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3/21
1534次查看
唐会荣发布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它的成长成熟、卓越发展的标志是什么?什么是衡量优质学校的尺度?特色鲜明的学校如何鉴别?这里有一个共同的答案:学校文化。
纵观国内外著名中学的发展之路,我们发现,他们的学校特色无一不是个性化学校文化模式即个性鲜明的学校文化的彰显;他们的内涵发展无一不是学校文化品质的提升;他们生生不息,无一不是学校文化的引领、学校文化力量的支撑。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所言:一所学校的成长史是学校文化发展史,是学校文化建设史。
常德市一中是一所百年老校。1902年创建,历经西路师范学堂、湖南公立第二师范学校、湖南省立第二初级中学、省立第三中学、省立常德中学、省立第四中学,至一九五三年定名为常德市第一中学。七个阶段, 跨越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百年风雨,历史悠久。这样一所百年老校如何进行文化建设?我们的思考和实践集中在一点:立足挖掘校本资源,重在提高文化品质。
一、物质文化:显现古朴儒雅的学府气质
学校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的载体。作为校园建筑、校园人文景观、校园美化绿化亮化等虽是有形物,但它内隐着的学校办学思想,蕴含着的学校精神,能给师生以暗示、感染、熏陶、启迪。
高层次的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当是建立在校本历史文化积淀基础之上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呈现的是一幅“以物化人、以文育人”的气氛。我们摒弃了形似而神异的“文化移植”,不搞“拉郎配”,注重从校本历史故事中提炼、升华学校文化元素,赋予校园环境以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文化意义。
自然环境,幽静清朗。学校的自然环境是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的场所,古有“远市而不喧,林深而宽敞”的学院环境说,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学院须建在环境适宜之地,以“引起学者清醇之兴趣,高尚之精神”。循着这样的认识,以幽雅清朗为要求,我们先后建起了杏林、樟林、桃园、李园,改造了生物园,在绿化丛中点缀了“开窍石”、“济公石”、“玉玲珑”、“鱼跃于渊”、“凤鸣朝阳”、“烟中列岫”等石文化景观,让师生涵咏奇石的人文品味。
学校建筑的风格也隐含学校精神,表达教育人的意蕴。2000年修建的体育看台,造形简洁、明快,线条流畅,看台天棚设计立“大鹏展翅”之意,让生活其中的每一个成员跃跃欲试,时时刻刻昭示师生迎接挑战,永不懈怠。
人文景观,古朴厚重。我们挖掘百年学府文化资源,于公元1998年学校修建了“砺志亭”,告诫后学不忘革命历史,磨砺后学意志,永葆革命精神,“砺志”二字就借用了1922年二师学生所办革命墙报的刊名。
1999年建成的历史文化长廊,采用传统廊式建筑风格,“天地之至数,始于一,终于九。”据此,文化长廊之长、宽、高皆为九的倍数,分别为长63米、宽3.6米、高4.5米,即尊国人尚九之传统,寓中华文化至远至高之意。长廊浮雕呈现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史事,以激发师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长廊浮雕前分立着林伯渠、李烛尘、翦伯赞、辛树帜、滕代远、粟裕、廖汉生、卓炯等杰出校友的半身青铜像,以彰显学校“永铸民族魂”的宏旨,学校教育的民族文化背景和校友报国效民的卓越功绩。前教育部副部长王湛来我校视察时,走到这里,慨然兴叹:“站在这里无论你地位多高,成就多大,立刻叫你肃然起敬。”
