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校长管理中心
用户名: 密码:

领导专家:杨春茂

中国校长独特展示平台http://www.xiaozhang.com.cn

专家简介

杨春茂— —

出生年月:1950/1/1

出生地:未知

学习经历:
未知
主要职务:

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秘书长

语言记录:
未知
分享到:

详细介绍

杨春茂:四川大学中文系毕业。历任大学教师、教育部人事司普教处处长、教师处处长。现任教育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秘书长(正司级)教授。结合工作性质进行的理论研究成果对教育决策特别是教师队伍建设有重大影响。

一、教育改革发展与中国梦、教育梦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大的梦想,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闭幕时又系统阐述了“中国梦”。

2013年初,教育部长袁贵仁在全国政协教育界联组会上,面对政协委员提出的什么是“教育中国梦”,他用十六个字进行了总结:“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终身学习、人人成才。”

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与教育梦

2010年7月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我国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我国教育还不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接受良好教育的要求。教育观念相对落后,内容方法比较陈旧。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素质教育推进困难。学生适应社会和就业创业能力不强。创新型、实用型、复合型人才紧缺。教育体制机制不活,学校办学活力不足。教育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城乡、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贫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发展滞后。教育投入不足,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尚未完全落实。”全面贯彻落实《纲要》,实现教育梦的重点工作:

(一)按《纲要》规定的工作方针改革发展教育:

“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提高质量,促进公平。”

1、义务教育重在减轻学生负担、全面提升学生素质。

2、职业教育重点是扩大规模,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就业创业能力。

3、高等教育重在内涵发展,控制规模,办出特色提高质量。

(二)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首先要落实1994年就提出的“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4%”的目标。面对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中国唯一的出路是: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通过教育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把人口负担转变为人力资源,把人口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源强国。

(三)加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没有一名中国国籍的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鲁斯卡奖、伽德纳奖、沃尔夫奖、菲尔兹奖、图灵奖、日本国际奖、京都奖这八项国际科技大奖。中国人才数量多但拔尖创新人才少。原因主要是观念、体制。

(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教育价值:教育的终极价值是促进人全面发展,使人幸福。

教育目的: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教会学生思维;教给学生必要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以及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与文化知识的能力。

教育的目的不是评判学生好坏,不是筛选“好学生”与“坏学生”。教育的目的是提供一个资源,使学生能够以健康方式自主地发展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社会功能、知识水平、创造能力。

吕型伟教授提出的“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的教育理念应当成为教育的价值追求。

素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为目的;以提高国民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的基础教育。

教育、学校、教师、社会都应当培养学生这四个方面的素质:真、善、美、爱。

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炼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4字的价值理念是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照应,缺一不可的,它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的价值导向和理想追求,做到了国家理想、社会导向和个人行为规范水乳交融的统一。

(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纲要》中只有职业教育提“大力发展”,其他层次教育都没提“大力发展”,既有规模,又有质量,还有结构等问题。

教育是公益事业,主要是政府管理而非完全靠市场调节,教育必须考虑就业。大批大学生不能找到专业基本对口,能够发挥个人作用的工作,消耗的不仅是个人成本,更消耗了高昂的国家成本或国力。

(六)坚持三个为本。

1、以人为本。

人的价值高于一切。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教育方面,主要通过推进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教育均衡发展实现。

2、学生为本。

第一,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第二,让学生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第三,让全体学生都得到发展;第四,让学生主动发展;第五,让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发展;第六,让学生的能力持续发展。

3、育人为本。

育人为本是教育的核心:第一,培养先进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第二,提高动手能力;第三,增强创新能力;第四,培养探索精神。

(七)开展教育质量标准研究。

中国教育大不强,要由大变强,首先是质量,抓实抓细。现还没有符合中国特色的教育质量标准。现只有升学率。就象经济发展只看GDP标准,不符合科学发展观。

(八)办学体制多元化

《纲要》第十四章办学体制改革中提出:“(四十二)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办学主体多元、办学形式多样、充满生机活力的办学体制,形成以政府办学为主体、全社会积极参与、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格局。调动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教育活力,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九)大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1、保证教师数量。

