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校长管理中心
用户名: 密码:

领导专家:刘金水

中国校长独特展示平台http://www.xiaozhang.com.cn

刘金水创新教育六部曲

发布时间:2013/11/12

0次查看

刘金水发布

不好拍的“四中快照”

章丘,位于山东省会济南以东40余公里,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这里是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故里,也是唐朝名相房玄龄等众多历史名人的故乡。章丘的百脉泉,和济南的趵突泉齐名,皆属天下名泉。而章丘四中,就在清照故里、百脉泉畔。

在赴章丘采访之前,按照惯例,记者访问了该校网站,以了解更多信息。无意中,记者进入了“章丘四中研究性学习网络平台”,看到了四中学生当前正在进行的众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不同浸泡方法对韭菜农药残留的影响;

关于章丘铁匠现存状况和未来发展的问题的研究调查;

高三学生毕业后处理教辅书的调查报告;

章丘四中学生网购调查报告;

关于章丘市载货车辆超载原因调查;

关于人们对国防安全知识了解程度的调查研究报告;

…………

这些题目,顿时让人对这些中学生肃然起敬。

以“不同浸泡方法对韭菜农药残留的影响”为例。

韭菜是非常受老百姓欢迎的蔬菜,消费量很大,但在种植过程中普遍使用农药,农药残留导致的食用安全问题也比较突出。

基于此,四中的一位女同学想弄清楚,清水和碱水浸泡两种方法对去除韭菜农药残留的影响。

她通过运用控制变量法,对韭菜样品在气相色谱仪上进行农药残留检测对比,发现:韭菜的“灌根”施药使清水、碱水两种浸泡方法都无法去除进入韭菜植株组织中的农药残留;专门染毒的韭菜用清水和碱水浸泡只能去除叶面少量农药残留;人们在购买农药残留达标的韭菜后,只需对韭菜进行简单清洗就可,不必刻意浸泡。

最后,她还写出了研究报告,包括“课题提出”、“实验构想”、“实验准备”、“实验数据分析”“心得体会”等5部分,篇幅数千字。

该研究性学习不仅得到了学校孟令革老师的指导,还得到了章丘市农业局工作人员李咸利的帮助。

对于这次实验,该女同学深有感触。她写道:“本次试验,首先打破了生活中人们对‘蔬菜残留农药都可以用水浸泡来去除’的误判,通过科学的实验方法使自己对解决蔬菜农药残留问题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意识到化学及生物课的学习与农业生产、日常生活有非常紧密的联系,感受到亲身实践的快乐,也提高了对实践课的兴趣;同时发现想干好一件事情很不容易。”

这些高中生,能够结合生活,做如此深度、原创的研究和学习,无法不让人刮目相看。看来,章丘四中的创新教育,确实名不虚传。

然而,见到刘金水校长后,我们才知道,这只是四中创新大课程体系6大板块的其中一个而已,记者差点犯了以偏概全、盲人摸象的错误。事实上,想用几句话就概括完四中这10余年的丰富实践,拍张“快照”,还真没那么简单。

高质量从哪里来

如果不是有着特殊的际遇,像章丘四中这样一所学校也许早已归于平淡。

它建校于1957年,原来是山东泰安行署的重点中学。1978年,章丘划归济南,它又成了济南市的重点中学,是章丘所有中学里唯一的正县级。然而,无论多高的行政级别,都无法让学校免于时代变迁的大潮拍打。

伴随着我国高校的扩招,从1999年起章丘四中办学规模也迅速膨胀。大量低分学生的进入,明显影响了生源的质量,同时也带来了教育教学的连锁反应。后来,章丘实行划片招生,属于章丘四中的“势力范围”只有15万人口。这点人口,显然是难以支撑一个重点中学发展的。

再加上大量新教师进校,学校的校情发生了急剧变化,原有的文化传统、教育管理模式难以适应,学校积极应对措施不足,在较长一段时间中,教学质量和声誉下滑。

昔日的重点,大有要“泯然众人矣”的架势。

于是,就有了2002年刘金水的“临危受命”,出任校长。

在章丘,刘金水已经是位声名赫赫的资深校长了。

他1976年参加工作,1985年底出任章丘垛庄联中校长,不到两年,这所镇二流中学的教学质量就超过了镇中心中学;

1995年,他任章丘二中校长,几年间,就使这所教学质量多年垫底的学校迅速崛起,成为普通中学之首并与重点学校难分伯仲;