立意深远的“百年同窗”是为了纪念学校建校100周年所建。按西路师范学堂校门1?U1比例重制。人物有一位教师,四位学生。上世纪三十年代湘西北学生中流传一句话:“学英语去雅礼,学数学去省常(当时学校为省立常德中学)。”数学是我校相当长一个时期的学科强势,故教师是手执三角板的数学教师形象。四位学生,一位是清末民初时期的学生,他面对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落后的局面,苦苦思索富国强兵之路;一位是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学生,他胸怀革命理想,勇敢走上国家解放之路;一位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初期的学生,她正视现实,锤炼本领,准备投身到建设祖国的洪流中去;一位是在中国教育迎来春天的时候,她沐浴着灿烂的阳光,快乐、健康地成长。还有“弹壳钟楼”,时刻警醒师生“居安思危、自强自尊”。
楼馆楹联,境高文典。学校的楹联是一部内涵丰富的人文教材,发挥着特有的文化功能,漫步校园,赏景析联,从中可以领略学校的人文气息、文化积淀。最早的楹联当属悬挂在知行楼正门厅的一幅,“师旷之聪,公输之巧;范围不过,曲成不遗”,此联系西路师范吴恭亨、田金楠两教师共拟于1905年,上联语出《孟子》,下联语出《易•系辞上》,上下联联系起来,上联意指即使是英才的成长也需要一定的条件,需要受教育;下联是说,教育能造成英才,成就一切。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学校避日寇轰炸,西迁沪溪,设施简陋,生活十分艰苦,校门两旁镌有“虽是竹篱茅舍,谁能入室升堂。”对联一幅,激励师生艰苦奋斗,立志成才。学校作于不同时期的二十幅楹联,幅幅皆具特色。办公楼:“谨庠序之教,化民成俗;弘洙泗之风,崇德树人。”上联语出《孟子•梁惠王》“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和《学记》“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上联讲教育的社会功能,要认真办好学校教育,提高国民素质,促进社会文明。下联语出南朝梁任?P的《齐竞陵文宣王行状》“弘洙泗之风,阐迦维之化”。下联讲教育的育人功能,要弘扬教育优良传统,坚持修德为本,培养优秀人才。全联昭示学校教育为什么办,该怎么办。百年讲堂:“百年贯者,正位秉彝,明德博文,强国裕民担大任;讲堂兴焉,穷经究术,谠言徽式,昌学隆化著先鞭。”校史馆:“经三世,伏虎腾龙,薪传铎振,求真、求善、求美;挟两江,钟灵毓秀,芷馥兰芬,立德、立功、立言。”图书馆:“兰台瞻古帙,钩深致远求二谛;壁府焕琛图,继晷焚膏惜三余。”实验楼:“求宇宙万象生化之机理,立华夏千秋振兴之始基。”幅幅楹联细细品来,意味深长。
二、精神文化:凝铸正大和谐的学校精神
学校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它是学校管理者在长期办学实践中,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为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遵循的精神成果和文化形态,主要包括学校历史传统和全体师生共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生活观念等群体意识形态。它的呈现方式诸如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办学方针、校训、校风、教风、学风、作风等。而学校精神则是这些元素凝铸的结晶,是精神文化的精髓,是一所学校本质、个性、风骨、精神面貌的集中体现。
“正大和谐”,就是常德市一中长期凝铸的学校精神。这一精神植根于传统,焕发于当代。1902年,常德市一中的前身西路师范学堂创立伊始,即誉称“湘省学风之盛之嚆矢”,湘西北“成德达才的最高学府”。相继二师、省立二中、三中、常德中学、四中,都是湘西北人才之渊薮。究其原因,考察办学实践,西路、二师课程格局采中外(主要是日本)结合;二师附小曾实行过美国的“道尔顿制”;省立二中、三中、常德中学体制是普、师并举,以普为主。学校教师,多为大学新俊,也有国学耆宿,还有外国专家,个人学高誉隆,群体和而不同;其教学风格自然是各家竞秀,多姿多态。正是这样的宽宏豁达,百家融合,迸发出学校的蓬勃活力,带来了学校的辉煌异彩,学校走出了一批批荡攘寇凶、鼎革玄黄的爱国者、革命家;一批批穷神观化、泽物维纲的学问家、科学家;一批批高风亮节、守正不移的仁人志士……他们的身上承担着社会的责任,国家的使命,民族的命运!述说着学校“爱国、革新、严教、勤学”的传统!彰显着学校正位秉彝,宽宏融合,卓尔不群!——这,就是正大和谐的学校精神!