增加编制;缩小班额;减少课时;全国现有教师仅l420万人。编制偏紧,特别是高教、高中、职教教师太少,只有小班化,才能实现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目标。

2、加强师德建设:

长期以来,广大高校教师自觉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默默耕耘、无私奉献,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涌现出一大批优秀教师和先进模范人物,在他们身上集中体现了新时期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体现了教师职业的崇高和伟大,赢得了全社会广泛赞誉和普遍尊重。

但也应该看到,在市场经济和开放的条件下,高校师德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有的教师责任心不强,教书育人意识淡薄,缺乏爱心;有的学风浮躁,治学不够严谨,急功近利;有的要求不严,言行不够规范,不能为人师表;个别教师甚至师德失范、学术不端,严重损害人民教师的职业声誉。

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联合颁布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具体内容是:

一、爱国守法。热爱祖国,热爱人民,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遵守宪法和法律法规,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依法履行教师职责,维护社会稳定和校园和谐。不得有损害国家利益和不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言行。

二、敬业爱生。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树立崇高职业理想,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为己任。恪尽职守,甘于奉献。终身学习,刻苦钻研。真心关爱学生,严格要求学生,公正对待学生,做学生良师益友。不得损害学生和学校的合法权益。

三、教书育人。坚持育人为本,立德树人。遵循教育规律,实施素质教育。注重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严慈相济,教学相长,诲人不倦。尊重学生个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拒绝学生的合理要求。不得从事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兼职。

四、严谨治学。弘扬科学精神,勇于探索,追求真理,修正错误,精益求精。实事求是,发扬民主,团结合作,协同创新。秉持学术良知,恪守学术规范。尊重他人劳动和学术成果,维护学术自由和学术尊严。诚实守信,力戒浮躁。坚决抵制学术失范和学术不端行为。

五、服务社会。勇担社会责任,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类进步服务。传播优秀文化,普及科学知识。热心公益,服务大众。主动参与社会实践,自觉承担社会义务,积极提供专业服务。坚决反对滥用学术资源和学术影响。

六、为人师表。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淡泊名利,志存高远。树立优良学风教风,以高尚师德、人格魅力和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模范遵守社会公德,维护社会正义,引领社会风尚。言行雅正,举止文明。自尊自律,清廉从教,以身作则。自觉抵制有损教师职业声誉的行为。

制定并实施《规范》,对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师德建设,引导广大教师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自身修养,弘扬高尚师德,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于深入开展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也具有广泛的社会意义:

一要认真抓好《规范》学习宣传。各地各校要组织宣讲会、讨论会、座谈会等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迅速掀起学习宣传、贯彻落实《规范》的热潮。充分利用报刊、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平台,大力宣传《规范》精神,努力营造重德养德的浓厚氛围。通过学习宣传活动,帮助广大教师全面理解《规范》的基本内容,准确把握《规范》倡导性要求和禁行性规定,使师德规范成为广大教师普遍认同和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

二要全面落实师德规范要求。各地各校要根据《规范》要求抓紧制订或修订本地本校的师德规范实施细则,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规范、学术研究规范、校外兼职兼薪规范等配套政策措施,将师德规范要求落实到教师日常管理之中。要大力营造尊师重教的良好环境,将教师权益保障与责任义务要求相结合,科学引导和规范教师言行。

三要切实加强师德教育。各地各校要将学习师德规范纳入教师培训计划,作为新教师岗前培训和教师在职培训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典型宣传和警示教育相结合的有效形式,全面加强和改进师德教育。通过定期开展评选教书育人楷模和师德标兵等活动,大力宣传和表彰奖励优秀教师,激励广大教师自觉遵守师德规范,树立高校教师良好职业形象。

四要改进和完善师德考核。各地各校要将师德纳入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并作为教师绩效评价、聘任(聘用)和评优奖励的首要标准,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完善师德考核办法,将《规范》作为师德考核的基本要求,结合教学科研日常管理和教师年度考核、聘期考核全面评价师德表现。建立健全师德考核档案。对师德表现突出的,要予以重点培养、表彰奖励;对师德表现不佳的,要及时劝诫、督促整改;对师德表现失范的,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十)教育改革应当继承与创新相结合。

首先应当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所谓继承,要继承孔子、孟子、老子等思想家、教育家在2500年前就提出的厚德载物、自强不息;为人师表;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传道、授业、解惑等中华民族优秀教育传统。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教育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教育梦,需要重塑道德精神,需要回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源头,汲取古圣先贤的智慧与热情!