1999年,他调任章丘五中校长,一年便使本科上线人数提高154.5%,两年后该校由全市第五名跃升为全市第二名,成为重点中学。

“他到哪所学校,哪里的质量就有保证,哪里就能出优秀学生,哪里的校风就好!”刘金水似乎是一个天生的治校高手。

那么,他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创造出“高质量”奇迹的呢?答案在于,刘金水总能因地制宜,找出问题的关键症结,然后创造性地拿出解决方案,并克服一切障碍,执行到位。

由于生源参差不齐,学生学风曾是四中一个突出问题。读书无用、自命不凡、骄娇二气、意志品质薄弱……面对厌学的学生,再好的老师也是无济于事。对这个让很多学校束手无策的难题,刘金水的对策是,开展以“正本清源”为主题的大型系列专题教育活动,学校领导亲自走上讲台,为学生开设人生观、学习观等7个讲座。

每听完一个讲座,各班分小组围绕学校拟出的讨论题进行讨论与交流,每位学生写感言、写心得;讲座全部完成后,学生撰写演讲稿,分小组、班级、年级层层进行演讲比赛。系统连贯的流程,让学生由入耳、入心,到入行,让教育落到了实处,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这种学风建设“攻坚战”招数,是章丘四中的“创新”之一。

各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后,学科课时大量减少,但教学任务不减,升学压力依旧。怎么办?刘金水果断提出要构建高效课堂,并创造性地采取了“一课三磨、人人过关”的措施。“一课三磨”,就是一堂课,研磨了上,上了再研磨,几次三番,直至优秀;“人人过关”,就是全校教师人人都要上出优秀课。这迅速提高了全体教师的教科研水平。

“课题带动”战略、“教师素质全员提升工程”、“导师制”、“四化目标”、名师成长“五级阶梯”……到了四中后,刘金水摸索、创立的这些招数,有力推动了四中的“高质量”发展。2007年,山东省高考理科状元,再次出在四中。

用刘金水本人的话讲,“前瞻性思考,创新性求索”、“以改革求发展,靠创新求突破”,一直是他的追求。这一点,在他接下来的求索中,表现得更加明显。

 

发明是层窗户纸

在高质量的同时,怎么才能让自己的学校有鲜明的特色呢?这是他开始思考的焦点问题。

当时,正是千年之交,知识经济一词冲击着每个人的耳膜。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创新”都是一个被频频提及的时髦词汇。实现创新,就要创新型人才。而创新型人才,自然需要教育来培养。

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也应作出积极回答,刘金水从中看到了自己的担当。

2002年,刚调任四中校长的刘金水,就明确提出了16字的治校方略——“以德立校、以法治校、科研兴校、创新强校”。

但是,如何入手呢?从办学理念到课堂教学改革,再到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他在多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教育的尝试和摸索。可一晃两年过去了,“高质量”见效很快,学生在创新方面的素养并没有明显提升,创新教育依然是个无法落地的空泛概念。

经过仔细分析,刘金水发现“这些做法都浮在表面上,对于学生的创新培养远远不够”。四中需要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作为载体来推动创新教育。

这中间有个插曲。一开始的时候,他觉得机器人不错,很时髦,又很有科技含量,涉及声、光、电、机械、材料等多个学科领域,很多孩子也感兴趣。于是,刘金水决定重点发展机器人,作为创新教育的突破口。2004年,四中光在机器人方面购买的设备就高达30多万元,决心之大,可见一斑。

但一段时间后,刘金水发现这步棋走错了,机器人无法为整个学校开辟一片广阔的创新天空。后来,机器人成了社团活动的一个普通项目。

机器人为何不是理想载体?刘金水认为原因有三。首先,机器人对于学生的参与面很有限,尽管有少数学生陶醉其中,但对绝大多数学生而言门槛太高了,只能旁观;其次,机器人相关的知识中学阶段无法实现课程化,无法系统学习并从中受益;最后,机器人仅仅是个特色项目,其蕴含的精神,无法成为整个学校文化的灵魂。

2005年10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刘金水得知,山东省发明协会理事陈明泉是位专门教人发明的专家,讲座效果很受欢迎。于是,刘金水马上奔赴济南,把陈明泉请到学校,给学生上课。

消息传出,马上引起不少家长的反对,不让孩子参加,怕占用时间,影响考试和升学。即便一些班主任也不理解,觉得学生搞创新纯属异想天开、不务正业。

这个时候,对于一个校长的考验,表面上是领导力、话语权的大小,实质上却是教育良知、使命感的境界高低。在刘金水看来,不坚持创新教育的探索,不把孩子从“题海”中解放出来,那么章丘四中确立的“以师生发展为本、为民族未来负责”的办学理念就永远只能是一句空话,而自己作为一校之长,就是渎职、误人子弟。

