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1/15
2802次查看
李新发布
《模块整体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教与学模式研究》学习实践交流会
时间:2010年5月25日
地点:天津一中大报告厅
参加人:校领导、全校教师
发言人:陈中、王晶、李永惠、李翠松
会议内容
物理学科组发言——李永惠
学习 反思 实践
——《模块内教与学整合培养创新人才教学模式》初步探索
一、 学习与反思:
1、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它包括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个方面。教学要本着“教”为“学”服务,充分调动学生自身学习的积极性,把“问”的权利交给学生,把“读”的时间让给学
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多给学生自主、创造性的学习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这是教学中取得事半功倍效果的主要途径。教师应实行角色转变,教师应
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学的研究者,课程的开发者和课堂教学的共建者,真正适应新课标下的教与学。 教师和学生是教学过程的双主体。教学过程中,双主体应该在各自的领域中进行观点交流
和思想碰撞,形成相互理解,共同提升。教学的目的不仅是“教”,而是学生“学”到多少,学到什么,这也是教学工作的最终目的。基于这个因素,学校和教师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
学”。这就意味着教师的“教”必须围绕学生的“学”,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有效促进学生的学习,让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发展。
2、当前我国物理教学的现状:
(1)只注重传统知识的传授和灌输,“背多分”作为获取成绩的主要途径,将学生作为一纯粹知识的载体或解题机器,忽视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只注重课本上纯学科知识的纵向挖掘和强化训练,而忽视学科的横向拓展、边缘渗透,尤其与其他学科、现代科技、人文科学及现实生活的交叉联系。
(3)实验教学只要求学生听懂、看懂,教条地死记住,老师只管纸上谈兵指手划脚地讲,而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于是形成我国目前中学生的动手能力普遍偏差的状况,即使考分高,却是“
低能儿”,口上夸夸其谈而动真的却又手足无措。
(4)由于一年一度的高考,横看关系到千家万户,竖看关系到千秋万代,这一独木桥又要过千军万军,因而那些所谓“题集”、“题典”、“题库”、“题海”、“题霸”、“最后冲刺”、“临阵磨枪
”等等巧列名目且极富有视觉冲击力的种种粗制滥造的复习资料因运而生,铺天盖地,教师成了“灌题漏斗”,忙得疲惫不堪。学生成为“解题机器”苦得劳命丧财,久而久之教师成了教书匠,学生成
了知识行囊。
(5)“教过”和“教会”
教学过程中必有教师“讲”的环节,“教过”是指教师已完成这个环节,如果教师已向学生讲解、分析过有关知识,我们就说这知识是“教过”的。“教会”是指教师不仅讲解、分析过有关知识。
而且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使学生掌握并能运用有关知识。有一种说法,有没有教过是教师的责任,学不学得会是学生的责任。这种说法显然是曲解了教师的责任。教学活动的结果要引起学生的
行为改变,如果只教,而不负责会不会,学生的行为并没有真正改变,就谈不上教学的效能。“会”才是教学的有效成分。新课程标准指出: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目标都是”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和能力发展的程度”。也就是说,评价教师的教学,并不是指教师讲得好不好、多不多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了没有收获,即使老师再辛苦
,也是无效教学。要真正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必须在“会”字上做文章。
3、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就是说,学生不能只掌握学习内容,还要检查、分析自己的学习
过程,要学生对如何学、如何巩固,进行自我检查、自我校正、自我评价。学法指导的目的,就是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
能力,为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供和创造必要的条件,更好地体现学生为主体的需要。只有加强学法指导,才能进一步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才能真正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全
面落实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把学法指导渗透于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之中,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引导学生由“学会”向“会学”发展。
二、 我们的初步实践(几个成功的案例)
(一)教材内容的整合:有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构建、有利于因材施教。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材料式”的教材观逐步被广大学者所接受,其主要观点是: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材料,是使
学生达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质量要求的内容的载体。作为一名教师,应树立“用教材去教”而不是“教教材”的理念。
例如:教材3-5的《动量》一章、教材3-4的《光》一章