中国人的人格源头在哪里?在中国千百年积淀下来的国学经典中.经典不仅是形成文字的典籍,更是从外在和内里都给人以心灵撞击和升华的精神力量中。

第一,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建立和谐社会,十八大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随着人类文明的高度发展和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人的享乐之心、占有之心、贪婪之心、狂悖之心涌动不息。老子希望人们能保持静虚,但现在满世界为了全球化进程,为了人类的穷奢极欲,拼命用科技手段疯狂发展.

读老子,在于认识“道”,认识事物的本质.读了老子,能保持一份清醒,一种省察,一种对自然的敬畏。

第二,正确处理争与“不争”的关系

在《道德经》中,充满了“不争”的理念。“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天之道,不争而善胜。”等等。老子的这些论述,对当今中国尤为重要:

----中国在今后若干年仍然面临巨大的人口压力;《中央国务院关于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人口控制目标:2013年14亿、2020年14.5亿,世纪中叶l5亿(专家测算是16亿).

----由于人多,中国人均占有自然资源太少,相当世界人均占有量:能源五分之一;煤炭和铁矿石三分之一;铜矿石、耕地面积、淡水四分之一。教育不应再向学生强调中国地大物博。而要讲中国发展面临的困境。使学生树立个人与国家生存发展的危机感,责任感,使命感。要有迎接挑战与竞争心理准备。

第三,正确认识“强”与“弱”的关系

老子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老子要“大邦者下流”,不逞强好胜,处于“下流”,才能真正成为兼容并蓄的大国,强国。

当今世界贫富悬殊巨大,强者与弱者界限分明。无论国家、民族,还是团队、个体,都在进一步加大这种分界。强者欲望的无限扩大化,必然挤对更多人的生存空间,导致人际之间、族群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仇恨、纷争。强者应当改变穷奢极欲、炫耀攀比、拼命享乐的骄奢淫逸生活.转向怜悯、同情、提携弱者,以“以德报怨”和“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的襟怀来担当责任。

构建和谐社会与和谐世界,必须把过度膨胀的各种欲望限制在一定范围内,尤其是要限制在公平正义的竞争范围内。

第四,加强人文精神培养

人文精神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内在要求。什么是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是在掌握了知识的基础上,有修养、有境界、有能力、有视野。教育的本质和核心就是教化每个人的潜质,激发和彰显人的本善,培养每个人全面发展的能力。

教育的目标,不仅为学生提供职业训练,更重要的是要培养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文化品格和全面发展的能力,是要教会他们“成人”。在实现教育目标的过程中,人文教育必不可少。

人文教育更是人类历史进步、实现传承创新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创新不仅需要执著探索、求真求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还需要丰富的想象、突破的勇气、审美的情趣等艺术素养,审美带来的情感、冲动、直觉常常能使科学家瞬间进入创造性的化境。

结束语 :教师应当珍惜自己的职业

教师是全社会最可信赖的职业。

教师是靠教书育人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的。选择教师职业注定你必须爱人生,爱生活、有激情。任何时候都不要看破红尘,不要随大流。应当笑看人生,严肃对待人生。应当把自己对人生的理解、感悟点点滴滴地渗入教育教学过程,渗入学生的心灵。让你的学生与你一同去体味人生、去思索人生。这样快乐、高尚、成就感便与教师同在了。作为教师应当珍惜自己的职业。

推荐文章

Copyright © 2013 专家—杨春茂的官方网站.

技术支持:校长网    免费服务专线:400-606-3393

校长网提供免费校长咨询服务,长期与数万名校长联手合作,打造出了覆盖全国范围的校长联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