40多个,学生会和社团形成了强大的学生自治力量。学校的艺术节、合唱比赛、运动会,他们都是主要的组织者。在过去几年里,学生组织独立承办了第三届北京市中学生模拟联合国大会,第一、三、四届全国中学生领导力大赛。学生的领导力得到了极大发展。
上面几点,是我认为名校应该致力做好的事情。因为这些工作对于学生的发展、对于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北京101中学倡导上述追求,不但源于学生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基于这所学校的传统。这所学校的办学宗旨是“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个人的幸福是渺小的,创造属于民族和全人类的幸福则是更加伟大的,但也需要更高的境界和能力。因此,“幸福”不仅是一种人生境界,也是一种能力。这所学校通过以上所倡导的几种教育,致力于培养能够为个人乃至更多人幸福而努力奋斗的人。
各位教育界的同仁们,很高兴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我们的思考与实践经验。中西方教育有很多不同,但是为了人的幸福而教育,一定是我们的共同点。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感谢你们的聆听。
欢迎你们到中国来,到北京101中学来!谢谢!
(本文为中国校长网所有,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郭涵校长在《瞭望》周刊发表文章《教育担当托举中国梦》
下一篇:暂无文章
郭涵
校长经典之作
联系校长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11号
电话:01051633366
邮箱:2123123@qq.com
和郭涵校长畅谈教育论知
Copyright © 2013 北京一零一中学校长—郭涵的官方网站.
技术支持:中国校长网
中国校长网提供免费校长咨询服务,长期与数万名校长联手合作,打造出了覆盖全国范围的校长联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