(二)几节体现新课标理念的物理课
例如:《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单摆》、《简谐运动》、《电容器》等
亮点:以物理实验为平台、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分析、总结得出物理规律,学生认识深刻、透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三)物理习题模型教学法(李永惠和平区两名工程名师创名法):适用范围:高中物理习题教学、高三复习课
1、习题模型教学法
何为物理习题模型,物理习题模型是典型的物理问题,是同一类基础知识、物理过程、思维过程的高度概括。是同一类问题,经过去粗取精后找出来的最本质的知识、能力、思维的结合体。学生认识了
它、掌握了它,就可以利用它去分析、理解和解决同一类问题。
2. 物理习题模型的特点:
(1)典型性是物理习题模型的首要特点。物理习题模型是从一类物理问题中,抓住主要的本质问题,删除干扰和次要因素,集基础知识与基本规律于一体,具有代表性的结晶。物理习题模型是同一类问
题的本质体现和核心归整,是同一类问题的升华。
(2)方法性是物理习题模型的第二个特点。物理习题模型不只是知识的结晶,同时也是思维的结晶。掌握好物理习题模型,除了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之外,还可以从物理习题模型的建立,理解物理知
识深刻的内涵及外延,体会将物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和逻辑方法,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比较复杂的物理问题升华为物理习题模型,用熟悉的思维方法去分析、判断,迅速找到突破口,
尽快解答。
3. 物理习题模型教学注重对所讲的知识进行巩固、内化,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变”的现象中发现“不变”的本质,从“不变”的本质中探究“变”的
规律,这样可以帮助学生使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从而让学生在无穷的变化中领略物理的魅力,体会学习物理的乐趣。
4、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已风靡世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教育已在我国得到广泛的运用。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学校里,学习不是
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的过程。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参与教与学的整个活动,才能培养具有较好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生,才能适应21
世纪的要求。
建构主义主张“为理解而学习”,这就要求学习中不能只记住一些概念、规律或只能应付课本上的一些习题,要求学生获得的知识是结构化的、整合的,而不是零碎的、片面的,要求学生对知识形成多
角度的、丰富的理解,从而使他们在面队新问题时,能灵活利用它们解释新现象,想出好办法,形成解决各种问题的程序。总之,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并不是要让他们学习更多、更难、更深的内容,而
是要提高学习的质量,使学生建构有效的知识。
(2)新课标指出,中学物理教学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会学物理,会用物理,培养学生善于创新的精神。但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题海战术不仅困扰着中学物理教学,而且已经成为导
致学生厌学抑制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主要根源。顾泠沅教授认为,变式是指相对于某种范式的变化形式,就是不断变更问题的情景或改变思维的角度,在保持事物的本质不变的情况下,使事物的本质属性
不断变化的变化方式。变式既是一种重要的思想,也是一种重要的教学途径。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注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提供创造的环境,激发学生的创造动
机,发挥创造的潜能。
举例:电动势大小(6种计算方法)、测电阻的6种方法、光学中9个物理量大小的简便记忆法、带电粒子在磁场中匀速圆周运动4种找圆心画轨迹的方法、子弹打木块模型、传送带模型、解决弹簧的“三看
一比较”等。
(四)一中物理组的实验水平:全市领先。举例:微机物理实验室、自制教具(全国获奖)、教材要求的实验全部开齐
三、课题的研究步骤:
1、学习准备阶段:(2010年3月——4月)
(1)学习新课标、教育理论、交流学习体会
(2)依据新课标的理念查找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2、初步实践阶段:(2010年4月——7月)
高一备课组:承担高中物理概念课教学模式研究
高二备课组: 承担高中物理规律课教学模式研究
高三备课组:承担高中物理习题课教学模式研究
3、整理和分析资料,完善实践方案(2010年9月—2011年2月)
4、整体推广阶段:(2011年2月——2011年7月)
5、总结提升,课题结题(2011年9月—2012年2月)
课题研究的成果形式包括《课题论文集》、《教学案例集》、课件、观摩课、自制教具、学案等多种形式。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1、知识与能力的整合2、教学模式的整合3、实验资源的整合4、教案与学案的整合5、教书与育人的整合。
地理学科组发言——王晶
地理模块整合课程的发展框架——知识、能力、价值、文化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代表地理学科组与大家交流的题目是:地理模块整合课程的发展框架,在全校“模块整体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模式”的课题研究中我组通过课程整合这一着力点,力图使我校地理课堂实现从地理知识、能力的传输、到地理价值观的养成、最终使每位学生拥有地理文化地理精神。