事关重大,他不能放弃。在一片反对声中,刘金水依然决定先在当时高二年级的4个实验班、200多名学生中试试效果。可学生大都认为创新是科学家在实验室里干的活儿,离自己很远。第一次上课,只来了大约一半。

看来,首先要打破创新的神秘感,让学生敢于创新。在这方面,专家陈明泉果然名不虚传。课一开始,他就问:“同学们,过去谁有过发明?谁相信自己今后会有发明?”没有一人举手。他又问:“你们相信13岁的孩子能获得国际发明博览会金奖吗?”听到这里,学生们都瞪大了眼睛。接下来,陈明泉通过大量例子告诉大家,创新是层“窗户纸”,每个人都可以搞发明创造。

之后3个月,章丘四中共举办了10场创新讲座。学生们兴趣越来越浓,居然产生了1700多项创意,人均8条。这些创意,最后成功申请下来100多项专利。不少学生还因为自己的专利,获得了高校自主招生的面试笔试资格。

见效速度之快,受益面之广,让刘金水喜出望外——这不正是自己要找的载体和突破口吗?

为了破除学生对于创新的神圣感,捅破这层“窗户纸”,学校制定了简单可行的“入门流程”。这对于大面积推广创新教育,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取得初步效果后,章丘四中顶着高考的压力,把“科技创新教育”确定为“校本全员必修课程”,确定了专职教师,编写了校本创新教材,制定了专门的课程方案,让创新进课表、进课堂,将创新教育规范、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与此同时,学校还相应地进行了大手笔的硬件建设:制作了长达400米的大型科技画廊,众多科学家、发明家的雕塑陈列其间,建设了科技活动室;投资50万元开辟了500 平方米的创新教育活动基地,在这里,学生可以进行机器人编程,可以观看创新发明录像,可以进行创意设计和作品制作,可以进行创新经验的切磋和交流。学校还经常把科学家、发明家请进校园,让学生与科学家亲密接触。

2006年5月,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章丘四中科技创新教育探索——“创新中国,我也行”一举拿下山东省科技活动类一等奖;被推荐到全国参加比赛,又获得二等奖。

2007年2月,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北京召开,学校作为山东省唯一一所中学被邀请参会。最高科技大奖获得者李振声院士为学校题词:创新成就未来。

这一年,章丘四中“横空出世”般的表现,不仅引起了山东省内同行和媒体的关注,连《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等多家国家级媒体也不吝版面,给予了重头报道。章丘四中开始在全国崭露头角。

 

那些被发明激活的人生

要全面了解章丘四中的科技创新课程,便不得不提李昌旺老师。

外面聘请的专家讲课效果虽好,但终归是客串,学校还必须有自己的专职教师。刘金水把此重任交给了李昌旺。

李昌旺原是一位物理教师,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比较沉闷,在学生中“粉丝”不多,发展前景黯淡。然而,刘金水却发现他思维发散度高、看问题视角“另类”,做事有条不紊、踏实专一,让他专职负责创新教育。不料,他由此一发不可收拾,不仅为章丘四中立下汗马功劳,获得学校首届“功勋教师”称号,自己还成了“全国优秀创新园丁”、“全国创新型教师”、“中国发明协会会员”。

如今,李昌旺每年给高一的1300余名学生上30余节创新课程,学生能产生两三万条创意,其中优秀创意有五六千条,能达到专利水平的有两三千条,获得专利600~800项。

透过这些枯燥的数字,让我们看看那些被发明和创新激活了的人生——

在一节主题为“变废为宝创造法”的创新教育课堂上,李昌旺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世界上几个著名的“变废为宝法”的案例。在授课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激情被充分调动。在介绍“组合法”的时候,他让学生随意说出几种物品,将它们两两组合,研究全新的创意生成。于是,能快速烘干袜子的风扇、装有放大镜的电话等创意层出不穷,看似毫不相干的两个物品,在学生的奇思妙想中都有了绝妙的联系,五个班的学生济济一堂,创新的火花不断闪现。

