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内涵发展 提升办学品位
乌鲁木齐一中六届五次教代会工作报告 李志贵
在教育改革中,基础教育的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作为一所学校来讲其内涵发展势在必行。一中是一所自治区老牌重点校、百年名校,全国知名学校,为了积极的实现转型升级的新跨越,我们尚需始终保持“平和从容,博雅大气”的办学风格,坚持向善求真的智慧和勇气,追求卓越,不甘平庸的办学精神。在今后的办学中,我们如何找准转型升级与内涵发展的着力点,注重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质量声誉与办学品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工作重点和突破点。
一、着力于办学思想及观念的转变
学校办学的宗旨是育人,育人的成效在于责任,“办负责任的教育”应该成为我们的追求和办学理念:办对学生、对教师、对学校、对社会、对未来负责任的教育,其根本宗旨就是要造就人的责任情怀、担当精神以及履行责任的本领。
“责任教育”关键还在于具体化、生活化。一是内化责任理念,增强责任意识;二是培育责任主体,造就责任团队;三是搭建责任平台,提升责任本领;四是营造责任文化,铸塑责任校魂;五是发挥辐射作用,履行社会责任。从以上五个方面构建责任教育的操作体系。
二、实施体验教育 提升德育实效性
体验是个体生命的一种内在经验的过程,具有个体性、亲历性、内在性。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是一个人成长的根基。当今中国正处于开放的国际环境和多元文化的背景之中,青少年又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德育为先更具必要性和紧迫性。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是我校内涵发展的基础。
树立修身重于求学观念。要克服功利的教育倾向,反对“重术轻人,重智轻德”。一中的一切教学活动,既要重视知识和技能的传授,更要注重道德的教化、品质的塑造和人格的养成。我们相信高尚的道德追求不仅可以唤醒学生求知的欲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且高尚的道德还可以弥补知识的不足。
树立全员育人观念。学生思想工作不能仅仅依靠班主任,更需要全校教师和职工的共同努力,因此,我们要树立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面育人的德育意识。学校每一个岗位的教职工都有关心学生、教导学生的责任,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打造同心协力的育人机制,提高德育的实效性、针对性。
树立“学科德育”观念。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德育应该贯穿所有学科教学的全过程。语文、政治、历史等学科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体育、音乐、美术等学科侧重于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一中学科课堂既要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学科素质形成的“硬指标”,也要营造春雨润物无声的“好氛围”。
搭建多种载体活化德育。通过开展“主题班会”、“文明礼貌月”、“青年志愿者”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加强学生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自理、自律能力。通过组织像“母亲节”、“教师节”系列活动和主题演讲、辩论赛等活动,开展感恩教育、诚信教育,让学生从“身临其境”升华到“心临其境”;通过办好中学生党校、开辟中学德育基地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国情,了解党史,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通过开办家长学校、让学生进社区等形式,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育人网络,形成教育合力。
三、勇于改革创新 全面提高育人质量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提高办学水平是学校的核心任务。一中的品牌价值依存于她优异的教学质量和较高的办学水平。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水平,是促进我校内涵发展的核心。
推进升学教育与素质教育的有机结合。我们的教学工作既要勇于面对现实,不回避高考和学科奥赛,追求“科学合理负担加高效益、高质量”。一是要正确处理好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关系,追求并实现科学与人文的平衡,做到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并重。二是要正确处理好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关系,追求并实现鲜明个性和团队精神的统一。三是正确处理好“有教无类”和“因材施教”的关系,追求并实现全面发展和充分发展的统一。在学生观的更新上,我们重点要认识和关注学生的“主动性”、“潜在性”和“差异性”。