我校地理学科组是一支结构合理、扎实肯干、锐意创新的教师团队,目前通过全组集中学习四次,做案例探究课三节,全组教师已经形成统一认识并逐渐更新观念。我学科与大家交流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习体会、案例实践、发展规划。
一、学习体会
高中课程采用了“领域-学科-模块”的结构,以“模块”作为课程的基本单元,每个模块都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作为该模块组织的核心,形成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新课程理念下模块课程的教学设计,对教师来说是陌生的,目前大多数新课程改革与实验停留在技术操作和制度建设层面,而新课程教学中的人文关怀、培养学生学会发展的教育观还未得到广泛关注。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通过学科教学建立大学科观,培养学科基本素养,提升教育高度,学校提出的“模块整体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模式研究”,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有深厚的研究基础,在“十五”期间承担《“自主探究式”教学模式在高中新课程改革中的实践研究》硕果累累,学校《新课改背景下构建中学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中地理学科已率先完成全部导学案的循环使用,积极探索科学高效、质朴实用的课堂教学流程,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
(一)学习体会之一:追本溯源
著名的诗人纪伯伦曾经说过:“因为走得太远,忘记了为什么出发。”教学改革发展到今天,新事物、新情境层出不穷,“乱花渐欲谜人眼”,但回头看,教育的许多根本问题似乎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这是一幅学习模式图。
“双环”学习模式告诉我们,工作效能较低时,我们反思途径不应只回到对策层思考——我的方法有没有问题?这是传统的单环学习模式,而应该回归到决策者背后的想法去思考问题,我采取策略的终
极目标是什么?也就是回归教育本原思考问题。爱因斯坦说:“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教育者忘记了教育的本源,只能是机械程序化工作。
回归教育本源的地理教师应做到几个转变:
1、转变地理教育价值观,价值是人的行为最根本溯源,由对学生一时负责转变对学生一生负责,由只关注学生成绩转变为关注学生一生的精神思想。地理特级教师王树声老师影响了一批学生从事大地监
测、气候物候研究,教师就应该成为学生人生的指向标。
2、转变学生成长方式,美国华盛顿大学图书馆墙壁上有这样一句话: 告诉我,我忘记了;演示给我,我记住了;让我参与,我理解了。地理课应由说教虚拟的生活转变为实践真实的生活。
3、关注学生理想信仰追求,知识是财富,智慧更是财富,而人格是最宝贵的财富。让教学充满人道精神。追求教育的文化品位,我们的教学应该从地理知识传授到形成地理味道进而达成地理品位最终塑
造地理人文精神,人课合一让地理课更厚重些。
4、关注学生性格和习惯的培养,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从“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到“学会发展”,这是在课堂教学观念层面上
的一个实质性超越。(二)学习体会之二:脚踏实地——模块整合的地理课堂实施思想
经全组探讨确定地理学科模块整合点的选取及整合方法
1、零散、细小知识——建立知识树,提取主干——建立整体框架
2、重复出现的知识——体现1+1〉2的螺旋上升式整合——实现建立知识发展关系
3、强化记忆的条块知识——通过生活化、情景化——使学生感悟学科精神
4、初高中衔接知识——通过初中知识再现感受——上升至高中探究本质,实现飞跃
5、案例呈现知识——通过居高临下俯瞰案例——实现找寻规律和方法
6、抽象知识、空间想象知识——通过模拟试验——使学生在动手中发现科学真谛
7、地理思维方法和观念获取——通过综合学科思维方法和大地理观念(全球观、哲学观、历史观、数形结合、建模、图文转换、语言提炼、实验操作、规划设计、鉴赏美创造美、科学避险、野外生存等
)——力图培养未来的通才和全人
二、案例实践
5月13—21日,作为对模块整体教学模式的一种探索,我组通过课型整合由年轻教师黄剑辉老师做“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案例探索。这一专题是由层次递进的3节课组成:第一节理论、知识技能整合课
;第二节实践整合课;第三节理论与实际整合课。每一个环节都渗透整合而不是单纯叠加。
(一)知识技能整合课环节的设计理念
“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的专题整合包括三个方面:知识整合要面向教材、适合学生学,是基础;方法整合要面向教学,适合组织学生实施、是手段;能力整合要面对学生,适合学生形成高效的、自主
的、能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是目的。这三者相辅相成,是不能分割的。
本专题位于必修二模块第三章第二节,是继“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后的第二个区位分析。教材设计上重整体,突出了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有哪些,便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但缺点也存在:
1、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开篇就以罗列的形式出现,没有案例分析,且因素又比较多,学生很难内化且形成知识体系;
2、区位因素的全面出现,缺乏主体性分析,在真实工业区位选择时不可能面面俱到而要抓主要矛盾;
3、同一个工业部门,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主导性区位因素也会随时代而变化。
我们认为教师知识整合的着力点即在于引导学生理清这三个知识层次,形成一个结构清晰的知识整体。
生产活动对高一学生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教学方法设计不好就容易形成空对空。为此我们设计两个案例分析教学,一个是“中国钢铁工业分布”案例,另一个是“中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分布”。从具
