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的物理对学生的知识技能要求主要分为:知道、了解、掌握、理解、应用等几种形式,但是在高中课改新教材实践过程中我觉得里面增加了“体验”这一新的要求,那么我们体验什么?如何体验呢?下面就高中课改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中的一个例子和大家做一个交流。
在学习牛顿运动定律的第二节《探究加速度与质量及作用力之间的关系》时,大家知道本节课通过探究得到的结论是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进而得到牛顿第二定律,本节课的目标就是通过探究实验为下一节《牛顿第二定律》做铺垫,但是教材中却安排了两课时的教学时间,而且实验难度也较大,对于一些条件相对较差的实验室本实验成功率也不高,对于这部分内容以往许多物理教师(包括本人)通常都采用定性的讲解,直接得到结论,为牛顿第二定律做好铺垫即可,为什么新教材对它有这么高的要求呢?用的课时数超过牛顿第一定律和牛顿第二定律呢?
经过教材的研究和认真的备课,我认为这样的安排其实就是为了让学生体验,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体验先辈们在研究过程中如何思考如何研究的过程,可以说是还原物理研究的本真,体验科学规律获得的艰辛,教会学生如何运用科学方法来做研究,为学生以后能够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解决一些问题打开了思路,所以我觉得本节的最重要的目标不是是否能完美的得到结论(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进而得到牛顿第二定律)而是体验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真理获得的艰辛。于是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以下的方法:
第一节课,对本节课引入时,我采用了大量的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知当作用力一定时质量越大加速度越小,质量一定时,作用力越大加速度越大,进而猜想:会不会是作用力一定加速度与质量成反比,质量一定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呢?然后让学生看书讨论整理实验方案。并且考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例如:如何消除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利用斜面,调整斜面与水平面的夹角让小车能在斜面上刚好匀速下滑,这样重力沿斜面方向的分力抵消了摩擦力的作用)如何减少勾码质量对实验的影响?(让小车的质量足够大超过勾码质量的六倍)如何让小车同步出发同步停止?(利用宽口文件夹)等等问题。让学生们回去查阅资料讨论后完善实验方案,
第二节课我让学生宣读他们的完善后的实验方案,请其他同学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及执行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再修改方案。然后开始动手实验,因为学校实验条件有限,虽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但是实验中问题非常多,而且由数据得到的图像根本与理想情况相差甚远。但是学生通过这次体验,关键是学到了研究方法,体验了研究过程,教学中的知识技能目标“体验”就已经达到了,而真正的学习目标(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进而得到牛顿第二定律)学生也十分快乐的接受了,为牛顿第二定律做了一个成功的铺垫。虽然实验的过程并不是那么严谨,结果也不像以往的课那么完美,但是这却是学生和我自己记忆最深刻的一节课,我觉得课改的要求在这节课中真正得以实现。
其实大家也可以看到是课改教材的物理增加了大量的探究实验,这就是对体验的最好诠释,这些实验早已被先辈科学家无数次证明为什么还要学生探究呢?我认为这样的安排就是让学生体验和感受到真理获得的艰辛,体验成功的快乐,知道如何观察事物并通过逻辑推理认清事件的本质。这才是物理学习的精髓——学以致用,来源与生活为生活服务,教会学生生存的本领授之以渔。
同时大家应该看到高一课改对学生进行的研究性学习进行了很高的要求,其实研究性学习也是体验的一种形式,在欧美的教育发达国家很早就在提倡研究性学习,而且他们的研究性学习不是在高中才开始,而是在小学就已经开始了,这就比我们的学生超前了许多,有些人也许会认为十六七岁的学生做研究能出什么成果,只不过是闹着玩,但是我们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十六七岁的年龄是最有创造力的年龄,如果在这个年龄不注意对学生的创造力进行培养,过了这个年龄的学生很难在有创造力,一个失去创造力的民族是没有竞争力的民族,所以让学生去进行研究性学习,去体验研究的方法、研究中种种困难及成功的喜悦,保持创造力是十分必要的。所以我认为体验已经成为课改高中教材一个非常重要的要求,甚至关乎民族发展的一项重要要求,绝不能简单的应付或干脆忽视。
从这里我对高中课改的认识又加深了一层,我开始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到物理教学中来,很多题目的讲解都是让学生回去准备然后由他们讲解给其他同学,让学生们体验教师工作的辛苦和崇高,享受同学们的赞扬,使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进一步提升,同时一些原本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也跃跃欲试想在班级展示一下自己,教育学形成良性的互补,更好的让同学们参与到教学中来,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高中课改才刚刚起步需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很多,只要不断探索,不断的发现还会有更多的惊喜等着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