正大和谐的学校精神,是常德市一中巨大而永恒不竭的精神财富。正是它,给予了后来办学者巨大的精神定力,推动着学校的长足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教育界复读风猖獗,扰乱了普通中学的正常秩序和办学方向。常德市一中领导班子端正不邪,顶住社会压力,不办复读班,不收复读生,响亮提出“正规办学,全面育人”的办学方针和“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培养目标,坚决摆脱了“应试教育”的桎梏,坚持了正确的办学方向。随着教育改革形势的发展,学校教育诸多矛盾的显露,学校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时代的人才要求,深刻反思、总结学校的办学实践,于1996年提出了“立足基础,追求和谐”的办学理念。“立足基础”,就是立足于中学教育的基础地位;立足于人的终身发展的基本素质;立足于学校历史积淀的传统根基。“追求和谐”,就是追求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和谐;追求教师德、学、才、识的和谐;追求学校适应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和谐。在这一理念观照下,学校正位秉彝,牢记使命,遵循规律,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使他们打好做人、立业和终身发展的稳固基础,成为真正“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至新世纪初,展望国家现代化事业发展的趋势和世界教育发展的走向,学校进而提出了办学的三步目标:素质教育的示范学校——大众教育的英才摇篮——国际化教育的民族品牌。上述办学理念、办学方针、办学目标等都渗透着亦彰显着正大和谐的学校精神。
为使大正和谐的学校精神得以承传、弘扬,一以贯之,学校制定了学校传统教育制度,每届新生入学,第一课就是宣讲学校“爱国、革新、严教、勤学”的文化传统;参观校史馆,了解学校发展的光辉历程,培养“一中人”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同时编写了《基石的力量》与《校友精英》两本书,作为校史教育的教材,让师生从中汲取营养,接受教育,永葆正大和谐的学校精神!、
三、课程文化:定格开放、严谨的品质
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主干,是学校主要的竞争力。构建什么样品质的课程文化关系极大,影响着学校文化的整体状态,牵动着教师、学生的发展状态。课程品质的选择,取决于国家的课程目标和学校的办学思想;反过来,不同的课程品质反映出不同的课程目标和不同的办学思想。
根据“适应学生发展,适应时代发展”的课程核心理念,“开放、严谨”是我校课程品质的定格。“开放”,指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面向现代社会、面向时代未来,具有生命性、社会性、未来性;“严谨”,指课程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尊重学科知识体系,具有基础性、科学性、选择性。长期以来,我校一直以提升课程品质作为课程文化建设的主攻目标予以重视。目前,“开放严谨”的课程品质已经形成,也因此铸就了学校的课程文化品牌。其基本特征如下:
多元统一的课程结构。开放的,必然是多元的。我校的课程结构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两级。国家课程分必修和必选两个模块。校本课程则按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技术、艺术、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八个学习领域设置,现已开设30门课程,有“名著导读”、“《史记》选讲”、“英语文化”、“数学史选讲”、“时事热点”、“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史”、“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天文常识与观测”、“物理思想方法”、“影视节目采、拍、编”等等,涵盖面广,为学生提供了自主选择的空间,促进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了学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丰富共享的课程资源。目前,学校已建起了学生网上阅读资源库、教师备课资源库、试题库、课件库、多媒体教学软件库、师生论文与课题资源库等教学与教研资源库。尤其是我校教师个人网页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影响广泛。如汤登仲老师的“高中语文网”将教学指导、学科资源和学生写作整合,访问量近500万人次,在全国影响很大。还有如杨智慧、朱剑、成程、陈亮松、吴玉山、陈小益等教师的个人网页,亦是师生交流的平台,教学教研的重要参考。
严谨灵动的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是课程品质体现的主阵地。我校不重课堂教学模式,而重课堂教学的内涵和品质。“严谨”、“灵动”是我校课堂教学的基本品质,其要点是:以学为本的教学观念,三维整合的目标指向,丰富深刻的内容整合,思维对话的互动过程,适切灵活的教学方法,活跃和谐的课堂气氛。这样的课堂教学既有知识的严密逻辑,又有思维的聚散训练,更有情感态度的陶冶,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带来了学科教学的高质量和高效率。
学科组的全面建设。课程品质主要体现在学科教学中,所以学科组建设是课程品质的保证,教学质量的保证。我校学科组建设是全面的,包括学科课程整体设计、学科资源库建设、学科教师队伍建设和学科教学方案(模式)的研究实施。以语文教研组为例,多年的建设,它拥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有4位特级教师,1位省级课程专家,2位市级学科带头人;它教研成果丰硕,“三维教学”模式研究获省教改成果二等奖,论著、编著达30余部;它学科课外活动活跃,指导的“三月文学社”,1997年即被评为“全国优秀文学社百家”。学科组建设的成功,使语文教学成为体现“开放、严谨”课程品质的代表,保持着恒高的教学水平,取得十多年来高考成绩一直居全市前茅的骄人成绩。
