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公告:
学校校训:
学校新闻
2013年6月,我校林子夜、王宇纯、胡一诺、蒋若余四位同学获浙江省“走进西澳”口语大赛一等奖,其中林子夜同学为省第二名,王宇纯同学为省第三名,胡一诺同学为省第五名,蒋若余同学为省第二十二名,她们都取得去澳大利亚免费游学的资格。暑期,林子夜等四位同学和其他获奖的同学一起去澳大利亚游学十天,并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与大家分享。
学校·课堂
西澳学校的硬件设备很好,并为学生提供电脑。学生可以在电脑上记录上课要点。当问他们能不能用WiFi上网看电影时,他们认真地告知这是不被校规允许的。他们自觉地不会在上课时登陆Facebook或者娱乐网站,而是一律在Google上检索资料。这样一来,他们的作业完成也非常有效率。
他们不住校,9点上课,(9点以前有社团活动或者进行考试测验)3点半左右放学,五节1小时5分钟的课,每隔两节一个两个半小时的休息。教室和同学不是固定的因为上什么课都是自己选的。他们的高考是由最后一学期的课堂作业分数和自己选修课中3项考试分数所得。考试的分数会按一定的比例进行缩放调整,然后就可以申请大学。但是特定的专业会有特定的选修课考试要求。课堂作业一般就是课堂任务留下的研究报告论文等等。当时准备德国西澳比赛的时候也是这样捧着电脑狂翻网页,是挺辛苦的,但自己经手的资料必然也是经过更多自己独立的思考。
这样的学习生活,更多让我感受到的是一种闲散和自主。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午饭时间一个个小圈子盘腿坐在地上吃便当的时候。他们也有课业负担,也有升学压力,但他们还是有时间在放学后带着我去美术馆参观,去钟楼看夕阳,去渡口乘一次船。他们用我们眼中大把拿来玩的时间来学开车,打工,或者和朋友一起度过愉快的周末。尽管我们与澳大利亚国情不同,不能照搬他们的学习模式,但我仍旧认为,这其中的一些思想,是我们值得借鉴的。
上课氛围闲散自由,学生不用举手,坐着很自然地提问。同学也经常开老师的玩笑。师生关系显得更为平等。
化学课 化学的复习课上,同学可以随意走动聚群讨论,所以很吵(中国无法想象),又不懂手就举得老高问老师。当然学习的内容确实比国内要简单。一节课大概就搞懂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再理解一下图。不过原理比国内教材更为深入。化学老师的比喻也通俗易懂。
中文课 中文老师祖籍福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来到珀斯,上课生动幽默,一定也没有老师的架子。那天我毫无防备地被告知这天有class party,我不由震惊:上课怎么能开派对呢?当大家把座位围成一个圈时,我才发现所谓派对,只是大家带来了自家的美食,坐在一起讲中文。其中不乏手巧的妈妈自制的小饼干一类甜点,大家上着课,品尝着其他同学的零食,气氛好似日本的茶话会。那天中文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觉得高中生应该谈恋爱吗?我完全没有想到竟然有一票男同学觉得不应该。其中一个印度男孩说自己仍在打工,无法负担恋爱的未来。原来在他们的业余时间里,他们也依旧在为自己的人生拼搏。
数学课 数学老师也是个华裔老太太,那天正在教Moving average,大概类似于我们所教的平均数一类,但问题与现实联系非常紧密,都是在某某案例中,应当如何安排使效率更高云云。在遇到一道画图题时,老师让全班每一个同学各算一个点的坐标,这样不仅让同学全方位参与其中,也让大家互相查漏补缺。在老师提问时,同学也是直接报出答案,丝毫没有羞赧之色。
