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11/15
2209次查看
张万琼发布
学校实施全员、全域、全时空的‘3D体验式’德育,将价值观念、情感意志、道德规范、协作的能力等内容,设计成精炼高效的日常生活场景,模拟虚拟活动,点燃了学生高远的自我期许、强烈的成才愿望,辅之以科学的生涯规划,落实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烈的“我要”意识成为学生拼搏奋进的“核动力”。几乎每位学生在班级里都有干部职责,任何时候教室里都光亮整洁,随时随地学生总是意志昂扬,精神勃勃,不管有无教师在教室,教室里总是井然有序,学生或书声琅琅,或笔走龙蛇,中午和下午,图书馆里总是座无虚席,寂静无声……
学校认为,一个学生即使有创新潜能,如无远大理想,没有坚定信念,他的潜能也不可能显现出来。为此,西南大学附中聘请大学专家教授做学生人生规划导师,引领其进行人生规划,引导学生心怀天下,志存高远,从而具备持续学习和奋斗之动力。在开学第一周还特别进行了素能拓展培训。用有针对性的训练项目培养学生吃苦耐劳、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勇气,培养其耐受性和自控力,提升学生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感恩和信任,体验团队合作的重要。
张万琼校长说:“个性是学生独特的‘素养’。让学生张扬个性而不放纵,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并在开放、自由的空间去施展个性才华,才能激发潜能。”学校开设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弹性小课程”,包括DNA提取、京剧、水印技术、制作莫式条纹等选修Ⅱ课程。学校在“弹性小课程”教学中加强思维的训练,如“走进诺贝尔文学”注重文学创作和高考作文教学有机结合,引导学生发现并运用写作规律;“折纸与数学思维”让学生在玩折纸中不知不觉培养空间感知能力,还可以发现多种面积、体积公式的奥秘;在“化学日用品的应用”课中引领学生认识日用品中涉及的化学知识,体味化学与生活的魅力,理解和懂得科学技术是“双刃剑”、恪守科学伦理的必要性。学校节日活动也成为“弹性小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缤纷艺术节中多彩的活动、自由的选择,强化了基于个体特长的发展;“附中大讲堂”中的小先生们像老师一样站在讲台上讲述他们的观点,接受同学问询,与同学讨论,通过这些,张扬了个性,发展了能力。
西南大学附中建立的丰富多样的“弹性小课程”,拓宽了学生视野,激励了学习探究的兴趣,引领他们走进更加广阔的人文、科学领域。学生蒋旻曦在听了加拿大Dalhousie大学联合生物资源与环境学教授MartinWillison博士关于“走近鸟类,欣赏生命之美”的讲座后,对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同学成立了鸟类研究兴趣小组,在专家指导下,蒋旻曦最后写出的论文《嘉陵江北碚段冬季实地候鸟的初步研究》,获得“全国26届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和“清华大学环境友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其研究成果被拍成专题片《野鸭骤减之谜》在重庆电视台播放。
西南大学附中与西南大学家蚕基因等多个实验室签订协议,联合培养学生的优势智能。学生周俊涛、秦翰等关于“璧北河污染调查及治理对策”获得“世界第四届青年环保大会最高奖”,受到阿联酋副总统兼总理默罕默德的接见。秦翰等同学的“城市小区沼气的开发和利用研究”应邀在“中欧峰会12次领导人会议”上展示,获得了瑞典首相莱茵菲尔特的高度赞扬。
西南大学附中弹性小课程推进课程改革纪实
2010年10月底,中央电视台、重庆电视台、华龙网等多家媒体曾以“课改实施:背书变讨论,学生变老师”、“学习生活化,人人是老师;关注新课改,不一样的课堂”为主题,报道了西南大学附中全面实施新课改的情况。如今,重庆高中新课改实施已有一年多,这所教育部直属的师大附中,勇于“吃螃蟹”的市教委直属重点中学,又会带给我们怎样的课改“惊喜”?让我们去一探究竟。
西南大学附中以实施弹性小课程为抓手,通过课程的整合,面向每一个学生,科学与人文并重,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为重点,开发学生潜能,发展学生个性特长,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探究能力和健全人格,有力地推进了学校的课程改革。
后记》》