学生杲晨晨,虽然学习成绩只是中等水平,但她在2009年7月凭借“太阳能小车竞速”摘得“中国第三届青少年创意大赛”金奖。杲晨晨还发现,同学们躺在床上看书时容易发困,便提出了“床式学习椅”的创意,并在指导下,给学习椅增加了针对不同身高的升降装置,并预留了安装小台灯的位置。2009年12月,这一创意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在章丘四中,像杲晨晨这样的“创新之星”层出不穷。全校先后有数百名学生在各类创新、创意大赛上获奖,而在该校两个创新成果展室内,更是摆满了学生奇思妙想的成果。

别小看这些方面,它们对于学生往往有着伴随一生的影响。2004级学生于洋,原本被认为考“一本”大学毫无希望,因为层出不穷的创新成果而找回了自信,2007年高考时竟超出“一本线”50多分。他带着10本专利证书,走进了山东大学的校门。大学期间,于洋和同为章丘四中毕业生的张水在山东大学发起成立了科技发明协会,开设创新讲座,组织创新大赛,开展创新主题实践活动,如今会员超过2000人。2011年,于洋因为优异的表现获得全国“挑战杯”创新大赛金奖,被山东大学直接保送了研究生。章丘四中的校友中,这样的例子已不胜枚举。

现在的学生家长,不仅不再顾虑创新课程是否会影响孩子的成绩,反而会担心孩子在高中阶段没有创新成果。

章丘四中不仅迎来了慕名而来的参观者,还让高校另眼相看。目前,西安交通大学、山东大学等10多所高校与章丘四中签订合作协议,把其确定为重点生源基地学校。

就在章丘采访时,我们获悉,当地有一家果汁生产企业,一直渴望有能让人眼前一亮的包装盒来提升产品竞争力,可即便邀请了专业设计公司竞标,结果也不满意。公司听说章丘四中创新教育搞得好,就让学生们给设计设计,没想到竟然得到了不止一个的满意方案。

 

创新教育再创新

电子词典文具盒、价格显示购物车、冷热两用扇、家具底部除尘器、点验钞机的计算器、防雨晾衣杆、定时插座、腰带收音机……这些科技小制作、小发明不仅促成了学生对于创新的浓厚兴趣,也给学校带来了巨大社会声誉。

但章丘四中没有满足和陶醉于“小制作、小发明”层面,很快又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创新教育的新突破口。

所谓研究性学习,在国际上又被称为项目学习或者主题学习、综合学习。它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目的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主动探究和实践的精神。

而章丘四中的“研究性学习”,既保持了研究性学习的研究性和实践性特点,更突出了引导学生运用创新思维、创新方法研究解决问题,以此当作培养学生综合创新能力的平台,鼓励学生超常规思维,发表独到见解。因此这类创新被四中人誉为“开放性课题类创新”。

如果单纯推进科技制作发明和开放性课题类创新,没有恰当的理论引进,创新教育也是行之不远的。

为了丰富创新教育,章丘四中睁大眼睛四处寻找能为我所用的资源。很快,他们找到了“萃智理论”(TRIZ)。萃智理论是“发明问题解决理论”的简称,是前苏联科学家根里奇·阿奇舒勒(Genrich Altshuller)通过对250万份发明专利的分析研究,总结归纳的一套发明创新理论。

这一理论的诞生,使似乎难以捕捉的创新思维与创新发明过程有了可操控的现实路径,曾在前苏联的军事、工业、航空、航天等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

章丘四中认识到,在具有一定创新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上,让学生系统学习这一理论,就会进一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每个年级专门安排时间,让学生系统学习萃智理论的40个原理,了解和运用课题确定后的查询路径和方法,在学习和应用中培养学生准专业创新素养。

2007年7月18日,济南的一场水灾夺去了几十条生命,章丘四中学生韩化谋、李彦之很快就做出了一份3万多字的报告,内容包括济南受灾情况调查、历史水灾调查、地形调查研究等,并结合调查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了10条建议。这份报告在当地引起了很大轰动。

而孙彤舟同学关于提高植物光合作用的课题研究成果《让阳光变成肥料》,在2007年获得全国第22届青少年创新大赛二等奖。他毕业时,获得5项专利,被保送复旦大学。

近年来,章丘四中每个年级至少开设两个学期的开放性课题类创新的课程,每个学生都能参加2至3个课题的创新研究。通过开放性课题类创新实践,学生的综合创新能力、探究性学习与实践能力明显提升。

在一本叫《梦想开始的地方》的成果集中,我们找到了2008年前后,章丘四中学生们进行的研究性学习的名单,包括环保、社会经济、文化生活、校园生活等4大类——

逃走的啤酒瓶盖——关于啤酒瓶盖浪费的研究;

教室内种植花草对学生身体健康状况影响的调查报告;