体的工业部门入手、从具体案例着手,有文字、有图片、有问题。在问题的逐步深入中,便于学生从具体到一般、由部分到整体的去自己探索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到底有哪些?不同部门哪一个因素是主
导?这符合探索研究活动的一般发展规律。有了探索还要有分析、归纳,这一部分适合用对比表格分析法去分析6种不同指向型工业,由具体到抽象,由抽象再到本质,帮助学生发展思维。
能力整合要首先想清楚这段知识我们要帮学生形成什么能力?本专题知识表现要求学生掌握对图片资料和文字资料的阅读分析、获得有效信息能力;对区位因素在不同工业部门重要性的归纳、演绎、延
伸能力;把基本知识和原理应用解决实际题目的能力等。教师要做的是引导引导学生把凌乱的系统化、把抽象的具体化,把特殊的一般化,这是教师的点睛之笔,而绝不能越俎代庖。
当课堂教学进入到最后阶段,我们设计让学生闭目冥想1分钟,然后把自己本节课的收获写在学案上“个人总结”处时,同学们都若有所思、然后认真的写下了自己的收获。有的同学写道“我从来没有想
到哲学课上讲的用运动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会这样自然而然应用在地理学习中。”区位学习能让学生学会用全面观点、发展观点、因地制宜观点、主体性的观点看问题是一种高层次的能力要求,这既是
学科内整合,还是多学科交叉整合。
(二)实践整合环节的设计理念
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地理老师总是在想,我们必须寻找一种和课上相补充而又相得益彰的形式去发展课堂教学,它一定要区别课堂教学的形式,而又具有相同的实质,帮助学生获得一些课堂上获得
不到的心灵感受、学习反馈、方法和技能,而这样的实践课复杂了实现不了,身边资源信手拈来利于实现。为了减少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我们请来了我校益中安全带厂的刘工程师现场和学生座谈安全
带厂建厂和搬迁、发展中的方方面面问题。
在进行此次实践活动之前,我们进行了很多先期准备工作,和厂方交流、引导学生梳理问题,设计实践学案等。学生们对这种学习方式很欢迎,探讨许多学习课堂知识后深入思考的问题。
(三)理论与实际整合课。
在知识整合课之后再与实际生活对比,学生们把书本知识拿到生产和生活中去印证、去发展,并形成一种学习中的习惯和意识这是再高一层次的整合。更大的收获也许就是他们习惯了去质疑、去思考、
去求解。在理论与实际整合课上我们请学生们谈一下对这次整合活动的收获,可以谈认识、可以谈质疑总之是自己的真实感受。
有的同学说:我们在课堂上学到的知识是压缩的,但是通过这次座谈会,我懂得了这些知识都是在实际生产中有所应用的,是饱满的,而且更容易理解。
有的同学说:面对面的与专业人士交流之后,我觉得地理课上讲的知识还是有局限。毕竟从实际出发要考虑的因素确实太多了。但如果没有地理课上学到的理论知识,就想要实地操练也是天方夜谭。
还有的用学说:为了能与工程师座谈,我查找了一些平时根本不会想到要去百度去查找的内容,让我开拓了视野。
学生的这些真实感受使我们思考良多。他们首先对我们的尝试做出了积极的回应,认为这种方式非常有益于课堂学习,当传道授业解惑遭遇挑战时,教师的更多任务是培养学生去分析、去质疑!
当然在此次实践活动后的反思分析中,大家也一致提出了改进建议,如知识技能整合课环节,选取的案例比较陈旧,学生参与度还应该提高,全组教师应该及时积累更多鲜活的案例,及时补充备课资料
包。实践整合环节,学生与刘工程师的互动,学生提问的思路还比较零乱,还需要教师引导和梳理等。
三、发展规划
(一)营造地理文化
学校地理文化是指学校向新生一代传递的地理主流文化和创造的地理新文化,它不只是书本上的、来自过去的知识,还包括积极而理智的、富有情感的行为和探索、创造超越现实的态度与作用的方式。
它承担着“文化传递”和“文化创造”的任务。
营造校园地理文化,可以使走进一中校园的学生,从可见、可触、可操作的实物模型与仪器,到浓厚的地理氛围的熏染,使学生在校园中感受到地理的真实与价值,它将影响和改变着学生的地理精神世
界。
(二)模块内整体教学改革
1、课型改革:结合地理学科特点,从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知识模块中,提取十大专题改革出三种整合课型,分别是知识技能整合课、多维实践整合课、理论实践整合课。
知识技能整合课:每专题确立清晰的培养目标,确定每一节课在模块教学中的地位,学科素养的培养指向。
在目标引领下,课程分为四大板块:
基本知识——对本专题知识精选、多角度整合、体现螺旋式上升并建立知识结构。
基本技能——专题技能训练,如查找资料、建模分析、读图绘图等。
生活地理——专题涉及生活中相关的地理现象、地理原理的发现、分析与思索。
地理观念——本专题中学生应树立的地理观念。
多维实践整合课:实践整合课的实施原则是:
(1)地理的实践方法多种多样,结合不同主题,选取不同的实践方案。
(2)科学设计、合理分组,实施方案和应急预案规划在先。
(3)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学生资源、教师资源、家长资源、社会资源构筑五位一体的地理实践基地。
(4)实践方案对比实施,加强反思分析,及时调整。
我们将必修教材划分为十大专题,每一专题选取一个实践点,每月开展一次实践整合课,将课堂搬到校园和社会中,分三大实践主题:
①探究实践课——地球运动中太阳高度角的测量、地转偏向力的实验、水循环实验、热力环流实验,利用校园环境、地理实验室和学生家庭,开展多样的探究性实践活动。
②应用实践课——区位专题中带领学生去西青生态农业区、益中汽车安全带厂参观座谈,使学生了解区位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发现一些问题尝试提出解决方案。大气环境和水环境学习时可带领学
生参观天津气象局,验证气象信息的采集和发布。参观尔王庄水库,验证库区建设的区位选择、对上下游环境影响等。
③参与实践课——人口专题的学习时,发动学生调查家族人口迁移情况,绘制人口迁移路线图。交通专题学习时,组织学生进行一周左右的学校周边交通流量测量及分析,写出观测记录提出解决方案。
环境专题学习时,组织学生作环保志愿者,来到社区进行环保宣传,制作环保橱窗等。
理论实际整合课:每一专题用时一节课,学生将课堂所学知识与实践课中实践收获进行整合分析,教师讲评,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课下进行深入探究。
2、学案改革
常规学案:在地理组已经建立完成的系统学案基础上完善。
(1)由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清晰可操作