文学课 上他们的文学课简直就是百花齐放,但也正如文学老师牛文所说,这样上课的注意力也更容易被转移。牛文老师是个很有趣的人。他是越南人,但是口口声声说着我们澳大利亚人。他在课堂的前三分钟讲了越南语、意大利语等等非英语语种,来表示对中国交换生的欢迎。
后来他邀请我们中国生去回答他八年级(相当于是国内初一)学生的问题。那节课真是难以忘怀。开始我们在Google地图上疯狂寻找温州、瑞安、瑞安中学。话说国外的人知道浙江的不多,更别提温州了,只有回答靠近上海才能换来一声恍然大悟的“哦”。看来我等大瑞中实现其真正壮哉理想还有一定距离。当然我们美丽的校园以及篮球场排球场游泳池体育馆还是被惊叹了一番。我们坦白了我们的作息时间云云,自然小伙伴们都惊呆了。牛文老师此时便阴阴地说了一句:所以同学们啊,你们至少明白了要珍惜你们现在所拥有的啊。那一双双天真的大眼睛们都若有所悟,在纸上记了点什么。话说那天他们的作业题目是“在瑞安中学的一天”。
期间牛文老师问我们觉得中国的年轻一代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中国现状吗。我默然。虽然说在国内我经常不满很多事情,但真在国外别人说中国怎样,还真的心里有些不爽,很想告诉他们中国其实也在改变,中国也在进步,中国并不是那个你们眼中那个乱发展有钱无能的国家,并且越来越多的中国人意识都开始觉醒。但是我还是无法坦然地回答,我相信我们能彻底改变什么。改变和进步需要耐心,需要努力。而当牛文老师对全班的学生说相信自己能改变世界的同学举手时候,全班的手都刷刷地高高举起。我在心里默默感动哭泣这不是电影里才能见到的感人励志场景吗。没想到牛文老师又说,而事实是,并不是所有在场的你们都可以改变世界,但至少,你们可以改变自己的世界。然后他就开始一个个孩子点名来,说可以看到未来的他们的各种样子。
我想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所在。大多数中国人所认为的改变国家或世界都要作出一番丰功伟业,如掀起一场技术革命或是彻底改变社会制度等。而这些事往往只有少数人能做,所以中国人更倾向于安顿自己,而不是去改变周围的环境。而Mr. Newn所指的改变是世界因你而不同。他想象十年后他的学生成为工程师、飞行员、餐馆老板或清洁工,不一定有所成就,但至少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世界今天有你和明天没你会有所不同。或许他们所带来的改变是微乎其微的,如同大海中的一滴水,但正如《辛格勒名单》中犹太人走后送给将军的戒指上镌刻的一样”You save one, save the world” 。中国人的集体意识往往强于个人意识,而西方人则倾向于寻找自己区别于众人的特点,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我想这或许也是国内缺少创新人才的原因之一。也许有一天我对那个问题的答案会变成有。我期待那一天的到来,而此次的西澳之行将成为一个起点。
课堂的最后,我们得到能回问三个问题的机会。我的第一个问题是:如果有机会,你们愿意来中国待着吗,比如住上一两年。一位黑皮肤的足球男孩说:他不愿意在中国上学,但是愿意来住一住。我说可是在中国足球并不受欢迎。他说,那没有关系,我会叫上我的朋友。再说了,中国菜可好吃了。牛文老师那时坦诚他其实比较怕中国(天哪从他开的各种玩笑就知道了),语言障碍以及各种问题。但他最后也提到,学习一门语言,才能了解一方文化。懂得国际语言能更好地了解世界。这也是他来教英语的原因。