保持学科竞赛特色。在国内、自治区内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摘金夺银,是一中的教学优势与特色。我们要本着“因材施教”的原则,以发展学生学科兴趣为出发点,以选配优秀指导教师为着力点,采取教师个别辅导与学生自学相结合的方式,优化学科竞赛培训机制。努力创造学生“乐学”的环境,积极培育学生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使他们能脱颖而出,在自治区、全国乃至国际中学生体育、科技创新大赛和学科奥林匹克竞赛中再创辉煌。
加强改进课堂教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实现“三个转变”,即1.教师的教学方式向启发诱导转变;2.学生的学习方式向主动参与转变;3.教学目标向知识、方法、能力、品德并重转变。课堂教学要做到“五个落实”, 1.落实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2.落实学生的观察分析,让学生掌握知识的获得过程;3.落实学生自己表述,让学生内化知识;4.落实学生动手,让学生体验、实践;5.落实学生的概括归纳,让学生主动探究。深化课堂改革,构建问题导学,要把握好五个度:1.自主学习要适度;2.小组交流要有深度;3. 分享展示有效度;4.点拨梳理有高度; 5.当堂训练有梯度。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模式就要紧紧围绕让学生“好学、会学、会用”,围绕学生的有效学习,实施教师的有效教学,构建教师有朝气,学生有灵气,课堂有活力的高效课堂。
着力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各年级要认真制定自主招生及奥赛辅导计划,从而促进特优生、特长生及特殊生的高层次发展,要积极优化整合好校内、外各科教育资源,创设条件开设多种多样的选修课,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和研究,形成具有一中特色的课程体系。要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促进学生知行统一,文化学习与品德修养的统一,理论探究与社会实践的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彰显统一。要注重利用国际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机制以及脑科学、心理科学、现代信息技术、云计算等新科学技术研究成果,从课程结构、教学模式,过程管理等方面进行大胆尝试,以适应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四、着力于教师队伍素质提升 实施人才强校工程
名校要有名师,教师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生力军,名师是增强学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所有一线教师要走近名师,学习他们的先进教育思想和高尚师德。
优化教师结构。新校区建设规划将在2017年正式招生,我们要做好教师招聘计划,在市直各相关部门支持帮助下,坚持严把入口关,高标准、高起点、高质量引进教师的原则,从国家重点大学(尤其是“211工程”“985工程建设大学”)引进优秀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来校任教,不断给学校注入新鲜血液,增强青春活力,优化队伍结构。
激发教师潜能。名师的培养要靠我们全方位、多渠道建立教师学习、培训、研修奖励等保障机制,要以构建“问题导学”模式,打造高效课堂为核心,有效开展各项校本研修活动,加强教科研队伍的建设。校本研修要聚焦真问题,促进深思考,做到全参与。无论是集体备课、课堂实践、课堂观察,还是课后反馈讨论,反思改进等,都要围绕“真问题”展开,要立足于课例研究。通过建立各种有效机制,鼓励教师们变“被动发展”为“主动发展”,争做“四型”教师:(学习型、实干型、科研型、专家型),“五感”教师(有方向感、有责任感、有约束感、有幸福感、有成就感),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势、风格与特色。
各职能处室及年级、学科组都要关心教师的身心健康和可持续发展,要注重以人为本和人文关怀,倡导教师“三要三也要”(要工作也要家庭,要学生也要孩子,要质量也要健康),真正以细微之处关心教师,近年来,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升,骨干教师群体不断壮大,优秀教师群体覆盖主要学科,教师队伍结构趋于合理。
弘扬高尚师德。立德树人就要做到平和平实,在众多教育改革口号、教育思想标签、教育管理创新面前,要学会如何面对、选择、传承,肯坚守自己的主见,敢张扬校本的优势和特色。对于处理班级学生以及和家长交往中出现的意想不到的突发事件不慌乱,沉稳有度,要不忘职责,牢记使命。在琐碎繁杂的日常教育教学事务中,还要潜心、悉心、专心,尤其是要关注好每一个孩子的成长,对班级学生的品德养成,学习品质形成,学业水平提升,要做深层次的理性思考,以探索规律,寻找路径,追求卓越。在成功和失败面前要有更多的清醒、自觉和责任,经常换视角、回头看,做梳理和总结工作,在成功的案例中反思差距,在失败中汲取教训,做此处兼顾彼处,追求零失误和高品位。所以,少了功利、浮躁,多了平和平实,我们学校的发展就更富内涵、更具品位、更有持续力。
