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2/12
1744次查看
刘卫平发布
给孩子们一生受用的东西
那天,在绚烂的阳光中,走进厦门六中,映入眼帘的景致很美,不论是位于厦禾路的初中部,还是位于仙岳山麓的高中部。
400米标准的塑胶运动场上,坐着一群群上完体育课后小憩的孩子,一个个笑靥如花;校园雕塑、绿化景观、休闲庭院、地理园下沉式广场,布设巧妙,名人名言牌匾、学生书画美术作品点缀其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水乳交融。
1008个座位的至善大礼堂、可同时提供近2000人就餐的食堂,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健身房、体操房等一应俱全的体育馆,设施完备的可供2700名学生住宿的宿舍楼、附设天文馆的实验楼、静谧的图书馆、明亮的学生活动中心,都让人目不暇接。
驻足聆听,耳边飘过的不仅有钢琴声,还有歌声、笑声……在这个快乐洋溢的校园里,导报记者和厦门六中现任校长刘卫平有了一次对话。
刘卫平 厦门六中校长,中学特级教师,福建省优秀校长,厦门市拔尖人才,厦门市特级教师协会会长,集美大学、福建电视大学、新疆石河子大学客座教授。
创造教育是六中发展突破口
导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者”):在很多人的印象里,您的名字是和集美中学联系在一起的。听说您1999年参加厦门市组织的全国招聘中学校长的考试,以第一名成绩被录取后,在集美中学工作了12年。而今作为厦门六中校长出现在人们视线中,您感觉有何不同?
刘卫平:从2000年初担任集美中学校长,到我离任,共12年。这是我人生最年富力强的12年。在这12年里,增加了很多人生的历练。在这12年里,我最大的收获是了解了陈嘉庚,他的教育思想给了我很大的影响。应该说,我的教育认识是在这12年中丰富起来的,这是我到新的工作岗位的财富和底气。
到六中后,大的教育环境没有变,因为都在厦门市,但毕竟换了一个单位,两校的底蕴、文化、历史、现状还是有一些不同,对我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
六中的孩子更活泼一些,民主意识更浓一些,也很敢于表现自己。家长对学校的关注度更高一些。六中有才能的教师不少,六中的教师很敬业、很拼——— 这是六中的传统。这些都是我做好六中工作的有利条件。
两校遇到的问题也有很大的相似性,比如生源的结构、教师受到应试教育评价的束缚、德育的瓶颈等。
记者:看来教育都有一些普遍性的问题。厦门六中也是一所老牌的省一级达标校,其在创造教育和艺术教育方面有口皆碑。您如何看待创造教育?您认为中学时代如何培养创新人才?
刘卫平:从某种意义上说,六中的起步是素质教育,其突破口就是创造教育。后来,也就是1995年开始了艺术教育的探索,应该说,创造教育和艺术教育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席之地。
创造教育和艺术教育历来在我国的教育中比较薄弱,国家教育纲要一直在提倡,应该说,六中的前几任领导很有前瞻眼光,比较敏锐地看到了教育的问题,发现了学校发展的契机,行动得比较早,这是六中今后必须坚持的道路。
中国要由制造大国走向创造大国,其创新能力必须从教育入手。做题、考试只能培养会记忆的民族,而不能培养会思维、创造的民族。而艺术教育则是培养心智,丰富想象、情感不可缺少的。两者兼顾,长期坚持,对学生的发展是大有好处的。
今年4月份,六中的教代会把创造教育和艺术教育写进了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今后,我们将给学生提供更多更大的平台,在创造教育和艺术教育上有更大的发展。比如,课堂教学以发展学生的智慧为核心,逐步减少、改掉满堂灌的教学方法,给学生更多的讨论、触摸、动手、体验的机会,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其次,创造教育和艺术教育进课堂,集合高校和家长的资源丰富课堂内容和教育手段;第三,做好相关的制度建设;第四,经常性地做好科技艺术的相关活动,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
艺术是不可或缺的精神营养
记者:厦门六中在艺术教育方面的成果的确吸引了社会各界的目光。听说学校的钢琴搬到了大厅,学生可以随意使用?
刘卫平:六中的舞蹈取得了许多骄人战绩,仅这个学年,就先后在全国、省、市获得了五个一等奖和第一名。明年,学校至少有一个节目代表厦门参加全国中学生艺术展演。群体性的艺术活动也丰富多彩,音乐广场、艺术节、歌咏比赛、毕业专场等都深受学生喜爱。艺术成为学生的精神营养,不可或缺。
学校的所有设施都是为师生服务的,与其放在仓库里任之尘封,还不如让师生用。与此同时,我们还建设了开放式图书馆,陈列了50多种杂志和50多种报纸,由学生任意翻阅;其次,学校还净化了环境,学生更懂得珍惜,懂得文明。开放式图书馆两月多来,没有丢一本书。中午、下午放学的时候,如果你来看望孩子,一进学校,就会听到悦耳的琴声。那种感觉很美妙。
记者:您一直提倡提高师生的幸福感。除了学习以外,厦门六中还为孩子们创造什么样的校园生活?