然后鉴于澳大利亚是个移民国家,我的第二个问题是:你们有归属感吗,会时常想念自己的家乡吗。韩国男孩说他刚开始来的时候也觉得很困难,但是心中的信仰告诉自己生活要继续。当时就觉得每个从家乡穿越大洋来到澳大利亚这遥远土地的孩子们背后都有一把辛酸史。(认识了很多的台湾、海南、四川妹子们,加上自己在外国学校三天人生地不熟全程听鸟语的感受,觉得他们真心不容易)另外一个胖胖的小男孩说如果让他来定义家,那么只要哪里有关心他的人,那么哪里就可以是家。当时鼻子就抽了。
第三个问题就是:大多数人是否都根据种族来划分朋友圈。一个金发男孩马上说他和六个亚裔小朋友一起混。然后牛文老师也说,如果有这样划分的界限那也只是虚假人为的,人的本质都还是相近的,因此他可以看到这样的隔离墙壁在裂解,所有人都在变得更接近。
此时此刻此地,我也感觉到了。
城市·人
在经历了悉尼跟团的两天旅行后,大部分人都觉得这两天还不如待在西澳珀斯。因为是到各种名胜处,然后周围各种中国团,就有种澳大利亚也被中国大军占领的感觉。
蓝山其实也挺美的,淡淡的蓝色有些不真切,往下看浓密的森林让我产生了往下跳也不会很疼的感觉。走在森林中,像是走在地下森林中,或许是因为树木太高大,天空和阳光都被遮掉的缘故。听说是个天然大氧吧,我很功利地特意多大口呼吸了几口。虽然是旅游景点吧,但确实也保留得较为原始,没有进行太多的人工改造。
悉尼歌剧院它还是老样子吧,但还是留了一张“世界级照片”。走进歌剧院,外围有一片墙,上面有各种各样人的笑脸,还附着一些人观景的心情。其中一句话大致翻译下是这样的:太阳不知道自己的光有多美丽,直到它把光照射到悉尼歌剧院上。此外,附近除了游客以外,当地的人也不少,都非常的休闲,和悉尼奥林匹克馆外一样,有许多给孩子玩乐的设施,可见他们比较关注儿童的身心发育,毕竟年轻一代才是国家的未来嘛。
接着来到了邦迪海滩。有海鸥停栖在海滩上,有人靠着冲浪板停栖在海上,也有人穿着比基尼在环着海滩慢跑。我把鞋子脱掉,久违了海水的冰凉。有时候浪潮突然猛起来,明知道来得及跑,却也懒得躲开索性湿了裤脚。脚印深深浅浅,靠近潮水的地方却光滑一如几万亿年前。
在悉尼的中国留学生导游说他没有去过珀斯,但非常愿意去一趟。而在免税店里遇到的一个北京姑娘(几乎所有店员都会讲中文)却说,珀斯什么都没有,而她要明年就要申请移民悉尼了。在西澳的欢送晚会上,我在一份问卷上的“你将来会来西澳留学”一栏选了“否”,我的住家看到了竖起了大拇指,她说,连他们都想要离开。
因为珀斯太孤独,世界太大。
但是,这片土地很安静,独自闪耀着独特的魅力。我喜欢道路两旁熊熊燃烧的火焰花,喜欢洒满碎金的湖面上嬉戏着的小鸭子,喜欢乘客下车时对公交司机大喊的那声“谢谢”,喜欢十字路口两车相遇时的微笑谦让,喜欢他们对乘自动扶梯靠左走乘车系安全带细节的坚持,喜欢让人跟不上节奏的澳洲笑话,喜欢那里生活着的人们的从容随和,在中国很难享受到这样安静祥和的生活,因为每个人总是忙着生活,所以忘了如何生活。
在珀斯,商店关得老早了,五六点就关。我惊诧,晚上赚钱都不要。后来发现澳洲人有法定的工作时间,而且他们也并不那么在乎赚钱。西澳人有钱,生活水平好。想要夜生活只能去俱乐部酒吧之类。
我的住家会耐心地在纪念品店等我挑上一个小时,去州图书馆找《傲慢与偏见》,流连于西澳艺术画廊看梵高达利,逛伦敦街看古色古香的商店,赏天鹅钟塔看脚下刻了学校名字的瓷砖,在天鹅河上坐了游艇,去国王公园看夜景,她在短暂的几天里努力让我留下更多的回忆。
从悉尼到珀斯的飞机上认识了邻座的老人。印象最深的不是飞机上两个小时里我们的聊天,而是下飞机后的道别。他希望我会喜欢珀斯,喜欢在这个城市度过的这段时光。
告别了南半球,现时值初秋却仍有夏天的痕迹,如西澳回忆般浓烈。带着美好的期许,西澳四人组携手共创美好未来。