(2)基础知识:精选典型知识,重难点突出,构建知识体系
(3)基本技能:包括能力描述、方法呈现、典型训练
(4)生活地理:结合专题性质,可以是文图资料也可是给出网址查找网络资源。
(5)地理观念: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实践记载。
其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日后学业检测的复习材料,将普通年级的知识难度将下来,贴近基础层次,留出更多的时间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参与能力。这样的设计既保证学生基
本知识基本技能的落实及与学业检测考试的衔接,又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地理综合素质。
实践学案
(1)实践目的(2)组内成员分工(3)实践工具和仪器的选取(4)实践方案(5)实践结论(6)你的收获。有关整合课程的评价改革,全组正在积极研究制定之中。
我们也许在“模块整体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模式研究”上走得步履蹒跚、会遇到许多难题、做得很不够、甚至会走些弯路,但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在路上、并将继续坚持走下去,我们相信驽马十
驾功在不舍!就这样坚持走下去,我们总会走出一片天!
化学学科组发言——李翠松
化学学科模块教学整合的实践思考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进行模块整合的
背景背景一:2010年4月,我校明确了学生的培养目标“高尚的品德,健康的身心,出色的能力,服务的精神”,这是天津一中每一位教师行为的理念与努力的方向。这20个字应该是我们要尽心打造的天
津一中的特色与期待留在所有一中人身上的印记。
背景二:2010年5月20日,天津市教委正式批准了我校的“理科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为我校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准确理解“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含义显得尤为重要。李新校长指出“理科创新型人才
培养项目旨在为学生创造宽松环境,搭建学生自学、自育平台,努力使其具有更广阔的自由支配的时空,最终为国家培养具有创新潜质的人才奠定基础”。
背景三:我校的教学资料编制工作以开展多年,2009年暑假这项工作全面铺开,经过一年的努力各学科学案整理工作已趋于成熟,为我们进一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奠定了基础。
背景四:化学学科成员中近20位教师经历了至少2次的课程改革,他们熟悉新旧教材的差异,对新、旧课程有过亲身的体验,对教学方式的改革具有预见性和甄别能力,这样就大大提高改革的成功率,当
然如果不能进行很好的思想统一也会造成教学改革难以推进的弊端。
背景五:新课程在天津已经实施了四年,经过四年的实践大家对于新课程有很多的困惑与思考。我们化学学科也不例外,面对教材知识的系统性被弱化、化学实验弱化的问题,他们在实践中有过很多的
思考和尝试,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准备在新的一轮教学前进行整理,确保新学年能够实施。
以上的诸多背景,既明确了我们教育教学的目标,有揭示出我们面前的问题;既让我们对课程与模式改革信心倍增,又为我们提出了许多艰巨的任务。但进行教学改革与尝试已成为必然。
(三)进行模块整合的目的
化学学科模块知识整合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以学科的培养目标为指导,最终实现天津一中 “高尚的品德,健康的身心,出色的能力,服务的精神” 的培养目标。
(三)进行模块整合的意义
无论是学科培养目标的实现还是我校对学生培养目标的实现,都是以“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目的的,因此结合我校的培养目标正确领会、解读化学学科培养目标有很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
对化学学科的培养目标解读——高中化学教学应该促进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
1、 完善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丰富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方法。
化学不仅研究宏观的物质世界,而且研究微观的物质世界,使学生对物质世界的认识趋于全面。一方面,化学研究物质宏观的组成、性质和变化,需要应用实验手段和观察手段,以及通过文献检索来收
集需要的信息,需要用化学语言进行描述,需要对众多的化学事实进行科学概括和理论思维;另一方面,化学研究物质微观的结构和反应历程,需要进行推理、类比、微观想象和创造性思维来确定分子
中的原子是如何结合、相互影响和变化、运动的,确定分子的精细结构与物质性质之间的关系等等。化学学科的形成与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关系密切,化学认识需要以较高的认识水平为基础,化学课程
应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水平。
2、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2003 年对除台湾、香港和澳门以外的中国大陆 18-69 岁成年公民进行了第五次科学素养调查,结果显示:2003 年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稳步增长,达到1.98%。但是,据有关资料
显示:2000 年美国公众达到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为 17%;1992年欧共体公众科学素养水平已经达到 5%;1989 年加拿大公众科学素养已经达到 4%;日本在 1991 年已经达到 3%。
我国公众科学素养水平与世界其他国家如此巨大的反差,不能不引起我们对现行的科学课程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改革。21 世纪不仅为我们提供了机遇,更带来了挑战,为了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未来社会