章丘市黄河乡美国白蛾防治情况调查报告;

龙山黑陶销售现状与分析;

关于明水医生职业病的调查;

对山东戏剧——柳子戏的再认识;

校服要革命——关于校服现有问题及解决措施的研究;

…………

在创新教育中,为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拓展创新阈限,章丘四中还把社团活动作为重要的平台。学校提出“人人进社团,周周有活动,个个有特长”的目标,使每个学生在校三年,形成二至三项特长。学校组建了学生诗歌协会、演讲协会、动漫协会、天文协会、围棋协会、创新协会、心理协会等二十多个社团。社团活动引领的兴趣与特长方向,恰恰成了学生自己创新的最重要领域。

为了更好发挥社团的作用,章丘四中将社团活动课程化,实施学分制管理,建立社团管理的长效机制。社团建社有章程,活动有方案。每次活动都落实“六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人员、定任务、定目标、定导师。

 

天地大课堂,万物好老师

好的教学改革,一定不单单是校长或管理层的单方面的、从上而下的部署和要求,它更需要与教师、学生的双向互动。来自教和学第一线的创新,往往比管理层的战略与规划更有生命力。

2009年,一位叫王晶华的地理老师,一次无心插柳的活动,把章丘四中的创新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又涂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下面,让我们用第一人称,再现王晶华老师当时的问题、思考和探索。

……接下来学习太阳高度角,不少学生不知道东西南北,不知道山的阳坡,不知道正午太阳在正南方……不要怀疑学生的素质,因为他们都是学习拔尖又聪明,一点就通的孩子。

在课本上我们讲喜马拉雅山南坡郁郁葱葱,讲安第斯山迎风坡是多雨的森林,背风坡则是干燥的巴塔哥尼亚沙漠,讲澳大利亚大分水岭以东是迎风坡又有暖流经过,植被是如何的茂密……

但这么多年没有一个学生问我,为什么山东的山却大都是阴坡(北坡)植被长得好;没有一个学生问我,为什么千佛山北坡郁郁葱葱,南坡相对荒凉;没有一个学生问我,为什么明水的锦屏山、古月山……都是北坡长得好?

除了课本、电视和网络,我们的学生还能看见什么?

 

有一道地理题,并不复杂:

读华北地区地形图,实际调查发现乙坡(北坡)植物生长好于甲坡(南坡),其原因为乙坡的:

A.光照较强,辐射收入多

B.蒸发较少,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C.气温较高,且日变化大

D.降水较多,水源充足

 

这道题,稍微有点地理和自然常识,都很容易给出正确答案,但很多学生答错。

他们应该是大自然的孩子,可是从初中开始他们的生活中就只剩学习了,我们的教育悄悄蒙上了他们看自然的眼睛,却给了他们厚厚的眼镜!

课后,我心血来潮,说国庆期间我们全家要去爬山,天文社团的同学可以跟我们一起去。

学生沸腾,全部要求参加。

这次爬山,他们学着用手表定向,学着用太阳的方向定时间,见到了丰收的棉田,他们不会再坚持山的迎风坡降水多且向阳因此植被长得好,他们发现山的阴坡郁郁葱葱,并且思索出是因为土壤水分保存得好,他们理解了一天中太阳高度的变化、影子长短的变化和地方时……

在那片石灰岩悬崖处,我从太古代一直讲到新生代,从海绵宝宝到三叶虫到鱼类到两栖类到恐龙到类人猿,从蕨类植物到银杏苏铁到被子植物,同学们听得好认真啊!

通过此次活动,学生们对知识、对同伴、对生活、对家乡、对地理学习都有了新的体验和认识。这些在书本上是学不到的。

把生活和书本结合起来,才是智慧的学习方式。这次活动结束后,我要求学生写出“地理实践性学习总结报告”,并把大家的总结报告和照片出了一期板报。问题如下——

1. 通过这次登山你对生活有哪些新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2.你知道的野外定向方法有哪些?

3.如何借助手表定向?借助手表定向往往受到哪些条件限制?

4.如何根据太阳高度的日变化推测时间?

5.民居的特点与方向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这样?

6.山的坡向与植被生长有什么特点?与书本所学知识有何不同?为什么?

7.你看到了哪些植被?有哪些生物种类?

8.山林的温度、湿度、氧气含量有什么特点?

9.山区的农田有哪些特点?

10.你了解了哪些作物的收播季节?

11.你知道明水有哪些农作物?