弹性小课程是西南大学附属中学高中新课程又一尝试。目前,弹性小课程的实施为西南大学附属中学学生创造了生活化、个性化和智慧化的学习环境,营造了宽松、民主、自由和开放的学习氛围,为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弹性小课程”是西南大学附中在严格并高效执行国家课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实施的校本化课程。所谓“弹性”,是指容量有弹性,难度有弹性,师资有弹性等,这使课程充分尊重了师生的能力、水平及兴趣等差异。所谓“小”是指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微型而具体。由此,该校在实施弹性小课程中,体现了多轮回、多选择、多形式、多模块的特点。
西南大学附中的弹性小课程,主要包含德育课程、选修Ⅱ课程、社团课程、国际课程以及其他校园隐性课程。具体而言,德育弹性小课程如走进特殊学校、抗战历史文化探寻、与孤寡老人一起过节等;选修Ⅱ课程中包含的弹性小课程主要如诗歌赏析、野外生存训练、DNA提取等;社团课程中包含的弹性小课程如京剧、武术、“小先生”讲座等,还有楼、道、廊、山、景、广场为场地的主题文化课程等;国际课程如A-level+AP+SAT+IELTS/TOEFL等。
课程实施的效率直接决定着课程的有效性。为确保弹性小课程的有效实施,西大附中采取课程教师负责制,即邀请不同的教师教授不同的课程模块。西南大学附中的课程教师可以是大学教师,也可以是其它中学教师。并对教师提出了要求:教学的言语自由开放,乐于与学生共同学习,能够创设良好学习环境,努力培养具有高创造性的班集体,努力创设宽容理解的班级气氛,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
西南大学附中为了促进教师发展,尽快适应并助推高中新课改,学校制定了《西大附中教师专业发展计划》,通过微型课题研究,聘请大学专家、学者引领等系列措施,发展全体教师的专业素质。
学校提出了开放式课堂,即要求以知识为载体,思维能力培养为根本,实现课堂形式与内容的开放。通过开放式的课堂,促使学生在思辨中融会贯通,实现思维的拓展、情感的升华。具体而言,在开放式课堂中,学校特别重视问题引导;注重营造合作气氛,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尊重学生差异,允许不同意见存在;鼓励学生假设,合作探究;鼓励独立评价,鼓励不同意见存在;开展思维训练,关注学生发散思维;重视方法掌握,促进认知自主建构;鼓励活学活用,给予学生创新机会。
学校所有课堂都全部开放,全校所有日常课堂置于公共视野下,这样促使每位老师学会反思,在教学中去发现问题,分析、比较、提高,形成与个人才性、风格、不同学生特点和教学情景相适应的高效课堂。
为进一步打造高效课堂,西南大学附中联合《中国教师报》将于12月9日在学校举行“有效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活动,届时可与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山东、江苏、广东等课改“热点区域”的全国名师“同课异构、异构同研”交流、探讨不同风格流派的有效教学范式。该活动还将举办专家、校长论坛,国内知名教育专家田慧生、宋乃庆、戚业国、陈时见、万明春、秦启文、朱德全、王殿军等就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课程实施及评价等进行专题研讨。
与此同时,西南大学附中认真规划实践性课程,通过折纸、捏面人、制作机器人等课程锻炼学生动手能力。学校将研究性学习“常态化”,让每个学生参与特有的富有创造性的“五个一”工程,在研究的过程中体现选择性和自主性,遵从学生的个性化、特长化发展,学生还从“一次设想、一次调查、一次表演、一组书信”等20余项学习形式中任意选择三项进行探究性学习,发展特长,提升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本文为中国校长网所有,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暂无文章
张万琼
校长经典之作
联系校长
地址:重庆·北碚区杜家街43号
电话:02368356002
邮箱:1213@qq.com
和张万琼校长畅谈教育论知
Copyright © 2013 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张万琼的官方网站.
技术支持:中国校长网
中国校长网提供免费校长咨询服务,长期与数万名校长联手合作,打造出了覆盖全国范围的校长联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