发展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科学教育必然要关注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科学教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化学教学也应立足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立足于学生未来的发展,立足于社会发展
的需要。同时,高中化学课程还应当发挥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积极作用,充分体现高中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
3、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要迎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化学课程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观察、思考、操作、实验的机会,
这对于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实验是化学的生命线,实验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实践的过程。化学课程要实现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宗旨,就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
实践能力为重点。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开展科学探究。化学课程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的实践活动,对于激发学生的
学习兴趣、理解科学本质、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意义重大。
4、增加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责任感的培养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由之路,我校教育目标中“服务的精神”正是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化学学科发展的新特点决定了化学课程在增加学生的责任感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化学与工农
业生产、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化学将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关注与化学相关的社会现实问题,如:化学物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化石燃料的综合利用;海水、金属矿物等自然资
源的合理利用;化学科学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化学与污染治理等,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尊重自然,关爱自然,使学生面对未来复杂的社会问题时能
够做出科学、理智的决策。
5、养成学生健康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
化学课程不光关注学生智力、道德、情感、技能方面的发展,还引导学生形成科学的行为习惯。例如:化学课程中关于化学与生活的内容,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化学在促进人类健康方面的重要作用,知
道哪些食物是有助于人类健康的,哪些药物是有助于人类健康的,哪些材料是危害人类健康的,这些知识的介绍可以指导学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关于化学与环境的相关知识,又可以使学生养成保护
环境、爱护资源的良好行为习惯;关于化学与安全的知识,可以提高学生的安全意识,指导学生如何自我保护,远离危险。
基于上面从五个方面对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解读,思考我们即将实现以上目标要做的教学整合,我们认为这种尝试有其深远的意义。
二、模块整合的基本原则
模块整合作为一项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方法体系,为保证教材功能的实现,在整合时应遵循一定的基本原则。
1、适应性原则。
适应性原则要求模块整合必须与社会的需求和个体的发展相适应,必须与教育目标和教育制度相适应,必须与学科逻辑、心理逻辑以及教学逻辑等逻辑体系相适应。
2、整体性与系统性原则。
遵循整体性与系统性原则,首先应该认识到教材是作为一个整体存在并发挥其功能的,因此,教材的整合就应从教材的整体性功能出发,思考学科教材与其实施效果的联系,思考教材局部在整体中的功
能,合理整合教材不破坏其整体性和系统性,从而发挥最佳的教学效果;遵循整体性与系统性原则,要为学生构造所学知识的整体框架,勾勒统一的科学图景,反映科学的真实面貌;遵循整体性与系统
性原则,还应当明确“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系统结构决定整体功能”,并据此对教材系统进行合理整合。
3、实践性原则。
高中化学模块整合是一项实践活动。为了确定哪些内容是学生感兴趣的,哪些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哪些知识需要重组需要展开广泛的调查研究实践;为了整合出最佳的化学
教材,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摸索,并在摸索的过程中不断地创新,教材的整合过程就是一个艰巨的实践过程;模块整合产生的产品,必须经过学科各位老师的评价和认可,必须能经受教学实践过程
的检验。总之,模块整合从准备阶段,到设计阶段、到评价阶段、实验阶段以及全面实施阶段的每一个环节都是实践的过程。因此,实践性是模块整合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