12.其他。

这看似是一次简单的师生秋游,但刘金水却看到了其中大有学问:“学生有两个重要的学习资源,一个是已有的知识,一个是已有的生活经验。如果新的知识不能与这二者结合,很难同化,学生理解不了。王晶华老师组织的这次野外地理课堂活动,沟通了书本学习、实践学习,学生非常兴奋,情感、兴趣、价值观,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还有一个重要的收获是,随着深入自然、深入社会、深入生活,实践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丰厚的创新土壤,激发了学生更强烈的创新欲望,从此,学生创新的课题更广阔了。

于是,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被章丘四中命名为“基于学科教学的实践性学习”,而且还被拓展到历史、化学、生物、政治等多门学科中去。

为此,章丘四中还办起了名为《探索者》的系列杂志,并按学科分为“地理专刊”、“生物专刊”、“化学专刊”……系统、持续地进行“基于学科教学的实践性学习”的探索。

在一期化学专刊中,我们看到了如下的主题:

为人类提供能量的化学反应;

衣食住行与有机化学;

放射性同位素与医疗;

放射性同位素在考古方面的引用;

食物的保存与影响化学反应速度的因素;

拿走亚硝酸盐,留下安全美味;

自己动手做果冻;

生活中的化学——苯;

…………

2012年10月初,高一年级两个班的同学在地理老师、生物老师、化学老师的带领下,进行了一个名为“天地大课堂,万物好老师”的“古月山学科综合实践性学习活动”。山东省教育厅副厅长张志勇也应邀欣然一同参加。

对于这种全新的教育形式,张志勇非常重视。他评价:“透过这些,我们才真正体会到列宁所说的:实践的品格永远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只有借助于实践,人们获得的经验,才能通过体验和内化,真正转化为自身的智慧。”

基于此,张志勇认为“基于学科教学的实践性学习”是“解决中国教育瘸腿的破冰之旅”,并“希望章丘四中勇当恢复和重建我国学校教育实践学习传统的开路先锋”。

目前,“基于学科教学的实践性学习”已经被山东省教育厅列为重要创新加以推广。

国内教育界纷纷发现了章丘四中的重大价值——在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传统教学方法模式一时难以大幅改变的情况下,中小学教育如何回应时代要求,培养创新人才,章丘四中的探索提供了有效快捷的经验。

这其中,包括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创新教育需要专门的教师,而全国所有师范院校均无创新专业或课程,中小学亟缺创新教育师资。基于此,教育部该基金会与章丘四中合作建立“全国青少年创新教育实验学校”和“创新教育师训基地”,为各地中小学培养创新教育师资。每年暑假,各地的老师便汇聚而来。目前,章丘四中的创新教育经验已在全国200多所学校落地生根。

扎实的探索和成效,让章丘四中荣誉室里的荣誉已经数不胜数——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全国科研兴校示范单位、中国宋庆龄少年儿童科技发明示范基地、全国创新型学校、全国中小学生创造力培养示范学校、全国课改名校……

目前,章丘四中的创新教育,已经走过了6个阶段,形成了6个板块的课程体系,而且依然在阔步探索。据我们所知,从2013年开始,学校已在高一开设了《人生规划》课程,并将其制度化、规范化、全员必修化。

前不久,刘金水到上海参加教育部中学校长的培训。在黄浦江畔的万里长风中,他突然意识到,在创新这条路上“由点到面”跋涉了10多年后,章丘四中迎来了一个新的“时间窗口”——进行顶层设计、整体上构建创新型学校文化。说干就干,一个详细的工作方案出现在他的电脑中。他把创新型学校文化细分为创新型精神文化、创新型制度文化、创新型行为文化、创新型环境文化等4个方面,亲自调兵遣将,落实推进。

想必,几年后,章丘四中又会给大家新的惊喜和经验。

“培养心怀梦想、勇于担当、乐观进取、善于创新的现代公民”,这是章丘四中的办学目标。采访结束时,我们突然发现,章丘四中和刘金水这些年的发展和实践,恰恰就是这句话的最好诠释。

“一位校长的性格,往往就是一所学校的性格。”在百脉泉畔,记者对于这句话,更多了一些理解。

分享到:

刘金水

职位:济南市首批十佳校长

专家经典之作

联系专家

学校:

电话:

邮箱:

刘金水专家畅谈教育论知

Copyright © 2013 专家—刘金水的官方网站.

技术支持:校长网    免费服务专线:400-606-3393

校长网提供免费校长咨询服务,长期与数万名校长联手合作,打造出了覆盖全国范围的校长联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