四、教师文化:树立守正合作的风范
教师文化建设是学校行为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一所学校有什么样的教师文化,教师群体就会有什么样的生活样式;教师群体有什么样的生活样式,教师个体就会有什么样的职业境界。
校训,是学校全体成员做人、做事、做学问的基本准则和训诫,自然是教师文化建设的准则。常德市一中的校训“敬、勤、勇、公”,是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确立的。根据校训和现代教师需要的职业素养,我校以“守正、合作”为教师风范的基本特征。上世纪要求教师的“堂堂正正做人,兢兢业业育人“”和“对事业忠,对学生爱,对同事和,对自己严”,是“守正、合作”内涵的具体注脚。长期来,我们从教师的管理、学习、生活三个维度促进教师守正、合作的风范。
教师如何管理对于建设一个团结合作、求真向善、和衷共事、共生共荣的组织文化环境,对于建设一支高素质、高品位、高层次的专业队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变管理教师为发展教师,由刚性的量化管理模式向重视教师价值观、教育信仰等为中心的文化管理模式转变,尊重、信任教师,赏识、依靠教师,理解、关心教师,满足、悦纳教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立校”。我们通过决策咨询、意见征询座谈会、教代会等为教师提供参与学校管理的机会;建立公正合理的教师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开展红杏奖教学比武、跨省教学比武,搭建名师成长舞台;推介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自立、自觉、自为”发展的“三自模式”;开展了系列促进教师合作的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如以学习延安精神为主题的共产党员延安行;以学习井岗山精神为主题的青年骨干教师井岗山行;以感受祖国改革开放变化发展为主题的离退休教师三峡行、云南行;以感受贫困、增强责任为主题的共产党员湘西行,等等,来增强教师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守正合作的自觉性。
教师学习文化是教师文化建设的重心。教师群体说到底是一个“专业学习共同体”,是一个“学习集团”。“学习”是提高一个人素养的根本方法,教师的教育信仰、教育智慧、教育素养从哪里来?只能从学习反思中来,只能从教育阅读和教育实践中来,也只能从教育研究的成果中来。我们组建教师读书社,举行学术论坛,开展教育沙龙活动,反思教育教学行为,形成反思性教育随笔,潜心教书育人,埋头著书立说。近年来,学校有40多部教育教学用书正式出版发行,每年有100篇左右教育教学论文在省级以上刊物或学会发表或获奖。以教书为主轴,辅以读书、写书的学习文化,在我校教师群体中已经蔚然成风。这样的学习文化,为教师们打开了一个开阔的文化空间,扩展了教师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以教师精神的生长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以教师人文素养促进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以此带来了教师全面素质的提高,涌现了一批“守正合作”的风范典型。
据调查,大量教师职业病,产生于教师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不当,有研究表明:“人类在很久以前就知道食物与营养对人们生理和精神上的素质、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莫•霍姆斯》),可时至今日尚未引起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足够的重视。因而建立教师健康的生活文化是一个全新而迫切的课题。我们积极探索,确立教师守正的生活文化,在教师中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开展生活系列保健讲座,告诫教师“警惕吃进文明病”;关注教师的闲暇生活,推介适合教师体质锻炼的运动方式;开展教师教育考察、教师登山、旅游观光等有益身心的活动,引导教师远离打牌赌博等不利健康的休闲活动,消除教师工作生活中的烦闷和焦虑,定期组织教职工体检,为教师建立健康档案,提高教师的生活品质。
立足挖掘校本资料,重在提高文化品质,便可避免学校文化建设的模式化、形式化、浅俗化,就能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深入发展,达到文化兴校、文化立校的目标,但这是一项细致的、长期的、不断提高、不断创新的工程,需要校长高度的文化自觉,深度的理性思考,抗俗的胆识,开拓的锐气。因此,说到底,提高学校文化的品质,关键是提高校长的文化素养,因为校长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引领者!
(本文为中国校长网所有,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暂无文章
下一篇:2012,感动你和我
唐会荣
校长经典之作
联系校长
地址:湖南省常德市武陵区朗州路263号
电话:07367222974
邮箱:998645656@qq.com
和唐会荣校长畅谈教育论知
Copyright © 2013 湖南省常德市第一中学校长—唐会荣的官方网站.
技术支持:中国校长网
中国校长网提供免费校长咨询服务,长期与数万名校长联手合作,打造出了覆盖全国范围的校长联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