4、 稳弹性原则。
稳弹性原则对于模块整合意义重大,是模块整合的稳定性与变革性的辨证统一。化学属于自然科学学科,其教材的内容应该是该学科中变化最小、最稳定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基础知识、基本技能;
模块整合是教学更新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的过程,教材的整合要适合不同程度的学生,即具有一定的弹性。
5、 最优化原则。
“最优化”是指一个系统整体的联系在活动(运动)中达到最佳有序状态。模块整合的最优化要求(1)从模块整合的最优目标出发,合理选择最佳的内容及内容组织方式;(2)合理组织学生的学习活
动和教师的教学活动;(3)合理安排模块整合后的各个环节,使其按最佳有序状态运行;(4)合理进行自我评价,不断总结经验,使整合过程不断完善,不断调整至最优方案,达到最优化目的。
6、 反馈性原则。
模块整合只有通过及时地信息反馈,才可能实现有效的控制,从而达到预期的目标。反馈过程贯穿于模块整合的始终,随时进行反馈,了解模块整合的现状与预期目标之间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
改进,以达到其目标。
三、模块整合的方法
进行模块整合必须要考虑整合后的知识的“逻辑”。这是因为:首先,任何教材逻辑设计是体现教材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教材设计者的设计思想、教材的各级目标等都是通过教材的逻辑主线体现出来
的;其次,教材的逻辑主线的设计决定了教材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教材逻辑的设计决定了教材中的德、智、体、美、劳等要素地组成、结构和相互关系,教材逻辑的设计还影响着教材的功能“究竟是介
绍知识、还是培养学生的能力或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再次,对教材逻辑设计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遵循教材设计的基本原则,如教材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就要求从全局上很好的把握教材的逻辑主线是什
么,它怎样将教材的各种要素有机组合在一起;最后,好的教材逻辑主线有助于更好地指导教师地教和学生地学。综上所述,我们无论对教材如何整合,一定要有其逻辑顺序,不是主观臆造,要遵循以
上四点。
对于不同的化学知识我们在进行教学的过程,可以采取以下的“逻辑”进行整合,以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下面我将结合化学组老师们已经做过的尝试,介绍各种整合方式。
1、学科中心式整合方式。
此种方式中,化学学科因素是学科教学整合的依据。按照其发展过程,先后表现为三种形式:一种是学科浓缩型,既将学科的基本内容进行加工提炼;一种是学科结构型,强调使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
;一种是多科综合型,这里指“多模块综合性”是对相关学科的知识经验进行严格的筛选和精心的组合而形成的新的知识呈现方式。不管是哪一类的整合,它都是强调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内容,强调知识
的系统性和逻辑体系的严密性。我们在高三化学的复习教学中一直采取这样的方式,以提高复习的效率。
2、社会中心式整合方式。
此类整合方式中社会、时代因素对整合内容影响较大。模块整合突破了学科模块间原有的界限,选择社会需求和社会问题作为教学内容,如人们普遍关心的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污染问题、资源问题、
先进的科学技术、个人与社会的生存活问题等作为教学内容,按照专题的形式将这些内容整合起来,并在这些专题内介绍相关的学科知识。社会中心式的逻辑结构,可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和解决社会问
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不仅强调了解决社会生活中主要问题的知识内容,又注重了学习者的发展,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灵活性。目前化学研究性学习的题目设计主要采取的是这种形式,这一
整合方式将是我们进一步挖掘的对象。
3、人本中心式整合方式。
此类整合方式受到教材服务对象的影响较大。“整合”多以发展学生的天赋才能和适应学生的个性特点为基本原则,将视野扩大到学生的全部生活经验上,教材设计尊重人的特征,重视思想因素和情感
因素的内在联系,符合学生的发展要求。这种整合方式主要运用在我们对学科竞赛种子选手的后期培养阶段,我们的教练员会根据他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做”适合他的培训教程,这一过程就是“人本中
心式的整合方式。
4、问题中心式整合方式。
此类整合方式受教学过程影响较大,尤其受到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策略的影响大。所谓问题中心式教材,就是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来组织、安排教材内容的逻辑形式。此类
整合方式主要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发展的能力;培养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质疑、不断创新的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
动地进行自我认识和自我完善。下面给大家展示刘俊梅老师和黄晓霞老师的一节课例。
5、 任务中心式整合方式。
此类整合方式受教学过程的影响较大,同时也受到课程的结构、功能等要素的制约。根据目前我国学者对任务中心式教材的研究,我们又将其分为任务驱动型教材和任务综合式教材。“任务驱动”是建
构主义教学理论中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结合起来,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创造真实的教学情境,在真实的任务中学习。“任务综合”也是以建构主义