教育是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的心灵成长过程,心理健康,灵魂高尚,体现于工作、学习、生活的点滴行为之中。俗语说“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从教者践行职业道德,潜心教书育人,需要发自内心的热情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因为富有激情的人,其内在的能动性和积极性是带动一切正向能量的助推器,是走向教育成就、事业成功的动力系统。
以人为师,以己为范,贵在力行实现自我完善。对于学校而言,每一位从教者要志于追求完美,养成一个追求完美的心理趋向,并以此形成团队的合力,这样就会让学校在不经意间变得完美起来。对于一个从教者来讲,追求完美,当视为一种素养、一种崇高的思想追求,更是一种对自我生命质量的全面把握。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的示范效果。
只有平和平实,才能既志存高远,又不好高骛远,坚守学校,坚守班级,扎根课堂,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前行,“把一件件简单的事做得不简单,把一件件平凡的事做得不平凡”,实现“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做成事”的高目标追求。
五、文化引领 文化育人 文化立校
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要注重精神文化的引领,确立“文化育人、文化立校”的指导思想。目前:学校“硬实力”已充足发展,关键还要注重提升学校“软实力”。既要充分发挥显性的、物化的学校文化资源的育人作用,又要着力构建隐性的、精神的学校文化,真正让学校成为师生的“精神家园”。
文化建设要按教育部要求,发掘好“三名文化”:名人文化、名景文化、名品文化,通过名人研究、名景开发、名品打造,实现精神育人、文化育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的宗旨。我们要注重精神文化建设与核心价值引领,在征集、讨论、修改、完善的基础上,构建我们包括“一训三风”办学理念和学校精神在内的一整套科学并独具特色的理念与文化系统。
同时,我们要着力打造科技节、体育节、文化艺术节等校园系列文化活动品牌,加大策划、创意与组织力度,努力借助文化的力量来感动心灵。
建设绿色校园。一中新校区设计合理,功能齐全,自2017年开始招生,三年内要达到45个班。北门老校区仍需栽花植树种草,进一步绿化、美化、亮化。我们将合理规划,一区一景,提高校园花木覆盖率,早日建成园林式学校。
构建人文校园。在学校美化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突出学校特色和文化底蕴,让学校的每一处建筑、每一个景点、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实现学校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和谐统一。学校规划在适当位置建设文化墙或文化长廊;在图书馆设立文史哲阅览室;在学校广播台、校报、网站宣传人文知识;在学生中开设人文讲座选修课。通过这些措施,增强师生人文修养,儒雅风度。
挖掘校史资源。学校悠久的办学历史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励学生成人成才的重要教育资源。将来我们要在新校区建成新的校史陈列馆。新的校史陈列馆将更充分地采集和补充学校百年办学历程中的优秀成果、名师轶事、校友风采。沉淀厚重历史,推进文化“化人”,要让陈列馆成为校园亮丽的风景,积极放大它的育人功能。
坚守精神家园。面对复杂多变的局面和喧闹浮躁的环境,学校需要构筑精神支柱,教师要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耐得住寂寞,坐得下冷板凳,潜心教书育人。为此,我们要大力倡导“十种精神”:彼此成就的团队精神、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行胜于言的践行精神、自觉负责的担当精神、以生为本的人文精神、敬畏规律的科学精神、不畏艰辛的操守精神、敢为人先的超越精神、执着探索的主动精神、抱持宽容的乐观精神。这样的倡导,既是对社会浮躁的回应,具有时代性;也是对教师职业的呼应,具有针对性;更是对学校现状的忧患,具有现实性。今后,学校要组织全校教职工围绕这“十种精神”展开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愿景,凝心聚力,为建设一个平安一中、和谐一中、幸福一中、美丽一中而务实奉献。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一中只有立足内涵发展,建设一支更加优秀的教师队伍,创造更加优异的教学质量,营造更具活力的校园文化,才能更有信心当好建设新疆教育强区的排头兵,更有能力发挥优质学校的示范、辐射和带头作用,以更理想、更具体、更有效的方式帮助自治区基础教育走向均衡发展。
百年名校永葆青春,是全体一中人共同的信念与精神、目标与愿望。着力内涵发展,提升办学品位,不仅需要人员的整合、管理的整合,更需要思想的整合、精神的整合。我们将努力坚持“精神统领、文化引领、名师带领、个人心领”的办学方略,不懈努力、持久的探索,从打造系统工程出发,不断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德育建设、教师队伍成长和课堂教学改革与课程建设,让我们不断地在预设、应答与坚守践行中发展创新,祝一中的明天更加美好!
2014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