刘卫平:教师的幸福感来自对教育的热爱,来自教育研究。我认为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实干精神加教育研究,实实在在地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并做一些理念上的引导,书才可能教得有味道,工作才有乐趣。否则,任何一个人都会感到职业的倦怠。
学生的课业负担很重,这是现实。我们首先力图在课堂教学上做一些探索,让学生学得轻松一点,参与度大一点,唤醒学生学习主人的意识;其次,在习惯教育上下工夫。有好的习惯,学习就会很轻松,人的幸福感会大大增强。很多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其实是学习习惯在作祟,关键是学习时间里的有效学习。我历来主张大考大玩、小考小玩、不考不玩———关键是把平时的功夫做足,不敷衍老师,更重要的是不敷衍自己;第三,增强学生发展的选择性,真正把校本课程开好;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文明六中、创造六中、艺术六中、书香六中、国际六中、幸福六中是我的追求。
做教育不能太功利,功利是教育最大的敌人。做教育不能今天做了什么明天就要看到效果,教育是农业,不是工业。它需要教育者精心地培土、施肥、浇水、除虫,有一个漫长的过程。当然,如果社会对教育能多一些理解、宽容,教育工作者的幸福感也会大大增加。
特色立校让孩子们一生受用
记者: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校园文化。您眼里的厦门六中精神内核是什么?六中发展的“生命线”又是什么?
刘卫平:六中的精神核心是 “精诚团结、顽强拼搏、敢为人先、永不满足”。它鼓舞着六中人走过了近60年,在未来的道路上,它还将鼓舞六中人继续前进。
以我的理解,六中的发展一是紧紧抓住教学质量,高、中考稳中求进;其次,让学生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每一个人都能做事,有才的人能做大事,没德的人会坏事,诚实做人、踏实做事,这些基本道理要让学生懂并且践行;第三,把六中的特色做好,特色立校,会给孩子们一生受用的东西。
记者:记得您说过,在六中,您每天都被教师的敬业精神所感动。除了敬业的教师队伍外,您认为厦门六中的发展还有何优势?
刘卫平:是的。六中教师对我是一种鞭策,是一种动力,也是我做好六中工作的基础。六中目前有特级教师7名,还有专家型教师、省市学科带头人一大批,和任何一所学校相比,师资队伍毫不逊色。我先后听了150多节课,的确不错,这应该是六中最大的优势。只要六中的每一个人坚持六中的核心精神文化,以新的课程理念引领,实干几年,六中的明天一定是美好的。
记者:听说最早的六中只是一所只有两个班的补习学校,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学校现在的规模如何?
刘卫平:可以说,六中走了一条超常规发展的路,由两个补习班的学校发展到高初中100个班的规模,让人惊叹。六中的发展得益于走了一条特色发展的路,得益于厦门特区的不断发展,得益于前几任校领导的正确选择,得益于六中人的拼搏精神。
记者:听说您来六中后,把在集美中学的好习惯带到了六中,就是每周一晚上坚持和高三学生谈心,学生们反映很好。那么,六中今年的高考成绩如何?
刘卫平:和高三学生谈心是我坚持了多年的做法,其好处一是可以了解教育教学情况;二是通过校长的身份给学生传达鼓励;三是解决一些学生的实际问题。不过要纠正一下,和学生谈心是从第二学期开始,因为高三的下学期学生的问题比较多。
今年六中高考本科生上线已达93%,本一线比去年增加26名。从出口和入口看,还不错。刚听到一个消息,庄斐雯同学已被北大录取。
成绩的取得缘于上任校长,缘于高三的全体教师,缘于懂事的孩子们。
记者:明年,厦门六中将迎来60周年校庆。这意味着六中将开始新的征程。怎样办学,办什么样的学校,您是否有新的思考?
刘卫平:六十一甲子。六中即将迎来建校60周年。在此之际,学校应该好好总结60年办学经验,好好挖掘六中宝贵的精神财富。但有一点,就是六中的精神不能丢,六中的特色不能丢,而且要发扬光大。
我在思考:六中的特色怎么成为全校师生的共识,不是几个人几十个人做,而是几百人几千人的参与,让它真正成为厦门乃至福建的教育名片;六中的文化怎么做出六中的味道;六中怎样突围,让老百姓更加信任;六中的教师怎样更优秀、更幸福,脸上多有灿烂的笑容;六中的孩子怎样在未来有更好的发展,不仅是学业有进步,更重要的是能力更突出。
任务很重,责任很大。我尽我心,我尽我力,和六中同发展、共荣辱。
(本文为中国校长网所有,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暂无文章
刘卫平
校长经典之作
联系校长
地址:厦门市湖里区和宁路50号(东渡校区)
电话:05925611580
邮箱:86746218@qq.com
和刘卫平校长畅谈教育论知
Copyright © 2013 福建省厦门六中校长—刘卫平的官方网站.
技术支持:中国校长网
中国校长网提供免费校长咨询服务,长期与数万名校长联手合作,打造出了覆盖全国范围的校长联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