为理论基础,通过各种任务将课程要素和实施条件等综合起来的课程内容组织模式。不论整合之后是“任务驱动型”还是“任务综合式”,都是引导学生通过一个个喜闻乐见的任务,自主探究、合作交
流,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完成一系列的学习任务。高一备课组在进行必修二《基本营养物质》教学中采取了“任务驱动”的方式。
6、经验中心式整合方式。此类整合方式受到教学服务对象的影响较大,尤其重视学生的认识规律和行为规律。杜威认为“只有将教材引入儿童的生活,让儿童自己去直接体验,才能促进儿童对知识的掌
握”,即“从做中学”。因此,他主张以儿童的个体经验作为教材的主线,群体经验的获得必须建立在个体经验的基础上,因此这类整合方式,主要选取人类的衣食住行等为教材内容,直接培养学生的
社会生活能力。高一年级备课组在必修二《化学能与热能》一节采取了这样的教学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实际进行模块整合时很少严格地遵从某种类型,常常只是某方式占了优势和主位,各种方式相互之间往往并没有很明显的界限。
以上通过六个实例介绍了我们在化学模块整合教学中遵循的原则和采取的方式。这种摸索与尝试只是一个开始,还处于一种自然状态,随着学校“大课题”的提出,我们已经进行了四次的学习与讨论,
在明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在此方面进行大胆尝试,争取推出具有一种特色的化学教学模式,形成可以推广的校本课程。
四、设想与打算
设想一:
化学新课程改革将科学探究作为突破口,科学探究不但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同时也是中学化学课程的重要内容,它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化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形式。
用化学实验的方法学习化学,既符合化学的学科特点也符合学生学习化学的认识特点,是化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手段。新课程标准提倡学生独立进行或合作开展化学实验研究,通过化学实验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通过使用探究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化学基础理论、掌握化学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价值观,帮助学生发展思维能力和训练实验技能,从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科
学素养的目的。因此,在新课程标准下,化学实验教学有了更为突出的作用和意义,抓好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内容。
对于实验教学的现状目前并不容乐观,新课程的化学必修教材不再硬性划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而是把实验分散在“活动与探究”和“观察与思考”栏目中。在加之教材课时紧张,部分的实验时间被
挤占;教师包办教材实验其情况时有发生,这种现象与新课程的实验教学理念不吻合。而我们目前提出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项目”的一种途径就是要让学生走进实验室,去体验探究的过程,为此我们计
划在下个学年编制《天津一中实验使用手册》共三个分册,教材内容的选择源于必修和选修教材。实验使用手册的内容包括:(1)实验探究方法;(2)演示实验(3)并进实验(4)分组实验(5)生活
实验(6)高三实验辅导六部分。
设想二:
化学新课程的优点是注重创设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环境,重视反映化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关注学生的个性需求。其不足则是新教材把一些理论、概念集中出现,由于知识点阶段要求的局
限,每个知识不能较完整地出现,致使教材的知识点显得有点零乱,没有系统性,必修教材中的这些现象就更加明显。在学习中,学生只能在短时间里被动地掌握几个没相互关联的理论定义,学习起来
比较吃力,而且不利于记忆和推理,容易产生对化学学习的不良情绪。而布鲁纳强调:“不论我们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该学科的基本结构。”所谓“学科基本结构”,是指该学科的基本概念
、基本原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联性,是指知识的整体性和事务的普遍联系,而非孤立的事实本身和零碎的知识结论。任何学科都有其基本结构,任何与该学科有联系的事实、论据、观念、概念等都可以
不断地纳入一个处于不断统一的结构之内。这种基本结构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科学因素,应该成为教学过程的核心,因为学生如果掌握了学科知识的基本结构,他就可以独立地面对并深入新的知识领域,
从而不断地独立地认识新问题,增多新知识。
遵循以上原理,我们准备在新学期对必修一得、的部分章节进行结构的调整,对高二选修1、4、5的知识进行整合,使之更有利于学生建构“化学知识结构”提升学习能力。
设想三:
为培养学生化学学科素养,下个学年我们将开设以化学史为专题的选修课。
文章的最后忽然又想起这样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不要因为走得太远而忘记为什么出发”,各位老师让我们时刻用我们的培养目标提醒自己,永远追寻着目标。
第二句话是“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这是陶行知先生对教育和创新的阐述,让我们从细节做起将创新精神的培养
融入教育的每个环节。
(本文为中国校长网所有,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一篇:暂无文章
李新
校长经典之作
联系校长
地址:天津市和平区西安道117号
电话:02223391540
邮箱:12325@163.com
和李新校长畅谈教育论知
Copyright © 2013 天津一中校长—李新的官方网站.
技术支持:中国校长网
中国校长网提供免费校长咨询服务,长期与数万名校长联手合作,打造出了覆盖全国范围的校长联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